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层面的蜕变,需要坚实的行动来奠基。张彬没有让那份宏大的目标停留在空想。战斗间隙宝贵且短暂,他决定从最迫切、也最能直接挽救生命的事情做起——将脑海中那些超越时代的医疗知识,系统性地整理出来。
他找到坑道指挥员,说明想法:“首长,这次战斗很多重伤员本可以救回来,但不少同志缺乏急救知识,错过了黄金时间。我想把一些最常用、最有效的战场救护方法写下来,简单易懂的那种,让更多战友掌握。”
指挥员正为战斗减员和卫生员数量不足发愁,闻言立刻同意,还特意腾出一个相对安静些的角落,找来一些珍贵的纸张和半截铅笔。
张彬开始了工作。他没有直接搬运【终极医术】中高深复杂的内容,而是严格筛选那些符合五十年代医疗条件、材料容易获取、普通战士经过短期训练就能掌握的技术。他结合自己救治过的真实伤例,进行提炼和简化。
他先列出大纲: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战伤(枪伤、弹片伤、冲击伤、烧伤)的紧急处理、以及识别危重伤员的关键体征。每一部分,他都用最直白的语言描述。
比如止血,他重点强调指压止血点的位置和压迫方法,如何利用身边物品制作简易止血带,并明确标注使用禁忌和时间限制。对于胸腔开放性气胸,他详细画出如何用橡胶片、塑料布甚至油纸包制作简易单向排气瓣,挽救了许多原本会因窒息而死的生命。
图文并茂是关键。张彬的【精密机械工程学】功底让他画出的示意图清晰准确,人体结构、血管走向、包扎步骤一目了然。他甚至还画出了如何利用步枪和刺刀临时制作夹板固定骨折肢体。
夜深人静时,其他战士在沉睡,只有张彬所在角落还亮着微弱的灯光。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他时而凝神思考,时而快速书写绘画。他将现代创伤急救的Abc原则(气道、呼吸、循环)融入其中,强调评估和处理的优先级,这是一种理念上的革新。
几天后,一份字迹工整、图画清晰的《战场紧急救护手册》(初级版)初稿完成。手册不过十几页纸,却凝聚了无数现代医学经验和血淋淋的战地教训。
恰逢陈雪所在的师部医疗队冒着炮火前来前送药品和后送重伤员。张彬找到机会,将手册初稿交给她。“陈护士,你看看这个,提提意见。看有没有哪里写得不清楚,或者不符合你们实际操作的。”
陈雪接过那份还带着体温的手册,借着坑道口的微光翻阅。起初她只是随意看看,但越看神色越专注,眼神越发明亮。里面许多方法她闻所未闻,但结合她丰富的战场护理经验,立刻意识到其巨大的实用价值。尤其是对气胸、腹腔脏器脱出的简易处理方案,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张彬同志!这……这都是你写的?”陈雪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太好了!太有用了!很多方法能救命!我能不能抄录一份带回医疗队?”
“当然可以,就是希望能帮到更多人。”张彬点头。陈雪的专业认可,是对他这项工作价值的最好肯定。
陈雪不仅抄录了手册,还在征得张彬同意后,将一份副本呈送给了她的上级,也是兵团卫生部的一位负责人。这份手册几经周转,连同前线部队对该手册初步试用后的积极反馈,一起摆到了李云龙的桌上。
李云龙看着那份用简陋纸张写成的手册,听着卫生部门负责人对其内容的高度评价,再联想到张彬在坑道里创造的医疗奇迹,他大手一拍桌子:“娘的,这小子真是个宝贝!打仗是把好手,救人是把好手,写出来的东西也能顶大用!”
他当即指示:“立刻找人誊抄,先在我们兵团下属的各主力团卫生队试点推广,让老卫生员们都学学,看看效果。告诉下面,这是用前线同志鲜血换来的经验,谁都不许轻视!”
于是,张彬编写的这份《战场紧急救护手册》(初级版),以惊人的速度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前沿阵地的连队卫生员如获至宝,许多基层指挥员也认真翻阅,以便在关键时刻能指导救护。手册中的方法简单有效,迅速在实战中证明了其价值,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
张彬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知识的第一次系统性输出。他不再仅仅是一个能创造奇迹的个体,他的知识和经验开始像种子一样,播撒出去,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惠及成千上万的将士。
然而,手册的流传也带来了新的关注。兵团卫生部的一些资深医生在赞叹其实用性的同时,也开始好奇:这个叫张彬的战士,如此系统且前沿的战伤救护知识,究竟是从何学来?这种关注,比之前单纯对其战斗技能的好奇,更具专业性,也更容易触及他身份的核心。
【叮!日常签到冷却完毕,是否签到?】
张彬在心中默念:“签到。”
【签到成功!获得奖励:《基础外科学图解》x1(简化版),无菌缝合线x100包。】
系统的奖励继续沿着医疗知识普及的路径推进,为他后续可能的知识输出提供更深入的支撑。
手册的初步成功,验证了知识共享的威力。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满足于手册在小范围的应用,还是顶着风险,推动更大规模的普及和更深入的教学?那些因此产生的专业质疑,他又将如何应对?
喜欢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我跟国家提出南天门计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