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计划”的技术方案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在张彬的推动下开始咬合转动。就在他审阅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计最新光学组件测试报告时,几份来自不同粮食主产省的内部简报,被机要人员放在了那堆待处理文件的最上方。
简报的标题透着喜悦——《xx省夏粮喜迎丰收,总产创历史新高》、《xx地区玉米预估产量大幅超出计划》。但张彬的手指划过纸面上那些洋溢着丰收激情的文字,目光却迅速锁定了夹杂在成绩汇报中的几行细节:”部分公社晾晒场地严重不足,新粮堆积面临霉变风险”、”市场粮价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群众反映增产未明显增收”、”红薯、马铃薯等杂粮丰产,然储存加工手段匮乏,难以转化增值”。
他合上简报,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闭上眼。九转不灭体带来的敏锐感知,让他脑海中几乎能构建出那样的画面:金灿灿的谷粒堆积如山,却因无处晾晒而渗出细密的水汽;农民守着满仓的粮食,脸上却无法绽放笑容;大量的薯类在土窖里悄悄发芽、腐烂。
工业的进步,间接促成了水利设施的完善和农用物资的供应,带来了这期盼已久的丰收。但丰收之后,烦恼接踵而至。这不再是太空探索的高精尖,而是关乎亿万人饭碗和最基础经济活动的现实难题。
他没有召集庞大的会议,而是直接通过内部线路,指示他名下那个实际负责的“民用技术转化小组”启动应急响应。同时,他让办公室联系了农业局负责仓储加工的干部、一个典型产粮县的粮站主任,以及一位来自丰收区域的生产队队长。
几天后,在第七研究所一间充斥着图纸和金属样品气味的会议室里,这场小范围、高效率的现场诊断开始了。农业局干部面带喜色,又难掩忧虑地汇报着整体情况:“……张工,总的形势大好,产量确实上来了,这是多年未有的好年景。可这粮食下来得太集中,老问题就凸显了。我们现有的晒场,就算日夜不停地翻晒,也赶不上收割的速度。万一碰上连阴雨,损失不敢想。”
粮站主任的声音则更具体,带着基层的烟火气:“仓库早就饱和了,新粮还在源源不断运来。有些公社只能暂时堆在打谷场上,苦布都不够用。而且,粮价一跌,老百姓心里也慌,我们收储的压力更大。”
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生产队队长嗓门洪亮,说的却是最朴素的困境:“咱队里红薯收了十几万斤,那东西娇贵,存不住,吃又吃不完。以前还能喂猪,可猪也消化不了这么多啊。眼睁睁看着它烂掉,心里跟刀割一样。要是能像城里工厂那样,把这些东西变成别的能存放的,就好了。”
张彬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脑海中飞速掠过的是曾经在资料库中见过的各种中小型农用机械图谱。他不需要复杂的理论推导,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是直接、有效、能快速推广的机械。
“问题清楚了。”张彬打断了几人的轮流诉苦,语气肯定,“核心是两个:一是降低谷物收获后的水分,避免霉变,减少对传统晾晒的依赖;二是将易腐坏的薯类等杂粮,就地转化为易于储存的初级产品。”
他站起身,走到旁边一块几乎从未干净过的黑板前,拿起粉笔。粉笔灰簌簌落下,简单的线条和结构图开始呈现。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一种小型、移动方便的粮食烘干机。”他一边画一边说,“不必追求大型粮库那种规模。原理可以采用燃煤或燃油热风炉,配合可移动的金属式循环烘干仓。热风由风机吹入,穿透粮层,带走水分。关键是要结构简单,便于生产队一级操作和维护。热交换效率和风道均匀性是设计重点,我可以提供核心部件的图纸和参数。”
农业局干部和粮站主任的眼睛紧紧盯着黑板,仿佛已经看到了那冒着热气、轰隆作响的机器在晒场上工作的场景。
“针对第二个问题,”张彬手腕转动,黑板上又出现了新的结构,“研发小型薯类淀粉加工设备。流程包括清洗、破碎、筛分过滤、沉淀脱水。核心是破碎机的效率和筛网的细度。我们可以采用滚筒式清洗,锤片式破碎,配合多级震动筛和沉淀池。这套设备可以固定安装在一个作坊里,将红薯、马铃薯加工成粗淀粉。淀粉易于储存,可以进一步用于食品、饲料甚至轻工业,附加值立刻提升。”
生产队队长猛地一拍大腿,脸上放出光来:“这个好!有了淀粉,咱就能自己做粉条,剩下的渣子还能喂猪,一点都不浪费!”
张彬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民用技术转化小组会立刻立项,优先调配资源。你们各方配合,提供具体的使用环境和物料特性数据。我要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样机下线,送到你们说的困难产区去试用。”
决议迅速形成,会议结束。几人带着振奋的心情离去,仿佛肩上的重担已经卸下了一半。
张彬没有离开会议室,他独自站在黑板前,审视着刚刚画出的草图。意识深处,每日签到的冷却时间早已结束。
“签到。”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食品级不锈钢板(1.0mm厚度)x 5吨,微型高压风机(耐高温型)x 20台,特种耐磨筛网(100目-200目)x 500平方米。】
签到获得的物资,再次精准投送到痛点。不锈钢板是烘干机和淀粉加工设备内胆的理想材料,耐磨筛网直接解决了淀粉过滤的难题,高压风机则是烘干热风循环的核心。无限空间的高阶存储区里,这些关键物资悄然就位,等待被提取,转化为解决“丰收烦恼”的利器。
就在他准备离开时,那位嗓门洪亮的生产队队长去而复返,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补充了一句:“张工,还有个小事……就是这粮食一多,仓库里的老鼠也跟着多了,防不胜防,咬坏不少麻袋,还糟蹋粮食。以前粮食少不觉得,现在看着可心疼了。”
张彬脚步一顿,点了点头:“知道了。这个问题,一并考虑。”
他看着队长离去的身影,目光微凝。鼠患,这是丰收带来的另一个不起眼却切实存在的烦恼。或许,这也需要一个简单有效的技术方案来解决。
他走出会议室,窗外阳光炽烈,正是晒谷的好天气。但他知道,不能永远指望老天爷。他提供的这些“小”技术,或许不如卫星火箭震撼,但它们扎根于泥土,关乎着最基础的温饱与民生,同样是这个国家稳步前行的坚实台阶。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