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长影时刚漫过青林,晾晒场就热闹起来 —— 阿山带着 3 个青壮,正把前 45 章编好的 8 块晒席(每块 2 尺 x3 尺,用木杆量尺校准过)铺在平整的土台上,晒席边缘用小石子压住,防止被风吹卷。“每块席子要留 1 尺间距,方便翻晒时走,别踩坏粟穗。” 阿山边铺边叮嘱,手里的木杆时不时比量着间距,确保和之前规划的一样。
小禾拎着杨木板和兽毛笔,早早蹲在晾晒场旁的木凳上(阿山昨天特意做的,方便她记录),木板上已经写好了 “晾晒计划”:“11 整筐 + 1 半筐(粟穗),8 块晒席,每席摊 1 整筐 + 半筐”—— 这是她昨晚和那时算好的,11.5 筐粟穗平均分到 8 块席子,每块席子摊 1.5 筐,刚好能摊薄(老麦说 “摊薄才晒得快,不闷潮”)。
“阿山哥,第一块席子可以倒粟穗啦!” 小禾举着木板喊。阿平推着昨天用的大计量筐(底宽 1 尺、高 1 尺)走过来,筐里装的是 47 章手摘的那半筐粟穗:“先倒这半筐,再补 1 整筐,凑够 1.5 筐,记清楚是‘手摘粟穗’,别和镰割的混了。”
小禾赶紧在木板上写 “席 1:1 整筐(镰割)+ 半筐(手摘)=1.5 筐(粟穗)”,“半” 字写得比昨天工整,中间的横刚好把 “十” 字分匀,旁边还画了个小筐,筐中间画条线代表 “半筐”。“记好啦!席 1 是手摘 + 镰割混摊,其他席子都是纯镰割的!”
太阳慢慢升高,长影时的影子渐短,族人们开始往晒席上摊粟穗。老麦拿着一把小竹耙(前 45 章驱虫时编的,齿距均匀),教青壮们摊粟穗:“耙齿要轻轻刮,把粟穗摊成 1 指厚,能看到晒席的纹路最好 —— 太厚了下面的粟粒晒不到,会闷出霉点。”
小禾跟着老麦学辨湿度,老麦抓起一把粟穗,指尖捏了捏:“现在的粟穗是‘潮手’,捏完手指有点湿,得晒到‘干手’才成。” 他让小禾在木板上写 “长影时:粟穗潮手,每席摊 1.5 筐,厚度 1 指”,“潮手” 两个字旁边画了个捏粟穗的小手简笔画,方便以后看记录时联想。
摊晒到第 5 块席子时,阿平突然喊:“这筐粟穗比别的沉!是不是昨天收的时候沾了露水?” 小禾跑过去,用 45.5 章学的 “半量计数” 测了测 —— 同样 1.5 筐粟穗,这筐倒在晒席上比别的少摊了半尺宽。“阿平叔,这筐粟穗潮,得摊更薄点,1 指不到,记‘席 5:1.5 筐(潮穗),摊 0.8 指厚’。” 她在木板上补了个 “薄” 字,旁边画了个比手指短的线条。
那时走过来,摸了摸席 5 的粟穗:“确实潮,中午短影时多翻一次,别和别的席子一样只翻一次。” 他蹲下来对小禾说:“把‘席 5 多翻 1 次’记在旁边,用个‘△’符号标出来,提醒翻晒的人。”
正午的短影时,太阳烈得晃眼,晒席上的粟穗已经有点发烫。老麦喊:“翻晒啦!按影时,现在翻刚好,把下面的粟穗翻上来!”
