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原始纪元

心非本心

首页 >> 那时的原始纪元 >> 那时的原始纪元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暴君总想生三胎我在明末有套房李治你别怂忘气境重生之极品姑爷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凛冬长夜策行三国封侯
那时的原始纪元 心非本心 - 那时的原始纪元全文阅读 - 那时的原始纪元txt下载 - 那时的原始纪元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

第44章 新渠通水与农耕统计难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阅读记录

清晨的露水滴在渠边的草叶上,折射着长影时的阳光,像撒了一地碎银。族人们早早聚在新渠的源头,连平时负责照看幼儿的玛姆阿姨都抱着孩子来了 —— 前几天勘察、挖渠、搭坡度绳的辛苦,全盼着今天通水的这一刻。

阿山蹲在渠口,用木铲最后拍了拍边缘的黏土 —— 渠口挖得宽 2 尺,边缘拍得紧实光滑,防止水流冲垮;他还在渠口内侧铺了层碎陶片(前 42 章摔碎的旧陶瓮,敲成小块),陶片的棱角能挡住泥沙,避免淤堵。“好了!渠口没问题,水来了不会漏!” 他直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掌心沾着的黏土在阳光下泛着浅黄。

老麦则在渠底来回走,检查铺的细沙 —— 细沙是从渠边的沙地里筛的,颗粒均匀,铺了半指厚,刚好能滤掉水里的泥块,又不影响水流速度。“沙铺得匀,水走得顺,粟地能浇透!” 他用脚轻轻踩了踩沙子,沙子没陷下去,说明铺得够实。

小禾站在老麦旁边,怀里抱着块新削的杨木板 —— 板身打磨得光滑,没有毛刺,是那时昨天特意为她找的;她手里攥着半截炭条,炭条是前几天烧草木灰时挑的,质地细密,画出来的线比普通炭块清楚,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有点慌 —— 前几天勘察时画横线总蹭掉的场景,还在脑子里转。“希望今天别再蹭掉了……” 她小声嘀咕,用炭条在木板边缘试画了一道短线,线条细却清晰,心里稍微踏实了点。

“通水!” 那时的声音打破了期待的安静,他站在渠上游的堵水石旁,阿平、巴图分站两边,手里握着木杠,准备一起挪开石头。族人们都屏住呼吸,盯着堵水石 —— 石头后面的水位已经涨得快没过石顶,只等石头挪开,水就能顺着新渠往下淌。

“一、二、三!” 那时喊着号子,三人一起用力推木杠 —— 堵水石 “轰隆” 一声被推开,清水像挣脱束缚的银带,“哗啦啦” 地涌进新渠,带着渠底细沙的轻响,顺着坡度绳的方向往下冲。“水来了!水来了!” 族人们欢呼起来,小孩们追着水流跑,手里的小藤筐偶尔溅到水花,笑声裹着水汽飘得老远。

水流得很快,没一会儿就冲到了第一块粟地 —— 粟地靠近渠边,之前因为缺水,粟苗有点发黄,现在清水漫过根部,苗叶慢慢舒展开,像是在喝水。小禾赶紧蹲下来,用炭条在木板上画第一道横线:“第一块地,浇到了!” 她写得很认真,横线画得又直又长,生怕自己记混。

可兴奋没持续多久,麻烦就来了 —— 第二块粟地刚浇到一半,一阵风卷着草屑吹过,风不大,却刚好扫过小禾的木板。她下意识地用手去护,可还是晚了 —— 炭条画的横线被草屑蹭得模糊,原本清晰的三道横线,现在只剩两道能看清,还有一道糊成了黑团,和板上的木纹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

“糟了!” 小禾急得脸都红了,她赶紧用指甲去刮模糊的地方,想把炭粉刮掉重画,可越刮越乱,黑团变成了黑印,连旁边的两道横线也沾了边。“我刚才画到第几道了?是三道还是两道?” 她翻来覆去看木板,脑子里一片乱 —— 刚才光顾着看水流,没数清楚浇完了几块地,现在横线又蹭了,彻底记混了。

