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短距起降验证机概念引发的波澜尚未平息,一项新的、意义深远的责任悄然落在了张彬肩上。他的名声,早已通过“算筹”、“星火”、复合材料以及一系列前瞻性的理论探讨,在极少数知情的高层和顶尖学术圈内传开。清华大学,这所共和国工程师的摇篮,通过内部渠道与第七研究所和“雏鹰”计划管理层进行了密切沟通,希望能邀请张彬以特殊兼职的方式,为学校培养一批最具潜力的苗子。
考虑到张彬涉及工作的绝密性质,这项任命不对外公开,不安排常规授课,仅以“特聘研究导师”的身份,通过严格筛选和保密审查后,指导少数几名由相关院系推荐、背景清白、天赋异禀的研究生。这是国家层面的人才布局,意在将张彬那超越时代的思维方式和前沿知识体系,如同火种般,传递给下一代。
张彬接到这个任务时,心情有些复杂。他自身的研究任务已然极其繁重,“南风”三大课题、VtoL验证机、研究所日常管理、乃至易中海夫妇的治疗,几乎占满了他所有时间。但钱所长的一番话点醒了他:“张彬,一个人的力量再强,也终究有限。国家的未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你把思路和方法传下去,比你多攻克一两个技术节点,长远看,意义可能更大。这是责任,也是荣誉。”
第一位被引荐到他面前的研究生,名叫赵青山,来自精密仪器系,由一位德高望重的李教授极力推荐。赵青山身材瘦高,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眼神中带着理工科学生特有的专注,以及一丝对这位传说中的年轻导师的好奇与敬畏。
没有传统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教材。张彬的“指导”就在他那间保密级别稍低些的办公室,或是在研究所允许开放的个别实验室进行。第一次见面,他没有询问赵青山的课程成绩,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想测量一段极端复杂、高速变化、且信噪比极低的动态信号,比如……高速飞行器表面某些关键点的瞬时压力脉动,现有传感器和记录设备均无法满足要求,你会从哪些方向思考解决方案?”
赵青山愣住了,他习惯了教科书上有明确公式和求解路径的题目,这种开放性的、近乎无解的难题,让他一时语塞,额头冒汗。
张彬没有催促,而是引导他:“不要只想着改进现有传感器。想想信息传递的本质,想想有没有可能用间接的方式,比如,利用某种物理效应(光学?声学?),或者通过构建数学模型,结合有限的可测参数去反演……”
他摒弃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注重启发和实践。他会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一些非核心但极具挑战性的预研项目中,比如改进“星火-1号”的某个外围接口驱动效率,或是分析复合材料样段测试中某个异常数据的可能成因。他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程问题,感受从模糊需求到清晰定义,再到尝试解决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背诵结论。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创新思维激发训练法】
一套系统性的、通过特定情境设置、逆向思维引导、跨界类比和容忍失败等方式,有效打破思维定势、挖掘个体创造潜力的方法与案例库涌入脑海。这简直是为他此刻的导师角色量身定做!
张彬立刻将这套方法融入与学生的互动中。他给赵青山和后续加入的另外两名学生(分别来自自动控制和材料物理专业)布置的课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例如,他要求他们思考“如何为飞行器设计一种能感知自身应力状态并主动调整刚度的‘智能蒙皮’”,或者“如何利用环境能量(如振动、温差)为分布式微型传感器网络供电”。
这些课题让学生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倍感压力山大。他们以往接受的教育,是解决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是连问题本身都需要不断清晰和重构的未知领域。一位学生在熬夜查阅了大量资料仍毫无头绪后,忍不住向张彬抱怨:“张老师,您这题目……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张彬看着他,语气平和却带着力量:“这正是我希望你们经历的。不要只做我会做的题,那是重复。要去想我还不会解的题,甚至是我还没想到的问题,那才是创造,才是科研的真正意义。我们现在不缺熟练的技术员,缺的是能开辟新路的思想者。”
他利用【创新思维激发训练法】,组织小型的“头脑风暴”,鼓励他们天马行空,哪怕想法再荒谬也不立刻否定,而是引导他们去挖掘其中可能蕴含的合理内核。他安排跨专业的学生一起讨论,让学控制的去理解材料的行为,让学材料的去思考信息的感知,催化跨学科的灵感碰撞。
效果是显着的。赵青山在张彬的引导下,不再拘泥于传统测量思路,开始涉猎新兴的光纤传感和初步的信号处理理论,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布式光纤光栅测量应变场反推气动压力的新颖构想,虽然远未成熟,但思维已然打开。其他学生也在各自的“疯狂”课题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学校教务干事在定期了解情况(不涉及具体内容)后,反馈这些被张彬指导的学生“眼界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李教授见到张彬时,感慨道:“张工,青山这孩子,跟着你学了几个月,感觉像换了个人,以前是钻书本,现在是在琢磨‘天书’了,好事,大好事!”
张彬看着这些年轻而充满潜力的面孔,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小荷”、“木头”和“影子”,看到了共和国科技事业薪火相传的希望。他在加密笔记中写道:
“始兼清华导师,导数英才。不授鱼,而授渔,重启发,促创新。见其困顿,亦见其突破。科技之薪火,需代代相传。今日之幼苗,他日或成栋梁,擎‘南天门’之广厦,撑华夏之晴空。此任之重,不下于攻克一技术难关。”
他知道,为国家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的道路,与他攀登科技高峰的征程一样,刚刚开始,却至关重要。这些年轻人脑中迸发的火花,或许在未来某个时刻,将照亮他亦未曾涉足的黑暗地带。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