族人们拿着小竹耙,开始按顺序翻晒。小禾站在晾晒场中间,手里的木板上列着 “翻晒次数表”:“席 1-4、6-8:翻 1 次;席 5:翻 2 次”—— 她每看到一块席子翻完,就用炭粉在对应的席子编号旁画一道横线,翻两次就画两道。
“席 5 翻第二次啦!” 阿山的声音传来。小禾赶紧在 “席 5” 旁画第二道横线,又写了 “短影时 1 刻后翻第二次”——“刻” 是前 45 章影时的细分,长影时和短影时之间分 3 刻,方便记具体时间。“阿石哥说‘刻’比记太阳位置清楚,以后翻晒都记‘刻’。” 小禾小声念叨,把 “刻” 字圈了圈,怕自己忘了。
翻晒到席 3 时,老麦发现了问题:“这里有几株粟穗的穗轴有点发黑,是昨天收割时沾了渠边的泥水!” 他让青壮把发黑的粟穗挑出来,单独放在小藤碗里(45.5 章的计量碗):“这碗粟穗要晒在最晒的地方,多晒 1 刻,不然会发霉。” 小禾立刻在木板上写 “席 3:挑出 1 碗(黑穗),多晒 1 刻”,“碗” 字画了个小藤碗的形状,旁边标了 “1”。
太阳西斜,斜影时的影子拉长,晒席上的粟穗已经变得蓬松,抓一把在手里,指尖干干的 —— 老麦说的 “干手” 状态到了。“收拢啦!按晒席顺序收,别弄混挑出来的黑穗!” 那时的声音在晾晒场回荡。
阿平推着空的大计量筐过来,每块席子收完,小禾就用木杆量筐里的粟穗高度:“席 1 收完,筐高 8 寸(比之前的 1 尺矮 2 寸),是‘干穗’,记‘席 1:收 0.8 筐(干穗)’;席 5 收完,筐高 7 寸,潮穗晒得干,记‘席 5:收 0.7 筐(干穗)’。”
她边记边算总数:8 块席子,7 块收 0.8 筐,1 块收 0.7 筐,总共是 7x0.8+0.7=6.3 筐?不对,她赶紧重新算 —— 哦,是每块席子摊 1.5 筐湿穗,晒干后水分蒸发,所以干穗少了,应该按实际收的筐数加:席 1-4、6-8 共 7 块,每块 0.8 筐,是 5.6 筐;席 5 是 0.7 筐,总共 6.3 筐?不对,小禾又数了一遍木板上的记录,突然笑了 —— 她把 “11.5 筐湿穗” 写成了 “1.5 筐”,赶紧改过来:“是 11.5 筐湿穗,晒干后收 6 整筐 + 半筐 = 6.5 筐(干穗),水分晒掉了 5 筐!”
老麦走过来,抓起一把干穗搓了搓,粟粒簌簌落在手心里,没有粘连:“对!这样的干穗能装储存棚了,要是搓着有粘连,还得晒一天。” 他让小禾在木板上写 “斜影时:收 6 整筐 + 半筐(干穗),湿度合格(干手 + 搓粒散)”,“合格” 两个字旁边画了个对勾。
傍晚的篝火旁,小禾把今天的 “晾晒全记录” 铺在地上,族人们都围过来看:
? 长影时:8 席,11.5 筐(湿穗),摊 1.5 筐 \/ 席,席 5 潮穗摊薄;
? 短影时:席 1-4、6-8 翻 1 次,席 5 翻 2 次,席 3 挑 1 碗黑穗;
? 斜影时:收 6.5 筐(干穗),湿度合格,黑穗单独装 1 小筐。
“今天的记录比昨天清楚多了,数字和‘半’字都没写错!” 那时笑着说,指着 “6.5 筐(干穗)”:“明天把这 6.5 筐干穗运到储存棚,先放在草堆上,等粮仓建好再装仓 —— 老麦,你明天再检查一遍干穗,别让有潮的混进去。”
老麦点点头,突然皱起眉:“6.5 筐干穗,草堆只能放 5 筐,剩下的 1.5 筐咋办?要是堆在地上,晚上露水大,会返潮。”
小禾也跟着急:“那可咋整?我们刚晒好的干穗,不能再潮了!”
那时摸了摸下巴,看着远处的储存棚:“明天先把草堆腾一半,把最干的 5 筐放进去,剩下的 1.5 筐,晚上用晒席盖着,上面压木杆,别让露水打进去 —— 等阿山把粮仓的木架搭起来,再赶紧装仓。” 他让小禾在记录板上补 “储存问题:6.5 筐干穗,草堆仅容 5 筐,剩 1.5 筐需露天暂存,盖晒席防露”,旁边画了个警告的 “△” 符号。
夜色渐深,小禾把今天的记录板挂在知识墙 “数字表” 旁边,木板上的 “1.5 筐”“6.5 筐”“半筐” 写得整整齐齐,旁边的简笔画清晰明了。她想起 45.5 章学数字时总怕写错,现在不仅能熟练写 1-10,还能把 “半” 和整数结合起来记复杂的晾晒流程,心里满是踏实。
“明天一定要看好那 1.5 筐露天的干穗,别返潮了。” 小禾睡前还在念叨,她不知道,这 1.5 筐干穗的暂存问题,正是储存危机的开始 —— 而今天的晾晒记录,会成为解决危机的关键依据。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那时的原始纪元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