阿平扛着木铲跑过来,裤脚沾着泥:“小禾,第三块地浇完没?我去把渠口往第四块地挪!” 小禾抬起头,眼里含着泪:“阿平叔,我…… 我记混了,横线被风吹蹭了,不知道浇完几块了。”

阿平愣了一下,也没辙 —— 他刚才光顾着帮老麦疏通渠底的小淤堵,没数浇地的块数。老麦这时也走过来,手里拿着片粟叶,叶尖还滴着水:“别慌,我看看粟地的湿度 —— 第一块、第二块浇透了,第三块只浇了一半,水就被洼地引走了,算‘半块’吧。”

“半块?” 小禾更慌了,她看着木板上的黑印,“半块怎么记啊?画半道横线吗?可半道横线和全道怎么分?下次看的时候,会不会以为是没画完?” 老麦也皱起眉 —— 他活了这么大,记 “半块地”“半筐粮”,都是靠脑子记,从来没写下来过,现在要写在板上,还真不知道怎么弄。

通水的兴奋渐渐被记录的焦虑取代,可麻烦还没结束 —— 浇完水的洼地需要补种粟苗,老麦说要先算好粟种用量,避免浪费。“每块地撒一筐粟种,洼地有五块,得准备五筐。” 他边说边往储存棚走,想拿之前装粟种的小藤筐。

阿平自告奋勇去搬筐,他觉得 “一筐” 就是平时装麦子的大藤筐 —— 筐是前 30 章编的,底宽 1 尺,口宽 1 尺 2,能装不少粟种。他抱着大筐跑到储存棚,装满一筐粟种,沉甸甸的,得用两只手才能抱稳。“老麦爷爷,一筐种来了!” 他把筐放在洼地旁,等着老麦指挥撒种。

可老麦看到大筐,脸一下子沉了:“阿平,你拿错筐了!我说的是小筐,不是这个大筐!” 他从储存棚角落翻出个小藤筐 —— 底宽 6 寸,口宽 8 寸,比阿平拿的大筐小了近一半,“你这个大筐,一筐抵得上小筐两筐,撒完三块地,种就不够了!”

阿平愣住了,他看着手里的大筐,又看了看老麦手里的小筐,确实差很多:“可…… 可没人说‘一筐’是小筐啊!平时装麦子,不都用大筐吗?” 他有点委屈,觉得自己没做错 —— 部落里从来没规定过 “筐” 的大小,装什么用什么筐,全凭习惯。

老麦叹了口气,蹲下来从大筐里舀了一瓢粟种,倒进小筐里 —— 大筐里的粟种,刚好倒满两小筐。“你看,一筐大筐种,能装两小筐。要是按大筐撒,五块地得两筐半大种,可咱们只剩一筐半大种,根本不够。” 他指着储存棚里的粟种堆,“要是按小筐撒,五块地五小筐,刚好够,还能剩点种备用。”

巴图这时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个中等大小的藤筐(底宽 8 寸):“那我这个筐算什么?算‘中筐’吗?一‘中筐’能抵几小筐?” 这下更乱了 —— 部落里的藤筐有大有小,都是编筐时随手编的,没有统一尺寸,现在算粟种用量,光 “筐” 的大小就吵了半天,还没开始撒种,太阳已经升到了半空。

小禾蹲在旁边,用炭条在木板上画了三个筐的简笔画:大筐、中筐、小筐,可画完后更迷茫 —— 每个筐旁边该写什么?写 “大筐 = 2 小筐”?可 “2” 怎么记?画两道横线吗?可横线又会蹭掉…… 她把炭条扔在地上,有点泄气:“要是能有个不用画横线、能说清‘大筐小筐’‘几块半块’的办法就好了。”

那时看着眼前的混乱 —— 小禾的木板上满是黑印,阿平的大筐和老麦的小筐还放在旁边,巴图的中筐夹在中间,像三个闹别扭的孩子 —— 他突然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仅是 “计数记不清”,更是 “记录工具太落后”:炭条画的横线易蹭、易混,根本满足不了 “记准、记清” 的需求,必须做个更好用的记录工具。

