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行走在阳光下的幽灵

首页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伊庇鲁斯的鹰旗猛卒穿越三国,我的二叔是赵云天下枭雄皇后请自重,我真不想代替陛下呀!水浒:什么靖康?不存在的封侯崇祯十七年:这个大明还有救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诡三国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行走在阳光下的幽灵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全文阅读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txt下载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224章 新学的挑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南京国子监,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象征着帝国传统学术最高殿堂的古老建筑群,今日的气氛却格外凝重,甚至带着一丝剑拔弩张。平日里充斥着朗朗读书声和清谈阔论的庭院、讲堂,此刻被一种近乎对峙的紧张感所笼罩。

引发这场风波的,是今年吏部铨选授官名单的公布。

名单上,除了那些经由传统科举正途、历经院试、乡试、会试层层选拔出来的进士们,还赫然出现了十数个陌生的名字,备注着“松江大学堂格物科优等”、“讲武堂参谋科甲上”等字样。他们被授予的,并非传统的翰林院清贵闲职或地方佐贰官,而是诸如“市舶司稽核”、“工部虞衡司主事(分管机械)”、“皇家海军讲武堂教习”等前所未有的实务职位。

这一石破天惊的举措,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瞬间在南京,乃至整个大明的士林官场炸开了锅。

“荒谬!简直荒谬绝伦!”国子监祭酒,一位须发皆白、以理学正宗自居的老儒,在彝伦堂内气得浑身发抖,手中的名单几乎要被捏碎,“科举取士,乃祖宗成法,天下士子进身之正途!如今竟让一群不读圣贤书,只知摆弄机巧、谈论兵戈的‘匠户’、‘武夫’,与十年寒窗的进士同列朝班?!礼崩乐坏,斯文扫地啊!”

他面前,聚集着一大批同样义愤填膺的监生和年轻官员。他们大多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将“学而优则仕”奉为圭臬,将科举视为人生唯一的价值阶梯。如今,这条他们视若生命的通天之路,似乎正被一群“旁门左道”者轻易绕过,这让他们如何能接受?

“祭酒大人说的是!那松江大学堂才开办几年?讲的无非是些奇技淫巧、夷人算学,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何益处?”

“还有那讲武堂,一群粗鄙武人,也配谈经论道,位列朝堂?”

“此例一开,天下士子谁还肯埋头苦读?长此以往,圣人之学谁人传承?国将不国!”

群情激愤,唾沫横飞。仿佛那十几个新学出身者的名字,玷污了整个士林清誉,动摇了大明立国之本。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持此观点。在人群外围,一些年纪稍轻,或家中已有族人投身工商、对新政有所了解的官员和监生,则保持着沉默,或低声交换着不同的看法。

“倒也未必……听闻那市舶司的王稽核,精于算学,到任不过三月,便厘清了积年糊涂账,追回漏税数万两。”

“还有分去工部的李主事,据说改进了高炉风箱,使得京郊铁厂产出增了一成……”

“陛下锐意革新,或许……此举另有深意?”

但这些声音,在主流汹涌的批判浪潮中,显得如此微弱,很快便被淹没了。

这场风波,很快从南京国子监蔓延至朝堂。数名御史言官接连上疏,痛陈“新学乱政”之弊,要求皇帝收回成命,严惩举荐非人之官员,重申科举为正途。

然而,令他们意外的是,皇帝的回应异常平淡,只是将奏疏留中不发,未作任何表态。这种沉默,反而加剧了各方的猜测与不安。

此刻,引发争议的焦点人物之一,新任市舶司稽核王启年,正坐在他在上海镇分配的狭小公廨内,面对着一堆复杂的关税账册。他年仅二十二岁,面容还带着几分学生气的青涩,但眼神专注而沉稳。他并未过多关注南京那边的喧嚣,对他而言,将这些纷繁的数据理清,建立更高效的稽核流程,才是当务之急。手中的算盘噼啪作响,偶尔还会用上松江大学堂教授的、更为便捷的竖式演算法。

“王大人,”一名老书吏捧着几份文书进来,神色间带着几分好奇与探究,“这是广州分司刚送来的季度报表,格式有些乱,您看……”

王启年接过,快速浏览了一遍,眉头微蹙:“数据勾稽关系不清,分类也过于笼统。这样,我重新设计一份标准表格,你让他们以后按此格式填报,数据需精确到小数后两位。”

老书吏看着王启年随手在纸上画出的、横平竖直、项目清晰的表格雏形,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连忙应道:“是,是,小人明白了。”

类似的情景,也在工部、在讲武堂、在悄然发生着。这些新学毕业生,或许不擅吟诗作对,不精八股制艺,但他们带来的严谨逻辑、务实作风和专业技能,正像一股清流,冲击着某些陈腐僵化的衙门习气。

数日后,一场半官方性质的“经世济民策论会”在南京某处园林举行。与会的既有德高望重的理学名儒,也有思想较为开明的官员,甚至还包括了几位像王启年一样,接到非正式邀请、忐忑不安前来参会的年轻新学官员。

会议伊始,气氛便充满了火药味。一位老翰林率先发难,将矛头直指王启年等人:

“老夫听闻,如今市舶计税,竟倚重所谓‘算学’,而轻忽圣贤‘义利之辨’之教诲!须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治国若只重锱铢之利,而忽视教化人心,岂非舍本逐末?”

