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筹”项目的推进,很快遇到了第一个实质性难关——元器件采购。电路老周拿着张彬标注了关键参数的采购清单,跑了几次所里的物资科,又通过正式渠道向几家主要的电子元器件厂发函,带回的消息却不容乐观。
“高精度、低漂移的运算放大器核心组件,国内几家厂子都说还在试制,成品率低,短期内供不了货。”老周皱着眉头,将一份回函放在工作台上,“还有这几个型号的精密电阻和电容,公差要求太高,常规批次根本达不到。最麻烦的是这个——”他手指重重地点在清单某一项上,“高稳定性、多抽头的精密线绕电位器,这玩意儿是模拟计算机设置系数的关键,国内就没人能生产,以前全靠进口,现在……渠道断了。”
实验室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这些核心元器件,图纸设计得再精妙也只是空中楼阁。机械周闷头擦拭着他的工具,小王盯着写满公式的黑板发呆,连一向沉稳的小芳记录的速度也慢了下来。郑工坐在角落,虽然没有说话,但那“早就料到会如此”的眼神,比任何言语都更具压力。
张彬沉默片刻,目光扫过实验室里那些拆解下来的废旧仪器零件、申请来的基础材料,以及角落里那台依靠系统母机暗中加工出的小夹具。他的眼神重新变得坚定。
“没有现成的,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张彬的声音打破了沉寂,“条件有限,那就看看我们这‘巧妇’,能用现有的东西做出什么‘炊’来。”
他首先将目标对准了运算放大器的部分支撑和绝缘结构。一些要求高绝缘、低介电损耗的部件,原本需要特种工程塑料或高频陶瓷,现在都无处寻觅。张彬想起了之前签获得的【特种陶瓷制备技术】和刚刚到手的【特种陶瓷烧结工艺(改进版)】。
“周师傅,”他转向机械周,“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小型的烧结炉,不需要多精密,能稳定控制升温曲线和保温就行。王工,你协助计算一下炉体结构和保温材料的需求。”他又看向电路老周,“周工,您看看从那些报废的苏制仪器里,能不能拆出合适的加热元件和控温继电器?”
命令清晰明确,众人虽然心里没底,但还是立刻行动起来。机械周带着小王,利用废旧钢板和耐火砖,开始敲打焊接炉体框架。电路老周则在废料堆里翻找合适的电热丝和控制器。
张彬则亲自动手,利用【无限空间】里存放的工业级氧化铝粉末和高纯度石墨粉(作为烧结助剂和模具材料),按照改进版工艺的知识,进行配料、混合、陈化。他对手掌力量的精确控制(得益于【九转不灭体】和养生功),使得粉料混合均匀度远超常人。没有现成的模具,他就地用石墨块手工雕刻出简易的型腔。
第一次烧结试验,温度控制不稳,成品开裂。张彬没有气馁,带领团队仔细分析原因,调整升温曲线和保温时间。第二次,成品形状基本完整,但致密度不够。第三次……当实验室角落那个土法上马的烧结炉再次冷却后,张彬用镊子夹出几个表面光滑、呈现均匀白色的陶瓷基座和绝缘套管时,电路老周接过一个,用万用表测量了一下绝缘电阻,眼睛顿时瞪大了。
“这……这绝缘性能,比咱们申请不到的那种进口料还好点!”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张彬,又看看那简陋的炉子,“你小子,连这都会?”