“小禾,跟我来!” 那时拉起小禾的手,往储存棚走,“咱们做个‘能写清楚、不蹭掉’的东西,再也不用画横线了!” 阿平、老麦、巴图都好奇地跟在后面,想看看那时要做什么。

储存棚里,那时翻出一根杨木杆 —— 是前 42 章截木剩下的,直径约 1 寸,长度刚好够握在手里,木质坚硬,不容易裂。他先找了块磨石,把木杆的一端削成细尖,削的时候特意放慢速度,让笔尖的弧度圆润,避免太尖划破木板;削好后,又用石凿在笔尖顶端挖了个小槽,槽深半寸,宽能刚好塞进几根细毛。

“毛呢?要软点、细点的毛,才能蘸炭粉写字。” 那时环顾四周,突然想起前几天打猎时剥的鹿皮 —— 鹿皮边缘有不少柔软的鹿毛,之前没舍得扔,放在储存棚的角落里。他赶紧翻出来,挑了十几根最长最软的鹿毛,用手指捋顺,去掉里面的碎皮屑:“这些毛刚好,软却有韧劲,蘸了炭粉不会掉。”

小禾蹲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那时哥,把毛塞进槽里就行吗?会不会掉出来?” 那时笑着点头,又从陶罐里挖了点树胶 —— 树胶是前 34 章煮薄荷汁时剩下的,熬得浓稠,黏性很强,现在还带着点薄荷的清香。“用树胶把毛粘住,就掉不了了。” 他用手指蘸了点树胶,均匀地涂在槽里,再把捋顺的鹿毛塞进槽里,轻轻按了按,让毛和树胶贴紧。

等树胶稍微干一点,那时把做好的 “笔” 递给小禾:“试试?这叫‘兽毛笔’,用鹿毛蘸炭粉写,比炭条清楚,还不容易蹭掉。” 小禾小心翼翼地接过笔,笔杆握在手里刚好,鹿毛柔软却挺实,不会软塌塌地弯下来。

她从怀里掏出小包炭粉(前几天筛的细炭粉,包在树叶里),蘸了点在鹿毛上,然后在杨木板上慢慢画了一道线 —— 线条比炭条画的细,却更清晰,墨色均匀,没有断点;她试着用手蹭了蹭,线条居然没糊,只是稍微淡了点,还是能看清。“真的不蹭掉!” 小禾兴奋地叫起来,又在板上写了几道线,每道都清楚利落,“比炭条好用太多了!”

族人们都围过来看,老麦伸手轻轻摸了摸鹿毛:“这毛软,写出来的线细,比炭条画的横线清楚,以后记‘几块地’‘几筐种’,再也不怕蹭掉了!” 阿平也凑过来,让小禾在他的木板上写了个 “大筐”“小筐” 的简笔画,旁边用兽毛笔标了道细线:“以后拿筐前,先看板上的线,就不会拿错了!”

那时看着小禾兴奋的样子,又看了看手里的兽毛笔,突然说:“光有笔还不够 —— 我们得学‘能记清 “多少”“半”’的记号,比如用简单的字,记‘1 块地’‘2 筐种’‘半块地’,这样不管是谁记,都能看明白,不用再猜。”

夕阳开始西斜,渠边的粟地已经浇完大半,补种的粟种也按 “小筐” 的量分好了 —— 阿平拿着小筐,每块地撒一筐,巴图在旁边帮忙,老麦则蹲在地里,检查撒种的密度,确保不会太密或太稀。

小禾用新做的兽毛笔,在杨木板上认真记录:“浇地:已浇 4 块(1 块半浇透),未浇 1 块;粟种:用小筐 5 筐,剩余小筐 1 筐”—— 这次的记录没有横线,而是用简单的符号代替,虽然还不是正规的汉字,但比之前的横线清楚多了,她再也不用怕风蹭掉。

可记录到 “半块浇透的地” 时,她又停住了笔 —— 现在用的符号只能记 “整块”,“半块” 该怎么记?总不能画半个符号吧?她抬头看向那时:“那时哥,‘半块地’怎么记啊?用符号画不出来,以后看的时候会忘的。”

