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北京,天空湛蓝如洗,阳光为古老而新生的城市披上璀璨的光辉。天安门广场上,红旗招展,人潮如海,空气中弥漫着喜悦与自豪的炽热气息。共和国迎来了她的又一个华诞,盛大的阅兵与群众游行即将开始。
张彬作为对国防科技有突出贡献的代表,受邀站在了观礼台上。他身姿挺拔,穿着熨烫平整的中山装,目光沉静地望向广场。身边是各部委的领导和一些功勋卓着的老同志,他们偶尔低声交谈,目光中饱含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期许。
雄壮的军乐声中,受阅部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通过广场,钢铁洪流展示着扞卫和平的决心。随后,群众游行的队伍如同欢腾的江河,依次涌来。当学生们簇拥着巨大的工农业成就模型走过时,现场的气氛热烈而祥和。
然而,当一支由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工人组成的方阵出现时,整个广场的声浪陡然拔高了一个层级。他们高举的模型,与传统的钢铁、棉花、粮食截然不同。
其中一侧,是一架线条流畅、造型带着明显前瞻性的银灰色飞机模型,其机翼与机身融合的形态,以及尾部那与众不同的、可偏转的喷口结构,即便只是模型,也透露出一种凌厉的攻击性。模型下方的标牌清晰地写着:“新型高速侦察机”。这正是基于张彬提供的矢量发动机技术概念,经过简化处理后,用于技术验证和展示的模型。它象征着共和国在航空尖端领域迈出的坚定步伐。
而在方阵的另一侧,则是数十名青年工人手中高高举起的一台台崭新的“红星701”晶体管收音机,小巧的机体在阳光下闪烁着塑料的光泽,如同举起一个个通往信息时代的火种。
“看!那是我们的新飞机!”
“还有收音机!听说声音又清楚又省电!”
观礼台下的群众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议论声,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惊奇与骄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成果,一个指向高远的天空,一个融入寻常百姓家,在此刻完美地诠释了技术发展的双重意义。
观礼台上,一位站在张彬身旁的领导微微侧过头,眼中带着赞许的笑意,低声道:“张彬同志,看来你们的‘红星’已经深入人心了。这飞机模型,也很有气势啊。”
张彬微微欠身,声音清晰而沉稳:“领导,这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尖端技术不仅要筑牢国防的盾牌,也要尽可能转化为服务人民、增强国力的现实成果。收音机所用的晶体管和微型元件技术,与航空电子设备一脉相承;而对飞行器动力和控制的探索,未来也可能催生更高效的民用交通工具。军民融合,潜力巨大。”
领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广场上那引起阵阵欢呼的飞机模型和收音机方阵,没有再说话,但眼神中的认可又加深了几分。
与此同时,在四合院那间充满阳光的屋子里,陈雪坐在椅子上,面前桌子上摆放的正是那台张彬亲手改进的“红星701”收音机。她轻轻抚摸着微微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两个小生命偶尔的胎动,收音机里正清晰地传出庆典现场主持人激动人心的解说和广场上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
她听到了关于新型高速侦察机和“红星”收音机的介绍,听到了群众热烈的反响。虽然张彬因为工作的极度保密性,很少在家中谈及具体项目,但她知道,那飞机模型背后,一定有丈夫倾注的无数心血;那畅销的收音机,也与他近期的忙碌息息相关。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与自豪在她心中涌动,她深切地感受到,丈夫所从事的事业,与这国家的脉搏、与这广场上的欢呼,是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她守护着他们的小家,而他和他的同志们,正在为这个大家开拓着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庆典的欢腾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当游行队伍全部通过,广场上的人群开始有序散去时,张彬随着人流走下观礼台。他的心情并未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一种本能的警觉让他思考着这些高调展示可能带来的外部反应。
果然,仅仅两天后,一份由情报部门编译整理的外电反应摘要,被送到了他的案头。大多数国际媒体都报道了庆典的盛况,对新型高速侦察机模型也多有关注。然而,其中一份来自某个西方主要军事评论家的文章,被特意用红笔圈出。文章在例行评论了中国展示的军事装备后,特别指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款并未标明具体型号的航空器模型,其气动布局与目前已知的任何型号均不相同,尾部结构暗示其可能具备推力矢量控制能力。如果这一判断属实,意味着中国可能在研发具有超机动空战能力的新型战机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该模型所代表的技术方向,令人深感意外,并应引起严重关切。”
“严重关切”四个字,带着冰冷的重量。张彬放下摘要,目光投向窗外。他知道,展示实力会带来威慑,也同样会引来更深的警惕与针对。“红星”收音机引来了商业层面的技术窥探,而这矢量发动机模型的亮相,则直接在军事层面敲响了对手的警钟。
未来的路,在喝彩声的背后,必将伴随着更多来自暗处的风浪。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