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的暖阁内,朱由检端坐在御案之后,目光落在面前摊开的一份关于漕运的奏疏上,却久久未曾翻动一页。王承恩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如同殿内一尊沉默的雕塑,只有偶尔微微颤动的眼皮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平静。窗外秋光正好,天高云淡,但殿内的空气却仿佛凝滞了一般,带着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沉闷。
朱由检的指尖在紫檀木御案光滑的表面上无意识地划动着,脑海中清晰地回响着自己定下的当前最高策略:稳住阉党,争取时间。 京营整顿刚刚拉开序幕,李邦华与张维贤正在核查名册,骆养性在南镇抚司秘密甄选人手,方正化也已被调入乾清宫随侍,虽尚未深谈,但那沉稳的眼神和矫健的步伐让朱由检心中稍安。所有这些布局,都需要一个相对平稳的外部环境,至少不能让魏忠贤及其核心党羽过早地、清晰地感受到灭顶之灾的威胁,从而狗急跳墙。
而稳住阉党的关键一环,就在于内阁。如今的内阁,施凤来首辅之位看似稳固,但其立场已微妙地转向观望;李标是潜在的自己人,但暂时不宜推到前台;剩下的两位,便是黄立极与张瑞图,皆是魏忠贤亲手提拔、标签鲜明的阉党成员。动他们,现在还不是时候,反而会打草惊蛇。不仅不能动,还需要适当的“安抚”,让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魏忠贤,感觉新皇帝虽然折腾,但似乎还没有动他们基本盘的决心,或者说,暂时还不敢。
“王承恩。”朱由检终于开口,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奴婢在。”王承恩立刻躬身应道。
“去传旨,召阁臣黄立极、张瑞图依次觐见。就说朕阅览奏疏,有些政务想听听他们的见解。”朱由检的语气平淡,听不出任何情绪。
“奴婢遵旨。”王承恩领命,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坐姿,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平和,甚至带上一丝初登大宝、欲有所为却又略显力不从心的青年皇帝常有的、恰到好处的焦虑与依赖。他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一个对魏公公仍有忌惮,需要倚重“老成持重”之臣的皇帝。
首先到来的是黄立极。此人年纪较长,资历颇深,在天启朝后期便已入阁,是魏忠贤掌控内阁的重要棋子。他步履沉稳地走进暖阁,面容恭敬,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与打量。
“臣黄立极,叩见陛下。”他依礼参拜,动作一丝不苟。
“黄先生请起,赐座。”朱由检脸上挤出一丝温和的笑容,虚抬了抬手,“先生是两朝元老,朕近日翻阅旧档,见先生处理政务,老成谋国,甚是稳妥。”
黄立极心中微微一怔,新皇帝登基后对他这类魏党核心人物一向不假辞色,今日为何突然褒奖?他面上不动声色,谦逊道:“陛下谬赞,老臣愧不敢当。不过是尽忠职守,遵循旧例,为陛下分忧罢了。”
“遵循旧例,稳字当头,如今看来,确是金玉良言。”朱由检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扫过御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疏,语气带着几分“真诚”的困扰,“朕年轻识浅,登基以来,深感治国之难。如今辽东烽火未熄,各地灾异频仍,国库空虚……千头万绪,有时真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每每思之,夜不能寐啊。”
他这番姿态,半真半假。真的是他确实感到压力巨大,假的是他刻意流露出一种“迷茫”,旨在降低黄立极的戒心。
黄立极果然神色稍缓,顺着话头道:“陛下忧心国事,实乃万民之福。然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当前要务,臣以为,仍在一个‘稳’字。稳定朝局,稳定边镇,稳定民心。诸如京营整顿等事,虽有必要,亦当循序渐进,避免激起太大波澜,以免小人趁机作乱,反而不美。”
他这话,既是作为“老成”之臣的进言,也隐隐带着为阉党集团利益发声的意味,暗示皇帝不要动辄触动现有利益格局。
朱由检心中冷笑,面上却深以为然地点点头:“先生所言极是。朕也深知,京营之事牵涉甚广,已嘱咐李邦华与英国公谨慎行事,以核查为主,徐徐图之。眼下,朝堂稳定确是第一要义。许多政务,还需倚仗先生这等老成之臣,为朕拾遗补缺,稳定大局。”他刻意强调了“稳定”二字,并再次表达了对黄立极这类“老臣”的倚重。
