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庞大的军事机器在“帝国之刃”计划的推动下高速运转,而几项绝密工程也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悄然汲取着养分。与此同时,一些更具象的成果,开始陆续浮出水面,检验着帝国这些年积累的底蕴。
奉天,航空研究院绝密试飞场。
一架外形与“枭龙”截然不同的战机,被缓缓牵引出机库。它采用了低单翼布局,机身线条更加流畅简洁,银灰色的铝镁合金蒙皮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冽的光泽。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起落架收入了机翼内部,使得整个机身看起来干净利落——这正是基于溥仪指导理念设计的下一代主力战机原型机,代号“烈风”。
地勤人员进行了最后的检查,试飞员,依旧是那位经验最丰富的“雷霆中队”中队长,深吸一口气,钻入了封闭式座舱。发动机启动,不再是V8引擎熟悉的咆哮,而是新型V12液冷发动机更加低沉有力的轰鸣。
“烈风一号,请求起飞!”
“可以起飞!”
战机在跑道上加速,得益于更强大的动力和更优的气动外形,其起滑跑距离明显短于“枭龙”。轻盈抬轮,离地,迅速爬升!在空中,“烈风”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敏捷性和速度,翻滚、俯冲、急转,动作干净利落,远远将伴飞的“枭龙”甩在身后。
虽然原型机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那台V12发动机的可靠性仍需大量测试,但“烈风”的成功首飞,标志着帝国航空工业正式迈入了全金属单翼机的时代,在战机设计理念上,已经悄然走到了世界前列。帝国的苍穹之鹰,正在换装更加锋利的爪牙。
---
大连造船厂,“x车间”。
“龙王计划”团队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光是飞行甲板的布局和强度要求,就让他们绞尽脑汁。他们制作了无数个缩小比例的模型,在水池中进行模拟测试,研究舰体在风浪中的稳定性和甲板气流场。
“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舰用动力!”一位年轻工程师指着初步的舰体线图,“要驱动这样一个数万吨的大家伙达到足够让飞机起降的速度,现有的蒸汽轮机功率恐怕不够,必须研发功率更大的新型锅炉和轮机!”
动力,再次成为了制约帝国迈向深蓝的关键瓶颈。萨镇冰已经下令,集中海军和科学院最好的动力专家,成立“舰用大功率动力专项组”,目标直指能够驱动数万吨级巨舰的先进动力系统。
而在隔壁的机库改造车间,航空研究院派来的团队正在对一架“枭龙”进行结构强化和着舰钩加装试验,这是“海东青”舰载机诞生前的必要摸索。每一次粗暴的着舰模拟,都伴随着金属的呻吟和工程师紧锁的眉头。
---
帝国东海,夜幕笼罩。
完成初步海试的“扬威号”护卫舰,正执行夜间巡逻任务。新型的cxAm对空搜索雷达(基于德国技术并改进)天线缓缓旋转,监控着漆黑的夜空和海面。
突然,雷达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微弱的、快速移动的光点!
“不明空中目标!方位东北,高度三千米,速度……很快!正在向我舰接近!”雷达兵急促报告。
舰长立刻警觉起来:“全体战斗准备!防空炮位就位!探照灯准备!”
刺耳的战斗警报划破夜空,水兵们迅速奔向岗位。几座双联装40毫米博福斯高射炮(已实现国产化)昂起了炮口。
然而,没等探照灯打开,那个光点却在雷达屏幕边缘一个灵巧的转向,迅速远离,消失在了探测范围之外,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是飞机!但不是我们已知的任何型号!”“扬威号”舰长脸色凝重,“速度远超‘枭龙’,飞行姿态也很诡异……”
这次短暂的、未照面的接触,给帝国海军敲响了新的警钟。除了水下的幽灵,似乎还有来自空中的、速度更快的窥伺者。帝国的领海和领空,远未达到绝对安全。
---
养心殿。
溥仪几乎同时收到了“烈风”首飞成功和东海发现不明高速飞机的报告。喜悦与压力并存。
“告诉航空研究院,‘烈风’项目要加速,尤其是发动机的可靠性。我们需要它尽快形成战斗力。”
“命令总参谋部和海军,加强对东海、黄海空域的监控力度。我们的对手,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帝国的崛起之路,如同在迷雾中航行,既要奋力向前,也要时刻警惕来自深水与高天的未知威胁。“烈风”的振翅带来了希望,而东海的魅影则提醒着前路的艰险。这条强国之路,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却又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喜欢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也太倒霉了,竟然穿越成了溥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