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来,京城的天空变得高远湛蓝。王府内,关于新纤维的探索和应对番商之策,在王大柱的统筹下,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悄然而坚定地向前推进。
书房内,王大柱正召集周婉娘、芸娘、翠儿以及几位负责新纤维研究的老师傅开会。桌上摊开着从南方送来的各种韧皮纤维样品和初步的测试记录。
“……葛纤维的软化,尝试了蒸煮、捶打、甚至用了一些稀薄的碱水浸泡,效果虽有,但距离‘柔软如棉’还差得远。”一位老师傅指着几块处理过的葛布样品,眉头紧锁,“而且处理过程繁琐,损耗也大。”
芸娘拿起一块经过初步捶打的葛布,仔细摩挲着,轻声道:“师傅,若是减少捶打的力度,增加捶打的次数,并且捶打时在布下垫上软垫,会不会既能舒展纤维,又减少断裂?”
那老师傅一愣,思索片刻,迟疑道:“七太太此法……或可一试,只是更耗人工。”
“人工不怕,”周婉娘接口道,“只要能出成果,多雇些人手便是。相公说过,技术突破之初,不计成本。”
翠儿则对着一块极其轻薄的蕉布样品出神,忽然道:“这蕉布如此之薄,若是……若是与极细的蚕丝混纺,以丝为经,蕉为纬,是不是既能保留其轻薄,又能增加韧性?”
这个想法颇为大胆,几位老师傅都露出思索的神色。王大柱赞许地看了翠儿一眼,鼓励道:“思路很好!记录下来,成立一个小组专门试验。不要怕失败,每一种可能都要尝试。”
他总结道:“葛、蕉、楮,各有优劣,我们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可先集中力量,主攻一两种最有潜力的。葛布受众广,若能解决手感,市场巨大;蕉布特色鲜明,若能提升强度,可走高端路线。诸位放手去做,需要什么,直接向大奶奶申请。”
众人领命而去,书房内只剩下王大柱和周婉娘。
周婉娘揉了揉眉心,略带疲惫地笑道:“芸娘和翠儿如今是越发能干了,提出的想法连老师傅们都觉得新颖。只是这新纤维的研究,真如大海捞针,见效慢得很。”
“技术积累便是如此。”王大柱为她斟了杯茶,“急不得。对了,悬赏令发出后,可有回应?”
“已有几波人前来应征,多是些熟知本地葛、蕉织造的老匠人,带来了一些土法改良的方子,正在逐一验证。倒是前日来了个南边来的年轻人,自称家传秘法处理楮皮,可使鞣制时间缩短大半,成品更为柔韧,我已安排他试制,若真有效,倒是个意外之喜。”
“很好。”王大柱点头,“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对了,静蓉那边,关于番商,可有新消息?”
周婉娘神色微正:“正要与相公说。静蓉妹妹传回消息,她的人已设法接触了那几名佛朗机番商,对方戒备心很重,但对展示他们的‘呢绒’样品和谈论价格颇有兴趣。而且,他们似乎对大明境内的羊毛资源也有关注,私下打听过北地牧区的情况。”
王大柱眼中精光一闪:“哦?他们也打羊毛的主意?看来,他们并非只想卖布,或许……也有在大明寻找原料产地,甚至设厂生产的长远打算。”
他站起身,踱了几步:“既然如此,我们更不能落后。静蓉做得对,先建立联系,摸清底细。告诉静蓉,可以适当表露我们王家的实力和诚意,若对方有意合作,我们愿意出高价购买他们的技术,或者……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大明的羊毛市场。”
周婉娘有些惊讶:“相公,我们要与番商合作?这……朝中对此类事,向来争议颇大。”
“此一时,彼一时。”王大柱目光深远,“北漠战事已平,边贸重开,海禁亦有所松动。陛下雄才大略,未必不想了解海外之物。我们以商贾身份与之接触,只为技术,不涉其他,小心行事即可。若能得其羊毛处理技术,结合我们自身的织造优势,便可抢得先机。这叫‘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用了句稍加改动的话,周婉娘虽未听过原句,但也能明白其中含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当然,合作是理想情况。”王大柱话锋一转,“若对方冥顽不灵,只想高价售卖成品,或者条件苛刻,那我们也不必强求。立足自身,开发本土新纤维,这条腿必须站稳。两条腿走路,方能行稳致远。”
正说着,林红缨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相公,婉娘姐,北地商队来信了,第一批‘混纺’布大受欢迎!那些商号催着要下一批货呢!还有,他们听说我们在研究新布料,都表示很有兴趣,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新品出来。”
好消息接踵而至,周婉娘脸上露出了真切的笑容。
王大柱也笑了,对林红缨道:“回复他们,货会尽快安排。至于新品……让他们拭目以待。”
送走林红缨,王大柱走到窗边,看着庭院中开始泛黄的树叶。秋日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蓄力准备过冬的季节。王家的商业版图,在经历了初期的艰难开拓和中期的激烈竞争后,终于迎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期,但他深知,平静之下,新的机遇与挑战正在孕育。
无论是神秘番商带来的海外之风,还是脚下这片土地上尚未被充分发掘的宝藏,都等待着他去探索、去征服。他回头,看向正在认真记录事项的周婉娘,心中一片坚定。有贤内助如此,有各具才干的家人相伴,这商海纵横之路,他必将走得更加从容。
喜欢穿成员外家傻大儿娶八房姨太太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成员外家傻大儿娶八房姨太太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