黄立极仔细品味着皇帝的话。皇帝承认了“稳”的重要性,对京营整顿也表露了“徐徐图之”的态度,似乎并非想象中的那般锐意激进、不计后果。这让他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一些。只要皇帝还顾忌朝局稳定,还需要他们这些“老臣”维持局面,那英国公府和魏公公之间的微妙平衡就还能维持,他自己的位置也就暂时无忧。
“陛下信重,老臣感激涕零。定当竭尽驽钝,为陛下分忧,保朝堂平稳。”黄立极起身,郑重表态。无论真心假意,表面上的姿态必须做足。
又闲谈了几句无关痛痒的政务,朱由检便以不耽误他处理公务为由,让其退下了。望着黄立极离去时似乎比来时略微轻松几分的背影,朱由检嘴角勾起一丝几不可察的冷意。稳住一个。
稍事休息,品了口已然微凉的茶,张瑞图便被引了进来。
与黄立极的沉稳老辣不同,张瑞图更显文士气质,他是以书法和文采闻名,进而被魏忠贤看中拉入内阁的,某种程度上算是阉党中的“文艺派”。他行礼时姿态优雅,但眼神中带着更多的谨慎,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毕竟,他的根基不如黄立极深厚,与魏忠贤的绑定也更依赖于皇帝的“恩宠”和魏公公的权势,如今新帝登基,风向不明,他这类人的不安感最为强烈。
“张先生平身。”朱由检同样给予温和的待遇,“朕久闻先生书法冠绝当世,文采斐然,乃我大明之栋梁。”
张瑞图连忙谦谢:“陛下过誉,臣惶恐。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唯有忠心报国而已。”他将“忠心”二字咬得稍重,像是在急切地表白。
朱由检心中了然,知道这种人往往更在意自身的地位和安全感。他转而问道:“朕近日观各地奏报,深感文教之事亦不可废弛。先生于文章之道颇有心得,不知对于提振士林风气,引导学子向学,可有良策?”他刻意避开敏感的军政话题,选择一个相对安全,又符合张瑞图“人设”的领域来交谈。
张瑞图果然精神一振,这是他擅长且能展现价值的领域。他略一思索,便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提出了一些修缮国学、规范科举、褒奖贤良文学之士的建议。虽然其中不乏老生常谈,但条理清晰,文辞优美,确实展现了他的学识。
朱由检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赞许,待他说完,才感慨道:“先生所言,深得朕心。文风关乎世风,士心关乎民心。这些事,看似不急,实则为国家长治久安之基。日后有关文教礼制方面的事务,朕还要多多倚重先生。”
他没有给予任何具体的承诺,但“多多倚重”四个字,对于此刻内心忐忑的张瑞图来说,不啻于一剂定心丸。这意味着新皇帝至少认可他的才能,并且有继续用他之意,并没有因为他是魏党成员而一棍子打死的打算。
“臣……臣定当用心竭力,不负陛下期许!”张瑞图语气中带着一丝激动,比起黄立极,他的反应更直接地反映了内心情绪的缓解。
朱由检又温言勉励了几句,询问了他一些关于翰林院和国子监的近况,表现出对文化事业的关心,随后便让他退下了。
看着张瑞图离去时脚步明显轻快了几分的背影,朱由检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这场戏,演得并不轻松。
王承恩悄步上前,为他换上了一盏热茶,低声道:“皇爷,累了就歇息片刻吧。”
朱由检摇摇头,目光投向窗外,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清醒。“累?这才只是开始。”他低声自语,“黄立极老谋深算,暂时稳住了他,但绝不可信。张瑞图文人习性,易受安抚,但也易受惊吓,不堪大用。今日之安抚,不过是喂他们吃下一颗定心丸,让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魏忠贤,以为朕还在犹豫,还在顾忌,还需要他们……”
他端起热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年轻却布满与年龄不符的深沉的脸庞。
“让他们暂且安心,朕才能腾出手来,做真正该做的事。李邦华那边,名册核查必须加快;骆养性遴选的暗卫,要尽快成型;方正化……今晚便需深谈一次。还有李若琏,要尽快让骆养性去查证此人下落。”
稳住阉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给改革派力量的生长、嫡系力量的培植,争取那宝贵的时间与空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在钢丝上行走的平衡游戏。一边要让阉党感觉不到迫在眉睫的威胁,一边又要不断地、隐蔽地削弱其根基,壮大自身。
“魏忠贤……”朱由检放下茶盏,手指在案上轻轻一点,发出笃的一声轻响,“且让你再安稳几日。待朕羽翼稍丰,便是与你清算总账之时。”
暖阁内重归寂静,唯有更漏滴答,记录着这暗流涌动下的、看似平静的又一日。
喜欢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崇祯:开局拯救大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