枪族化武器的枪管寿命问题,在张彬提供了高氮无镍奥氏体不锈钢的冶炼工艺要点和铬钼钒复合镀层技术的核心参数后,被交给了相关的特种钢厂和表面处理实验室进行联合攻关。张彬确信,凭借这两项超越时代认知的材料技术,新枪族的最后一块技术短板将被补齐,定型列装指日可待。他的注意力,随之投向了另一个能极大改变战场规则,尤其是重塑夜间作战形态的领域——单兵观瞄装备。
一份来自总参情报部门和几个前线侦察单位的综合报告,用沉甸甸的事实陈述了我军在此领域的巨大劣势。报告提及,在某些边境摩擦和秘密侦察行动中,对方零星装备的早期型号夜视装置,哪怕性能极不稳定、视野狭窄、成像模糊,也依然让我军习惯于利用夜色和不良天气进行渗透、侦察与转移的部队付出了额外的代价。我军战士依然主要依赖月光、星光照明的肉眼观察,以及有限的听觉判断,在真正的黑夜或浓雾中,几乎等同于“盲人”。
“我们必须让战士们在黑夜中,也能拥有‘看得见’的眼睛。”张彬在一次小范围的高级装备研讨会上,面对几位从全国抽调而来的顶尖光电专家、光学玻璃厂的资深工程师,以及一位眼神锐利、皮肤黝黑的侦察兵代表,斩钉截铁地说道。
他没有拿出成品图纸,而是提供了两条清晰的技术路径及其简化版的原理说明。
“第一条路,微光夜视。”张彬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流程图,“其核心,是利用对微弱光线(包括近红外)极其敏感的光电阴极材料,将不可见或微弱的光子信号转换成电子流,电子流经过高压加速,轰击荧光屏,激发产生比原场景明亮得多的可见光图像。”他详细解释了级联式像增强管的结构原理,强调了各代际之间分辨率和增益系数的提升关键,并提供了基于国内现有材料基础、可实现的第一代微光夜视管的核心设计参数和真空封装要求。
光电专家们屏息凝神,飞快地记录着。张彬给出的原理直指核心,跳过了他们可能要走的大量弯路。
“第二条路,是基础,但也至关重要——高性能、低成本的光学镜片。”张彬转向光学玻璃厂的工程师,“我们要为军用望远镜、瞄准镜提供更清晰、更明亮、视场更广的‘窗户’。”他提供了【非球面透镜加工技术】的简化版原理和关键工艺控制点,“通过数学建模和非球面研磨抛光,可以有效消除传统球面透镜难以避免的球差、彗差等像差,大幅提升边缘成像质量和通光量。这不仅能用于夜视仪,更能普遍提升所有光学观瞄器材的性能。”
光学工程师眼中放光,非球面技术他有所耳闻,但一直是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张彬的指导无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张彬特别强调了一点,他用手指重重敲了敲黑板上的“光电阴极材料”几个字:“微光夜视的核心,也是最大的技术瓶颈,在于这层镀在像增强管前端的阴极材料。它的灵敏度、响应波段决定了整套设备的性能下限。这项材料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从原材料提纯到镀膜工艺,必须建立完全自主的生产线,绝不能受制于人!”
会议结束后,一场围绕“光明之眼”的科技会战悄然打响。光电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专家们根据张彬提供的参数,开始尝试合成新型多元碱光电阴极材料,并在超高真空环境下进行镀膜试验,真空镀膜工操作着经过改造的设备,小心翼翼地进行着一次次尝试。光学玻璃厂的研磨车间里,老师傅们带领年轻学徒,依据新的数学模型和检测标准,开始手工研磨第一批非球面透镜原型,镜片在磨盘下缓缓转动,发出富有韵律的沙沙声。专门的电池供应商也被召集,为耗电量不小的夜视仪开发高能量密度、稳定的便携电源。
数月后,第一台国产微光夜视仪工程样机和首批采用非球面镜片组的新型军用望远镜,被送往一个模拟真实战场环境的秘密试验场。那位参加过研讨会的侦察兵代表,以及他所在部队选拔出的其他几名尖子,被授权进行首次实战化试用。
夜晚,丛林地带,无月,只有稀疏的星光。侦察兵们戴上沉重的、连接着独立电源包的初代微光夜视仪,打开了开关。瞬间,原本漆黑一片的视野被一层诡异的、泛着绿光的清晰图像所取代!远处的树木轮廓、地面的起伏、甚至潜伏的动物,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他们尝试进行战术机动、目标识别与跟踪,新型望远镜则提供了远超以往任何国产型号的清晰度和视野宽度。
侦察兵代表在试用报告上激动地写道:“……如同白昼突降黑夜!此装备将彻底改变我侦察分队夜间作战模式,优势巨大!”
后续的对比测试表明,这款初代国产微光夜视仪在灵敏度和分辨率上,竟意外地超越了国外同期流通的、严格封锁的第一代主流产品,接近了对方尚在实验室阶段的二代水平!而新型望远镜的成像质量,更是让所有试用过的指战员爱不释手。
然而,在极低光照条件下的极限测试中,比如在几乎无光的密林深处或乌云密布的深夜,那位心细如发的侦察兵代表再次提交了一份补充报告,提到一个细微但无法忽视的现象:“……在环境光线低于某个阈值时,夜视仪视野中偶尔会出现短暂、不规则、类似水波纹或静电释放的微弱干扰条纹,持续时间很短,不影响主要目标观察,但值得注意。”
这份报告被层层递交,最终放在了张彬的桌上。他看着“不规则干扰条纹”的描述,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并非设计缺陷或工艺问题,很可能是由于国内基础工业水平的限制,在像增强管内部的高压电场稳定性、或者背景宇宙射线被极度灵敏的光电阴极捕获放大后产生的信号噪声。这触及了当前国内电子工业和基础物理探测的极限。
但这细微的干扰,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张彬心中漾开了一圈涟漪。它指向了一个更深远的方向——不仅是“看见”黑暗,更是要“看清”隐藏在黑暗与干扰背后的、更本质的信息。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