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陵渡周边地区的战火暂告一段落。楚云飞指挥的“鱼饵”计划及其后续的“绝地地反击”,虽代价惨重,却成功重创日军山崎大队,迫使筱冢义男将扫荡太行山的主力回调,极大地缓解了八路军总部的压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358团自身也凭借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在付出巨大牺牲后,顽强地在晋南站稳了脚跟,但其元气大伤,亟需休整和总结。
云雾山深处,新的团指挥部比以往更加隐蔽简陋,设在一个巨大的天然岩洞内,潮湿阴冷,但相对安全。洞内悬挂着煤油灯,光线摇曳。楚云飞并未沉浸在战术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一时的得失无法扭转战略上的被动。小王庄的惨烈、赵铁柱和警卫营的牺牲、根据地的凋敝、物资的极端匮乏,以及全国乃至世界战局的扑朔迷离,都像巨石般压在他的心头。他意识到,单纯的英勇和战术灵活,已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残酷的战争形态,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思考破局之道。
连日来,他闭门谢客,将自己关在指挥部里,面对着一张巨大的、标注着敌我态势和世界战区的简陋地图,长时间地沉思。案头堆满了缴获的日军文件、零星搜集到的国内外战报、以及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关于欧战、太平洋战场的消息剪报。他甚至让懂外语的参谋尝试翻译一些缴获的日军杂志上关于德军“闪电战”、苏军防御战术的片段。方立功等人发现,团长的目光,不再仅仅局限于风陵渡或山西,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立功,你看,”这日晚间,楚云飞指着地图上苏德战场的位置,对方立功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正酣,双方投入百万兵力,寸土必争,其惨烈程度,远非我处可比。此战结果,将直接影响全球战局。而太平洋上,美军虽在珊瑚海、中途岛挫败日军锋芒,但反攻之路依然漫长。”
方立功有些不解:“团长,欧亚远隔万里,太平洋战事也与咱们华北敌后看似关系不大,您为何如此关注?”
楚云飞转过身,目光深邃:“关系极大!日军为何急于巩固华北?为何发动如此残酷的‘治安战’?正是因为其在太平洋战线吃紧,急需将中国战场,尤其是华北,变成其稳定的‘兵站基地’和战略后方,以支撑其南下或北进的野心。因此,我们的坚持,每一分消耗,都是在太平洋战场、在缅甸战场间接支援盟军!反之,盟军的每一次胜利,也会牵制日军兵力,减轻我们的压力。抗战,早已不是中国一国之战,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华北区域:“而我们目前的困境在于,战术上虽偶有闪光,但战略上始终被动应付。日军握有装备、补给、机动性的绝对优势,可以随时调动重兵,对我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梳篦清剿’。我们则疲于奔命,步步退缩,根据地不断被蚕食。长此以往,纵有十个李云龙,百个楚云飞,也难免被各个击破。”
方立功深有同感:“团长所言极是。我们缺乏与敌正面抗衡的重武器,后勤补给如履薄冰,兵员越打越少,根据地越打越小。若无根本性改变,前途确实堪忧。”
“所以,必须变!”楚云飞斩钉截铁地说,“不能只满足于游击、袭扰,必须思考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制敌的转变!不能只盯着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必须将我们的敌后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联系起来!我们要让重庆,让盟军看到,华北敌后不仅是一根插在日军背后的刺,更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能够有效消耗和牵制大量日军的正面战场!”
一个想法在楚云飞心中逐渐清晰。他需要一种方式,系统地阐述他的观察、思考和应对策略,不仅是为了总结过去,更是为了指引未来,为了向外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他要用笔,写出他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见解。
“立功,准备纸笔。”楚云飞沉声道,“我要写点东西。”
接下来的几个昼夜,楚云飞废寝忘食,伏案疾书。煤油灯下,他的身影映在岩壁上,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他结合近年在晋南血战的亲身经历,尤其是刚刚结束的“鱼饵”计划与小王庄反击战的得失,参照世界战局的最新动态,系统梳理了自己的思考。文章标题定为——《论持久战之现阶段战术》。
在这篇长达万言的文稿中,楚云飞并未空谈理论,而是立足于华北敌后战场的残酷现实,提出了若干尖锐而富有前瞻性的观点:
“空间换时间”的再思考与“钉钉子”战术: 在敌我力量悬殊的现阶段,单纯强调以空间换时间可能导致生存空间丧失殆尽。应转变为“以有效战斗和存在换取时间”,即在关键战略要点,选择有利地形,构筑坚固支撑点,像钉子一样牢牢钉住,吸引、消耗日军兵力,使其无法轻易调动,从而为外线作战和全局反攻创造战机。小王庄战斗即是此战术的预演。
“不对称作战”的深化与“后勤破袭战”: 提出将游击战的重心,从消灭小股日军,更多转向对日军生命线——后勤补给系统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的破袭。集中有限兵力,专门攻击其交通线、仓库、兵站、运输队,使日军前线部队陷入“有枪无弹、有兵无粮”的困境,从根本上削弱其持续作战能力。
“技术兵种的游击化运用”: 呼吁重视并发展小规模、高机动性的技术分队,如精干炮兵小组(如“飞雷炮”的启示)、工兵爆破队、无线电侦听与干扰小组等,以技术优势弥补兵力火力不足,对敌指挥、通讯、后勤节点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
“国际战局视角下的敌后战场定位”: 强烈主张,中国敌后战场应被纳入盟国全球反攻战略的一环。呼吁盟国提供不仅仅是道义支持,更应包括针对性的武器援助(如适合游击战的轻便火炮、反坦克武器、通讯器材)、情报共享和战略协同,使敌后武装能更有效地牵制日军,策应盟军在太平洋等主战场的行动。
“政治整军与民生维系”: 强调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军队的凝聚力、纪律性以及与民众的血肉联系是生存之本。必须实行精兵政策,强化训练,同时尽一切可能保护民生,维系根据地的经济活力,否则军事斗争将成为无源之水。
文稿完成后,楚云飞仔细审阅,字斟句酌。他知道,这些观点在某些人看来可能过于激进,甚至可能触犯忌讳。但他认为,这是基于实战得出的血泪教训,是打破目前僵局的可能路径。
“立功,”楚云飞将文稿递给方立功,“此文,你仔细看看。然后,想办法,通过最可靠的渠道,送往重庆。不要经过二战区常规系统。”
方立功接过厚厚一叠文稿,快速浏览,越看越心惊。文中观点犀利,直指要害,尤其是关于争取盟国直接援助和将敌后战场纳入全球战略的提议,可谓石破天惊。他担忧道:“团长,此文若呈送上去,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特别是关于盟军援助和批评现行战术的部分,很容易被曲解为对上的不满……”
楚云飞淡然一笑,目光坚定:“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言。华北抗战已到生死存亡之秋,若再墨守成规,唯恐授人以柄,则万事皆休。此文若能上达天听,引起争论也好,震动也罢,只要能对抗战大局有一丝裨益,我楚云飞个人之得失荣辱,何足道哉!送出去!”
“是!团长!”方立功肃然起敬,郑重地将文稿收好。
数日后,这篇凝聚着楚云飞心血和智慧的文章,被加密誊抄,由绝对可靠的情报人员,通过奥托·冯·海因里希的秘密渠道,辗转送往重庆。
而在岩洞指挥部里,楚云飞已再次将目光投向地图,开始筹划下一步的行动。
喜欢穿越系列之楚云飞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系列之楚云飞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