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文郑重点头,他面向杨凡,做出了赞画房的最终计划:“基于以上所有分析,赞画房一致认为,我军当下最优之选,绝非前往德州固守,而应立刻挥师东进,直扑济南!”
他的细棍重重地点在济南城位置,眼神锐利:“我军可沿黄河南岸行进,抵达济南外围后,不必急于与围城的岳托统帅的清军右路主力正面硬撼,可依托地形,寻找战机拉扯牵制!清军右路军围攻省城,师老兵疲,且骄狂大意,绝料不到会有一支生力军从其背后杀出!”
“如此一来,清军右路军将被我们与济南夹击,且他们北面归途是黄河,若是能抢占黄河桥头组建阵地,这清军西路军,将成瓮中之鳖!”
众将闻言激动,清军右路军虽然也有五万人左右,其中满八旗应当两万人,其他三万分别是汉军旗、蒙八旗和随军入关的后勤包衣。
虽然清军右路对凯旋军而言有人数优势,但在从无败绩的凯旋军诸将看来,只是稍显麻烦一些的对手而已。
周博文的声音带着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此举若能成功,一可解济南之围,拯救数十万军民于水火;二可护佑德藩周全;三可重创清军一路主力,斩断其深入山东的锋芒;四可震动天下,扬我军威!
届时,解救省城、击退虏骑、保全藩王之功,非我凯旋军莫属!此乃扭转此次勤王战局之关键!”
“好!周赞画说得对!”
刘国能第一个按捺不住,猛地一拍大腿,脸上因激动而泛红:“他娘的,在德州看戏有个什么劲!就去济南,干他娘的鬼托!!”
秦起明点头道:“侧击疲敝之师,正合我等之用!末将请为前锋!”
许平也重重点头:“战机稍纵即逝,兵贵神速!末将附议!”
帐内群情激昂,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最终的决定者,杨凡。
杨凡负手而立,目光再次扫过地图,视线从德州移到临清,最终牢牢锁定在济南,以及济南以北那片诱人的“行进间隙”上。
片刻的沉寂后,他猛地抬头,眼中再无丝毫犹豫,只有果决:“传我将令!”
帐内瞬间肃静,落针可闻。
“全军即刻拔营,沿黄河南岸,全速东进!”
“目标,济南!”
……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下旬,京师。
暮色四合,昏沉沉的天空压着这座巍峨的皇都。
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杨嗣昌疲惫地靠在自己那顶轿子里,身体随着轿夫规律的步伐微微摇晃。
他紧闭着双眼,却并非休憩,脑海中仍在翻腾着的,是今日平台召对时皇帝的每一句话。
兵事恶劣,虽然他极力掩饰,但纸终究包不住火。
直至现在清军入关已三月有余,清军已攻破北直隶定州、衡水、霸州、昌平、平谷、清河、良乡等四十余城。现在兵锋更是进入山东,不知又将是多少州县失陷。
其转战近千余里,所遇官军皆败,又斩杀蓟辽总督吴阿衡、宣大总督卢象升总督两督。
斩杀守备以上官员更是数十人……百姓和牲畜被俘获也是无法估算,被掠走金银财货也是不计其数。
“卢象升巨鹿兵败,近万精锐全军覆没……如今京畿可战之兵,除了辽镇还有谁?”
“建奴两路肆虐,右路军竟敢围攻济南省府!”
“洪承畴、孙传庭的勤王军到了何处?行程为何如此迟缓?!”
“刘泽清呢?到底是让他继续北上勤王,还是应令其回援山东?”
“高起潜!朕让他总监辽镇,他却拥兵数万坐视虏骑横行!催战!”
句句诘问、声声催促,如同沉重鼓点敲打在杨嗣昌的心头。
而最让皇帝挂在嘴边,几乎每日必问的那个问题,依旧还是那支远在千里外的军队。
早朝时,崇祯帝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病态的期盼。
“杨卿的凯旋军……现今到了何处?粮草可还充足?”
在得到户部官员战战兢兢确认,他们已责令河南等地再次筹措,大军不日前已继续北上的答复后,皇帝紧绷的脸色才稍缓,随即又转为暴怒,将南阳知府痛骂一番,斥其无能,致使粮草被焚,延误了其部北上的日程。
早朝从凌晨持续到午时,皇帝心忧如焚,便草草散了朝会。
可不到一个时辰,皇上自己连膳都未传,司礼监太监便又传来口谕,召内阁并兵部堂官继续在平台续对。
这一对,又是整整一个下午,直到日头西沉,暮色浸染了紫禁城屋瓦,他才得以拖着灌铅般的双腿离开。
“唉……”
杨嗣昌在心底无声地叹了口气,只觉得腹中空空,饥火与焦虑交织,灼烧着他的五脏六腑。
轿子微微一顿,停了下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他猛地睁开眼,眸中闪过一丝警惕,能在返家途中拦停他轿子的,绝非寻常。
他刚伸手欲掀开轿帘,就听得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以及内侍特有的尖细嗓音:“杨部堂留步!皇爷有旨,宣部堂即刻返归平台见驾!”
杨嗣昌心头一沉,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感席卷全身。
今日他已是劳累不堪,粒米未进,但圣命如山,更何况此刻宣召,必是有了极其要紧的军情。
他不敢有丝毫怠慢出去回应了传话太监,随后清了清沙哑的嗓子吩咐道:“转道回去。”
轿夫们只得调转方向,抬着这沉重的轿子,再次向着那暮色中森严的皇城走去。
行至宫门外不远处,轿子再次停下。
杨嗣昌的心腹长随快步凑到轿窗前,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担忧:“老爷,您今日只在早朝前用了些朝食,至今已好几个时辰水米未进了。奴才瞧着……这宫门口有家包子铺,奴才往日在此等候老爷时吃过几回,味道尚可,皮薄馅足,要不……奴才先去买几个来,您好歹垫垫肚子再进去?”
杨嗣昌空瘪的腹部发出一阵轻微的鸣响。
他随即点头:“快去快回,莫要耽搁。”
“小的明白!”长随应了一声,转身便朝着那处挂着“包不同”幌子的铺子飞奔而去。
杨嗣昌微微掀开轿帘一角,跟着望了过去。
只见那小小的包子铺前,竟也排着不算短的队伍,几张露天摆放的矮桌旁坐满了人,看服色,多是些在各部院衙门听差、或是宫中低品阶的内使、禁军兵卒在此匆匆解决晚膳。
他那长随也顾不得排队,径直挤到前面插了个队。
杨嗣昌收回目光,靠在轿厢壁上,闭上眼养神,心中不断猜测皇帝短短一个时辰内又召他回宫所为何事。
喜欢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