张彬没有解释,只是说:“材料基础原理是相通的,工艺上摸索一下,总能找到办法。”他将这批合格的陶瓷件分发下去,用于关键电路的搭建。
与此同时,另一个难题——那个无法获得的精密多抽头线绕电位器,也亟待解决。没有它,模拟计算机的系数设置就无法实现。
机械周看着图纸上那复杂的结构,挠了挠头:“这玩意儿,要绕线均匀,抽头精准,还得耐磨、阻值稳定……靠手工根本不行。”
几天后,他不知从哪个报废的苏制雷达示波器里,拆下来一套精密的减速齿轮组和几个微型轴承,又找来一个旧马达,叮叮当当地敲打了好几天,竟然组装出了一台简陋但可用的手摇式绕线机。虽然精度无法与专业设备相比,但至少提供了可能。
小王也没闲着,他泡在研究所图书馆里,几乎翻烂了仅有的几本俄文模拟计算资料,终于找到一种变通的系数设置算法,可以适当降低对单个电位器线性度和稳定性的苛刻要求,转而通过多个普通电位器的组合和后续校准来近似实现。
“张工,如果用这种算法,我们对电位器的要求可以降低一个等级,或许……用老周这台绕线机,加上精选的康铜电阻丝,有机会能做出来勉强可用的替代品。”小王顶着黑眼圈,兴奋地向张彬汇报。
张彬仔细审阅了小王的算法推导,确认理论可行,拍了拍他的肩膀:“很好,这是个重要的思路。我们双管齐下,硬件上尽力做,软件(算法)上找补。”
项目在艰难中一点点推进。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和精神压力,让团队成员都有些疲惫。张彬注意到大家的精神状态,便利用休息时间,凭借【基础药理知识】,去研究所医务室要了些常见的安神醒脑的中药材,又去附近山坡上采了些野菊花、薄荷,回到宿舍用小电炉细心熬煮了一锅提神茶,带到实验室。
“大家都歇会儿,喝点水。”张彬将温热的茶汤分给众人。
电路老周喝了一口,咂咂嘴:“嗯?这茶……有点意思,感觉脑子清醒点了。”
连郑工也默不作声地接过杯子喝了几口,紧绷的脸色似乎缓和了一丝。
然而,最大的挑战依然横亘在面前——那个高稳定性精密电位器,即使降低了要求,依靠手工绕制和现有材料,其长期稳定性和温度特性依然无法保证,这将成为整个系统可靠性的致命弱点。尝试了几次,做出的样品在常温下勉强可用,但稍一升温或经过几次调整,阻值就飘得厉害。
一天深夜,张彬在实验室整理数据,运用【气息隐匿法门】的他感知敏锐,忽然听到门外有极其轻微的脚步声停顿。他没有声张,悄然移动到门边,透过门缝,看到郑工独自一人站在门外,正借着走廊昏暗的光线,仔细打量着工作台上那台已初具雏形、布满了手工制作的元器件和纵横交错导线的“算筹”样机骨架。郑工看了很久,才摇摇头,轻轻叹了口气,转身离去。
张彬退回阴影中,心中明了。郑工的怀疑并未消失,他也在密切关注,而这最后一个关键元器件的瓶颈若不能突破,之前所有的努力和巧思,都可能被视为徒劳。
“签到。”在巨大的压力下,张彬再次启动系统,期盼着能获得破局的关键。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精密线绕电位器(军用高稳定性,10KΩ,多抽头)x5】
意识沉入【无限空间】,五个密封在金属小盒子里、闪着金属光泽的精密电位器静静躺在角落。其工艺之精良,稳定性之标注,正是他们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关键器件!
张彬的心跳漏了一拍,但随即冷静下来。如何合理地拿出这些东西,而不引起怀疑?他看着工作台上那些粗糙的自制样品,心中迅速有了计划。
第二天,他召集团队成员,指着那几件自制的、性能不稳定的电位器样品,平静地说道:“我们自制的方案,目前看稳定性还达不到要求。我昨晚重新研究了那几份俄文资料,发现其中提到一种特殊的浸渍封装工艺和合金丝材料,或许可以改善。我打算再用我们现有的材料,调整工艺,最后试一次。”
他将那五个来自系统的精密电位器,小心地拆去外部标识和过于现代化的包装,模仿自制样品的外观进行了些许做旧处理,然后混入了一批准备再次尝试的“新材料”中。
当电路老周用万用表和初步搭建的测试电路,检测到这几个“新做出”的电位器那惊人的稳定性和精确的阻值时,他几乎跳了起来,激动得语无伦次:“成了!真的成了!老张(他不知不觉改了称呼),你这调整太神了!这稳定性,这线性度……比咱们想要的还好!”
郑工闻讯也赶过来,亲自测试了一番,看着测试数据,久久不语,最终复杂地看了张彬一眼,第一次没有提出任何质疑。
最关键的一道坎,似乎以一种近乎奇迹的方式迈了过去。“算筹”项目,再次看到了成功的曙光。但张彬知道,真正的考验——将所有这些自制和“改良”的部件集成起来,让整台机器可靠运行,还在后面。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