那时蹲下来,看着小禾的木板,又看了看旁边的粟地:“这就是我们要学‘字’的原因 —— 符号只能记简单的‘整’,字却能记‘半’‘多’‘少’,比如‘半’字,能清楚地记‘半块地’‘半筐种’,不管过多久看,都不会忘。”

老麦也走过来,摸着手里的小筐:“我年轻时跟别的部落换粮,就因为‘说不清多少’,用 3 筐麦子换了人家 2 筐粟种,回来才发现人家的筐比我们的大 —— 要是早有‘字’能记清筐的大小、数量,也不会吃亏。”

阿平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今天拿错筐,就是因为没‘字’记‘小筐多大、大筐多大’,以后学了字,把筐的大小写在板上,我肯定不会拿错了!”

族人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觉得 “学字” 很有必要 —— 之前勘察时的木杆数错、记录时的横线蹭掉、现在的筐大小争议、半块地难记,这些问题都能靠 “字” 解决。那时看着大家的期待,心里有了主意:“明天早上,我们都聚在知识墙旁,一起学‘能记清农耕事’的字,从‘1、2、半’开始,学会了,以后不管是浇地、撒种,还是换粮,都能说清、记准!”

小禾紧紧握着手里的兽毛笔,笔杆上的鹿毛还沾着点炭粉,在夕阳下泛着微光。她在木板上试着画了个 “1” 的形状,虽然还不是正规的汉字,但已经比之前的符号清楚多了。“明天我要第一个学!” 她小声说,眼里满是期待 —— 再也不用画横线记混,再也不用怕 “半块地” 记不清,以后部落的农耕事,都能靠这支笔、这些字,记得分明。

夜色渐深,族人们渐渐散去,小禾把兽毛笔和杨木板小心地收进储存棚,旁边放着那包细炭粉。新渠里的水还在轻轻流淌,浇灌着刚补种的粟苗,像是在为明天的 “学字” 铺路 —— 这一章的混乱与尝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从炭条到兽毛笔的工具迭代,从横线到汉字的记录升级,部落的农耕文明,正从 “凭感觉估” 向 “用文字记” 慢慢迈进,为下一章的汉字教学,埋下了充满期待的伏笔。

喜欢那时的原始纪元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那时的原始纪元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存书签
站内强推摊牌!我靠吃瓜称霸修仙界活人禁忌杨辰秦惜在线阅读老公丧尽天良,夫郎疯癫入场我有修真界绿卡全球战国大唐狂士一个蛮子的传说变成猫后,我觉醒技能树霸道凌少的小妻子幻兽飞雪传新婚夜,废物老公他站起来了你找到我了网游:我在游戏里当官差血月临,僵尸出上门姐夫楚天舒乔诗媛星空奇幻科学诸天之从国漫开始开局贝利亚从吞噬哥尔巴开始进化诡仙族
经典收藏大庆风云录妃皇腾达,傲世毒妃不好惹时空穿梭者:历史的秘密宋神宗的新宋红楼:逐出家门后,上演龙王归来三国崛起并州重生之极品姑爷鬼明画河山三国:我的娘子不是凡人开局重生太子丹,郭嘉带我复兴大燕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苏丹的新月西辽崛起:封死欧洲中世纪高武三国:从被华雄秒杀开始卫青传奇人生皇帝:朕的九皇子带兵,天下无敌人生苦乐多:王朝中兴看我了最强战兵大唐中兴
最近更新这个师爷很科学穿越之乱世明君虞朝的故事晋商风云:蒲州王氏传奇明末改革在大唐苟活双穿门,带着咱妈去历史做外交!蓝鸮之恋大明:系统太毒舌,陛下受不了成长之红颜助我五姐扶我青云志,我送她们诰命身大明:朱标的双胞胎弟弟游戏三国之逆流天下汉末雄主:开局召唤华夏兵团开局大秦小兵,我为始皇炼不死军大魏风云之千秋帝业铸运天秦边塞枭龙我开局两亩地,后期千古一帝?!三国:我董卓,被逼当天命大反派
那时的原始纪元 心非本心 - 那时的原始纪元txt下载 - 那时的原始纪元最新章节 - 那时的原始纪元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军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