王启年深吸一口气,起身行礼,不卑不亢地回应:“老大人明鉴。算学,乃格物之基础,计数之根本。市舶关税,关系国家岁入,亦关乎贸易公平。若计数不清,标准不一,则奸商得以舞弊,国库因而流失,此非‘义’之所在。学生以为,明晰法度,精准计税,使该纳者不能少一分,不该纳者不必多一文,正是为了维护朝廷法度之‘大义’。”

他顿了顿,继续道:“且《大学》有云:‘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学生所学之新学,改良织机可使‘生之者众’,精算统筹可使‘为之者疾’,开源节流可使‘财恒足’,此岂非正合圣贤治国之道?”

“巧言令色!”另一位保守官员斥道,“尔等只知器物之利,可曾读过史书?可知历代兴衰,根本在于人心向背,在于君王德政?若人人逐利,道德沦丧,纵有金山银山,国亦将亡!”

另一位来自讲武堂的年轻军官忍不住插话:“大人!若无精良火器,无坚船利炮,无通晓地理、天文的参谋,如何抵御外侮,保境安民?难道要靠空谈仁义道德,去让荷兰人的战舰退出南洋,让北方的罗刹人停止东侵吗?学生以为,能战方能言和,国强方能德彰!”

“你……武夫之见!”

“腐儒之论!”

争论迅速升级,从具体的政策得失,上升到“道”与“器”、“义”与“利”、“本”与“末”的哲学层面。新学学子引经据典,并结合现实案例,力图证明新学并非无根之木,而是经世致用的必然要求;而保守派则坚守道德心性的核心地位,斥责新学是败坏人心、动摇国本的“末技”。

双方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谁也说服不了谁。但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新思想的影响力,却藉此机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内心。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开始认真思考新学的价值;而一些年轻监生,眼中则闪烁起好奇与向往的光芒。

王启年走出园林时,天色已晚。他回头望了望那依旧灯火通明、争论声隐约可闻的所在,心中并无多少胜利的喜悦,反而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知道,今日之辩,只是开始。要让新学真正被接纳,他们这些先行者,需要用实绩来证明自己,证明这条道路,同样能通向富国强兵的彼岸。

这场发生在留都南京的激烈争论,通过士林的口耳相传和民间小报的渲染,迅速扩散开来。“新学”与“旧儒”的碰撞,第一次如此公开、如此激烈地呈现在整个帝国面前。

消息传回北京,朱由检在乾清宫细细阅读着皇城司关于此次辩论的详细记录。他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传旨,”他放下记录,对侍立的内阁辅臣淡淡道,“科举取士,乃抡才大典,不可轻废。然,国家需才甚亟,不可拘于一格。着礼部、吏部会同格物院、松江大学堂、讲武堂,议一议,于科举之外,可否增设‘实学’特科,专考算学、格物、地理、律法等实务之才,量才录用。”

他没有强行压制争论,而是用一道看似折中、实则蕴含着巨大变革潜力的旨意,为这场思想交锋添上了一把火,也为帝国未来的人才选拔,推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新旧思想的激荡,已然不可避免。帝国的肌体,正在这激烈的碰撞与融合中,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蜕变。

喜欢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野性王爷很无赖:枕边王妃不承欢四合院:傻柱偷偷结婚,众禽傻眼带着霸总去逃荒,我造反称王了!太子女儿身?九千岁助我当女帝各类男主短篇合集重生之独步江湖茅山升棺人娱乐:开局破产,女友跑路老祖宗人狠路子野重生军婚:首长大人套路深我有修真界绿卡六个哥哥很护短:离我家奶包远点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快穿:穿成炮灰后她飒爆了灵植空间:仙途种田录无限流:病娇男主总粘人幻兽飞雪传变成猫后,我觉醒技能树大唐狂士青梅是个恋爱脑,非我不嫁怎么办
经典收藏凤倾妆大明:开局将朱祁镇驱逐朱家!词条返还,一统天下从收徒朱元璋开始男配个个是戏精在下九千岁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高武三国:从被华雄秒杀开始南宋弃子谍战风云录:大宋特种兵之神级技能江山名士三国之极品纨绔春秋大梦之白日做梦人生苦乐多:王朝中兴看我了相府毒千金大唐太子李承乾,李世民求我登基再生缘:我的温柔暴君(全本+出版)饥荒开局:惨死的都是有粮的与秦始皇做哥们儿我真不想当圣人啊!
最近更新晋商风云:蒲州王氏传奇穿越原始社会搞发展开局被妻妾们逼宫在大唐苟活大秦:我的拳头能炼钢三国:戏诸侯霸娇妻我乃张角之子天幕:大清要命问答,答对诛九族三国:曹烁篡权,貂蝉伴我卧榻谋异世召唤之帝王征兵系统山河红颜赋一枪定山河天幕通古代,播放星穹铁道我与霍去病,共享封狼居胥之名阿飘有什么可怕?明明都是小可爱那时的原始纪元大明:开局革职,我教朱棣屠龙术重生少年破局夺魁,逆转宿命!鬼王爷三国之从成曹穆开始寒门状元:我靠历史预判逆袭朝堂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 行走在阳光下的幽灵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txt下载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最新章节 - 崇祯:我的大明工业帝国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