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1”号的系泊试验成功,标志着帝国海军迈入了水下作战力量的门槛。然而,随着这第一艘潜艇即将形成战斗力,一个严峻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如何有效指挥这支注定要孤独潜行于深海的“孤狼”?
总参谋部作战指挥中心内,巨大的海图桌上,标注着帝国海军各舰艇的位置。但当代表“蛟龙-1”号的小模型被放在葫芦岛基地时,指挥链条仿佛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断层。
“潜艇一旦下潜,就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一位海军参谋忧心忡忡地指出,“现有的无线电波难以有效穿透海水,我们无法实时掌握其位置、状态,更无法在关键时刻下达指令。它们就像是放出去就断了线的风筝,只能依靠战前计划和艇长的临机决断。”
这对于强调集中指挥和协同作战的帝国军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潜艇可以成为致命的刺客,但也可能因为信息不畅而贻误战机,甚至发生误判。
“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蒋百里总参谋长语气坚决,“潜艇不能成为海外孤岛!它们必须是帝国海军作战体系中有机的一部分!”
命令迅速下达至帝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和通讯兵司令部。一个代号 “海神之耳” 的紧急攻关项目立刻启动,目标直指潜艇与岸基指挥所之间的可靠通讯手段。
研究人员面临着几乎无解的难题:长波电台虽然能穿透一定深度的海水,但需要极其庞大的天线和功率,潜艇无法搭载,且通讯速率极慢,只能传递最简单的预编信号;声呐通讯距离有限且易受干扰;浮标天线则暴露行踪,风险巨大。
“也许……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套分级指挥和预设指令系统。”一位年轻的通讯工程师提出了设想,“在潜艇出航前,赋予艇长更大的战术自主权,同时约定好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短暂、快速的无线电联络(使用拖曳式浮标天线或夜间上浮),接收加密的简要指令。”
这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但却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最可行的折衷方案。与此同时,电子研究所也开始加紧研究更小型化、更低功耗的长波接收设备,以及可能的水下激光或超低频通讯等长远技术。
---
为了测试和完善这套初步的指挥通讯体系,“蛟龙-1”号在完成基础海试后,被赋予了一项绝密的实战化训练任务——在渤海警戒区内,模拟对“闯入”的假想敌舰艇进行跟踪和锁定。
训练当日,“蛟龙-1”号悄然潜入水下。岸基指挥中心只能通过其出发前报告的计划航线和预定联络时间点,来大致判断其可能的位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指挥中心内气氛凝重。到了预定联络时间,通讯频道里一片寂静。
“怎么回事?超出联络窗口十分钟了!”
“会不会出事了?”
各种不祥的猜测开始蔓延。
就在指挥官准备启动应急程序时,通讯兵突然喊道:“收到信号!是‘蛟龙’!它成功在预定地点浮起天线,发回了加密报告!”
报告内容简短却振奋人心:“蛟龙”号成功隐蔽跟踪了扮演假想敌的“破浪号”驱逐舰长达四小时,并多次模拟占据了有利攻击阵位!
这次训练,虽然暴露了通讯不连贯、指挥滞后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它验证了潜艇在帝国新建立的海防体系中的巨大价值,也促使帝国军队开始真正思考和构建适应水下作战特点的指挥神经脉络。
帝国的深海利齿,正在努力融入整个战争巨兽的躯体,虽然过程磕绊,但方向已然明确。这条神经中枢的每一次延伸和强化,都将使帝国的防御与反击能力,变得更加立体和致命。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