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精度攻关因“场稳定技术”的缺失而陷入僵局,工业互联网节点的铺设尚在推进,张彬肩头的重担未有丝毫减轻。然而,在共和国西北腹地,另一处被绝对保密的山体掩体深处,一项足以改变人类能源格局、并为未来“南天门”乃至更宏伟蓝图提供近乎无限动力的试验,已悄然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这是代号“烛龙”的小型核聚变原理验证装置。与之前参与“邱小姐”项目提供理论建议不同,“烛龙”从概念提出、核心设计到工程实现,都深深烙刻着张彬的印记,大量借鉴了【核聚变技术(小型化)】中的知识。此刻,他站在主控室内,身后是共和国核物理领域的泰斗周老、神情肃穆的安全部督导员,以及整个聚变项目核心团队。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巨大防爆玻璃后那结构复杂、泛着金属冷光的“烛龙”装置上。
“各系统最终状态确认!”
“磁场约束线圈参数稳定!”
“燃料靶丸注入完成!”
“激光点火系统充能完毕!”
控制室内,操作员清晰而短促的报告声此起彼伏,每一个指令都决定着数年心血与无数资源的成败。张彬面容平静,但体内九转不灭体运转至极致,感官提升到顶点,他能听到冷却系统液氦流动的细微声响,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混合了臭氧与金属离子的特殊气味,更能隐约感知到装置核心那即将被释放的、如同微缩恒星般的狂暴能量。
“点火!”
随着指令下达,数道极高能量的激光束以皮秒级的精度,从不同方向同时聚焦于装置核心那个微小的、含有氘氚燃料的靶丸上。刹那间,难以想象的高温和高压在靶丸中心产生,监控屏幕上代表温度和压力的曲线瞬间冲破刻度极限!
几乎是同时,强大的环形磁场如同无形的牢笼,瞬间束缚住那团骤然诞生的、温度高达上亿度的等离子体火球,阻止其与容器壁接触而瞬间湮灭。屏幕上,等离子体的形态数据剧烈波动后,逐渐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状结构。
“等离子体成功约束!”
“中心温度维持在一亿两千万度!”
“能量输出……能量输出持续上升!”
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在主控室上方巨大的计时器上,每一秒的跳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跳。以往类似的实验,约束时间往往以毫秒计,而这一次,“烛龙”装置中心的那个小型“太阳”,在强大的磁场约束下,竟然顽强地持续燃烧着!
三秒、四秒、五秒!
当计时器定格在5.17秒时,预设的安全程序启动,装置按照设计平稳终止了本次点火试验。几乎在能量输出曲线回落的同时,初步的能量平衡核算结果跃上屏幕——能量增益q值,大于1!
短暂的死寂之后,主控室内爆发出难以抑制的欢呼与掌声!周老激动地抓住张彬的手臂,嘴唇颤抖着,却一时说不出话来。安全部督导员紧抿的嘴角也微微松动,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震动。团队中的年轻研究员们更是相拥而庆,有人甚至流下了热泪。持续五秒的能量增益大于1,这标志着可控核聚变首次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了从消耗能量到产出能量的历史性跨越!
现场一片欢腾,然而,作为总设计师的张彬,脸上却看不到太多笑容。他深邃的目光依旧紧锁着屏幕上那些快速滚动的后续数据——尤其是关于中子辐照通量、第一壁材料表面状态以及氚滞留量的初步分析报告。
成功只是第一步。五秒钟的燃烧,远远不够。要实现真正的商用乃至作为空天动力,需要的是持续数月、数年的稳定运行。这背后,是两大世界级难题:氚的自持循环(如何利用聚变产生的中子再生消耗掉的氚燃料),以及面对高能中子辐照,结构材料如何保持长期稳定不失效。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烛龙”永远只能是实验室里的奇迹。
就在张彬沉浸在对长远技术挑战的思考中时,一名负责基地外围安全的军官快步走进主控室,径直来到安全部督导员身边,低声汇报了几句,并递上一份刚收到的监测报告。
督导员接过报告快速浏览,眉头瞬间锁紧,他随即走到张彬和周老身边,将报告递给张彬,低声道:“张总师,周老,基地东南方向三十公里处的电磁环境监测站,在‘烛龙’点火成功后的第1.73秒,记录到一次持续约0.05秒的强电磁脉冲。脉冲强度极高,但衰减极快,未对基地任何设备造成干扰。初步判断,来源不明,并非我们已知的任何自然现象或军事活动所能产生。”
张彬接过报告,看着上面那个突兀的脉冲波形图,瞳孔微微收缩。这次脉冲的时间点与“烛龙”成功点火高度吻合,是聚变能量爆发引发的某种未知物理效应?还是……如同之前“星海拾遗”信号和轨道异常干扰一样,是某种存在对地球上首次成功点燃“微型恒星”所做出的……“反应”?
成功的喜悦,瞬间被这来自远方的、无声的警示,蒙上了一层深邃的阴影。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