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室的灯光,是一种毫无温度的、近乎残忍的白,将一切细微的纹路和苍白的脸色都照得无所遁形。林知意躺在窄小的病床上,手背上贴着固定针头的胶布,冰凉的药液通过细长的软管,一滴、一滴,缓慢地注入她的静脉,带来一种生理上的舒缓,却也让她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心灵的疲惫与荒芜。
胃部的剧痛在药物的作用下渐渐平息,转为一种沉闷的、持续的隐痛,仿佛在提醒她刚才经历过的狼狈与脆弱。身体不再紧绷,意识却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奔向那些她一直试图逃避的角落。
她想起自己强撑着走出实验室,在深夜的寒风中等待网约车时的无助;想起蜷缩在车后座上,看着窗外扭曲的霓虹,感觉自己像被世界遗弃的浮萍;想起在急诊室门口,用磕磕绊绊的英语向护士描述病情时,那种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带来的额外焦虑……
所有这一切,她都只能**独自承受**。
没有人在她痛得直不起腰时,递上一杯温水;没有人在她感到眩晕时,伸手扶她一把;没有人在她面对陌生医疗系统感到恐慌时,用熟悉的语言安慰她“别怕”。
这种彻骨的**孤独**,比胃部的绞痛更让她感到窒息。
她闭上眼,试图驱散这些软弱的念头,脑海里却浮现出陆延舟的身影。不是争吵时的冷漠,也不是分别时的痛楚,而是很久以前,在她一次重感冒发烧时,他彻夜不眠地守在床边,笨拙地给她换额上的毛巾,喂她喝粥,眼神里满是心疼和担忧。
那时的她,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照顾,可以脆弱,可以依赖。
而现在……
她猛地睁开眼,天花板刺目的白光让她瞬间清醒。
没有如果。
那条路,是她自己选的。选择了独立,选择了远行,就意味着选择了必须**独自承受**所有的风雨,包括病痛,包括孤独,包括深夜里无人可诉的恐慌。
护士过来查看输液情况,用英语温和地询问她感觉如何。她挤出一个勉强的微笑,用简单的词汇回答“好多了,谢谢”。她甚至没有告诉项目组的任何人她在这里。马修可能在周末狂欢,安德森博士在享受家庭时光,其他同事也各有各的生活。她的病痛,是她自己的事情,不该,也不能去打扰别人。
这种认知,带着一种残忍的清醒,却也让她骨子里那份倔强重新抬头。
是的,她**独自承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软弱。
恰恰相反,能够**独自承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她回想起自己提出那个被视为“异端”的模型时所面对的孤立无援;回想起在无数个深夜独自面对复杂公式和代码时的坚持;回想起胃痛难忍却依然强撑着完成跨洋会议的专业……这些,不都是她**独自承受**下来,并且最终闯过去的吗?
病痛,不过是另一场需要**独自承受**的战斗罢了。
输完液,天色已经蒙蒙亮。医生再次过来,嘱咐她必须休息,开了些药,让她签署了出院文件。她感觉身体轻松了一些,虽然依旧虚弱,但至少不再有那种濒临崩溃的绞痛。
她叫车回到公寓。清晨的街道安静而冷清,空气中带着露水的湿润气息。她一步一步,缓慢地走上楼梯,打开门,踏入那片依旧冰冷、却至少属于她自己的空间。
她没有立刻躺下,而是先烧了热水,严格按照医嘱吃了药。然后,她走进浴室,脱下被冷汗浸湿又捂干的衣服,打开花洒。温热的水流冲刷着身体,带走一夜的疲惫和狼狈,也仿佛在洗涤那颗一度被脆弱占据的心。
她看着镜中那个脸色苍白、眼下带着浓重青黑,却眼神异常清亮的自己。
她不会再允许自己陷入那样无助的境地。
她给自己煮了一锅清淡的白粥,强迫自己吃下了一小碗。然后,她关掉手机,拉上窗帘,将自己重重地摔进床铺里。
身体依旧在抗议,每一个关节都在诉说着过度劳累的代价。大脑却因为极度的疲惫和药物的作用,反而陷入了一种空洞的平静。
她没有再流泪。
也没有再想起任何人。
她只是静静地躺着,感受着身体内部缓慢的修复过程,感受着那份在极致脆弱后被激发出来的、冰冷的坚韧。
她知道,天亮之后,还有堆积如山的工作等着她,还有团队的期待需要她去回应,还有那个演示原型需要她去完善。
但此刻,她只想好好地、**独自**睡一觉。
将所有的病痛、孤独、以及那些不合时宜的软弱,都暂时交给睡眠去消化。
当她再次醒来时,她必须,也一定会,是一个更加坚韧的、能够继续**独自承受**前路风雨的林知意。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地板上投下狭长的光带。
新的一天,在她**独自承受**了又一个漫长的黑夜后,如期而至。
喜欢第二次,棋逢对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第二次,棋逢对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