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隼”教官站在实弹射击场边缘,双手背在身后,眼神扫过列队的十二名学员。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金属的味道。
“下一项,移动靶,人质救援情境模拟。”他的声音盖过了远处靶场的枪声。“目标:在移动的掩体后,快速识别并精准击毙‘持械匪徒’目标,确保不伤及旁边的‘人质’目标。匪徒与 hostage 交错出现,时间窗口三秒。评分标准:速度,精度,误伤人质直接零分。”
这是高风险环境模拟前的实战射击考核,积分权重很高。
汤姆·霍兰德第一个上场。他采用标准的联邦执法机构射击姿态,步伐稳健,出枪迅速。“砰!砰!砰!” 枪声节奏稳定,移动靶上的匪徒目标应声碎裂,人质目标完好无损。成绩:28秒,全部命中匪徒,无失误。一个高分。
他下场时,不着痕迹地瞥了陈默一眼,带着一丝属于顶尖者的自信。
伊莎贝尔的成绩也不错,30秒,同样全中,但速度稍慢,更注重绝对精度。
轮到陈默。他走上前,领取了配发的格洛克17手枪。他没有像汤姆那样采用过于标准的战术姿态,而是身体微微前倾,重心放低,眼神如同鹰隼般锁定前方。
信号开始!掩体移动,第一个匪徒和目标瞬间弹出!
陈默几乎没有刻意瞄准,几乎是凭借本能和无数次基层出警形成的肌肉记忆,手臂自然抬起,扣动扳机!
“砰!”
匪徒靶心碎裂。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他的动作没有丝毫多余,移动、出枪、射击、规避,流畅得如同一道灰色的影子。他没有追求汤姆那种教科书般的节奏,而是更快,更狠,更直接,完全是实战中淬炼出的打法。
“砰!” 最后一组目标,匪徒和人质几乎紧贴着出现。陈默手腕微调,子弹精准地穿过匪徒头部靶心,人质靶毫发无伤。
计时停止:25秒。全部命中,无失误。
成绩出来的瞬间,射击场有片刻的寂静。这个来自中国派出所的警察,在实弹射击上,压过了FbI的精英。
汤姆脸上的自信凝固了,他盯着电子屏幕上的数字,眉头微不可查地皱了一下。他走到陈默身边,语气听不出喜怒:“很厉害的反应速度。基层……经常需要开枪?”
陈默退出弹匣,验枪,动作一丝不苟。“偶尔。”他回答,声音平淡。
汤姆扯了扯嘴角,没再说什么,转身走开。一股微妙的竞争压力在两人之间弥漫。
伊莎贝尔倒是走过来,由衷地赞叹:“陈,你的射击方式……很特别,效率很高。”
陈默只是点了点头。
接下来的高风险环境模拟,在一个模拟城镇废墟的场地进行。学员需两人一组,在模拟的枪声、爆炸和烟雾中,根据有限情报,搜索并“解救”隐藏在复杂环境中的目标人物(由工作人员扮演),同时规避“敌方”狙击手(激光模拟)的攻击。
陈默和卢卡斯分到了一组。卢卡斯负责战术推进和火力掩护,陈默负责根据现场痕迹(脚印、翻动的杂物、门开关的细微迹象)快速判断目标可能藏匿的位置。
他们突入一栋半塌的楼房。里面结构复杂,光线昏暗,模拟的爆炸声震耳欲聋。卢卡斯在前方谨慎推进,陈默紧随其后,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角落。
在一扇虚掩的房门前,卢卡斯准备强攻。陈默却突然拉住他,指了指门轴下方地面几乎看不见的灰尘拖痕。“里面的人刚移动过,可能不在预判位置。小心诡雷。”
卢卡斯一愣,改用更谨慎的方式推门,果然在门后发现了连接着绊线的模拟爆炸装置。他惊出一身冷汗,对陈默打了个手势表示感谢。
两人配合,最终在楼顶一个蓄水箱后面找到了目标。整个过程,陈默对环境细节的捕捉和风险预判,让卢卡斯这个战术专家都暗自佩服。
模拟结束,他们小组以最快速度、最低“伤亡”完成了任务,获得高分。陈默在环境阅读和风险规避上的表现,再次引起了教官的注意。
训练间隙,食堂里。陈默独自坐在角落,快速进食,脑子里还在复盘刚才模拟中的几个可以优化的细节。
“嘿,陈。”一个略带挑衅的声音响起。是来自某个东欧国家的学员,名叫安德烈,身材壮硕,性格张扬,积分排名一直在中游徘徊,对陈默近期的迅猛上升似乎颇为不满。“听说你射击很厉害?基层练出来的?是不是经常对付……嗯,街头小混混?”他话语里的暗示带着明显的轻视。
旁边的几个学员也看了过来,气氛有些微妙。
陈默抬起头,看了安德烈一眼,眼神平静无波,然后低下头,继续吃饭,仿佛对方只是空气。
安德烈被这种无视激怒了,脸上有些挂不住。“我在跟你说话!”
陈默咽下嘴里的食物,才淡淡开口:“吃饭时间。有事训练场说。”
他的反应过于平淡,反而让安德烈一拳打在了棉花上,脸色涨红,却又不好在食堂发作,只能悻悻地哼了一声,走开了。
伊莎贝尔端着餐盘坐到了陈默对面,低声道:“别介意,安德烈就是那样,脾气冲。”
陈默:“没介意。”他确实没放在心上,这种级别的挑衅,比起沙漏的惩罚套餐,简直不值一提。
汤姆坐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眼神复杂。他原本并没太把陈默放在眼里,但最近的训练,尤其是实弹射击和环境模拟,陈默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本能的精准和敏锐,让他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威胁。这个沉默的中国警察,似乎比他想象的更难对付。
第一阶段训练接近尾声,积分榜上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陈默稳居前三,与汤姆、伊莎贝尔的分数咬得很紧。安德烈等几个中游学员,看陈默的眼神愈发不善,私下里偶尔会有一些关于他“基层背景”、“运气好”的议论,但没人敢再当面挑衅。
陈默对此一律无视。他的目标明确且唯一:第一。任何无关的纷争,都是在浪费他宝贵的精力和时间。
在一次小组案例分析会上,针对一个复杂的跨国金融欺诈案,汤姆和陈默再次出现了分歧。汤姆主张利用复杂的算法模型追踪资金流向,陈默则认为应该先厘清几个关键空壳公司注册代理人的背景和行为模式,他认为“人”才是关键。
“数据不会骗人!”汤姆有些激动。
“但数据会被制造。”陈默语气依旧平静,“注册代理人的行为模式,能反映出背后操控者的习惯和恐慌阈值。”
两人争执不下,小组讨论陷入僵局。
最后是伊莎贝尔打了圆场,建议双线并行。结果证明,陈默的方向更快地锁定了其中一个关键中间人,而汤姆的模型则在后续的资金拆分环节发挥了作用。
任务完成后,汤姆主动找到陈默,虽然语气还是有些硬邦邦的:“你那个‘看人’的方法……有时确实有效。”
陈默看了他一眼,回了两个字:“谢谢。”
这算不上友谊,更像是在激烈竞争和必要合作中,产生的一丝基于专业能力的、极其有限的认可和尊重。
训练营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高压之下,学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微妙。有明争暗斗,有不服气,有短暂的结盟,也有像陈默、汤姆、伊莎贝尔之间这种别扭的、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初步了解。
喜欢侧写师陈默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侧写师陈默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