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皇庄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其引发的震荡,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神都洛阳的朝堂之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淮阳郡王李璟,太宗皇帝血脉,堂堂宗室亲王,竟卷入盗卖军粮、勾结逆党的弥天大案!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的瘟疫,在狄仁杰押解人赃返京的当天,便已传遍了洛阳官场的每一个角落。
惊愕、猜疑、恐惧、乃至幸灾乐祸,种种情绪在朱紫公卿之间弥漫、发酵,最终在次日的常朝之上,轰然爆发。
万象神宫,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女皇武则天端坐于丹墀之上的九龙御座,冕旒垂面,看不清具体神色,但那周身散发出的低气压,却让殿中侍立的文武百官个个屏息垂首,不敢直视。
御座旁侧,铜鹤香炉吐出的袅袅青烟,也仿佛被这凝滞的空气所冻结,失去了往日的飘逸。
狄仁杰身着紫色官袍,手持象牙笏板,立于班列之前,从容不迫地将邙山查案经过、缴获军粮数额、以及李璟的部分供词,条理清晰地一一禀奏。
他的声音平稳而清晰,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鼓上。
当听到山洞中囤积军粮竟有“万石之巨”,且可能与一个旨在“裂国”的隐秘组织“幽冥司”有关时,殿中终于无法维持死寂,响起了一片压抑不住的抽气声和窃窃私语。
“肃静!”
殿中御史高声呵斥,才勉强压下了骚动。
狄仁杰奏毕,将整理好的证物清单及李璟画押供词副本,由内侍呈送御前。
武则天缓缓伸出手,拿起那叠沉重的文书,指尖在“幽冥司”三个字上停留了片刻。
御座之下,百官皆能感受到那瞬间弥漫开来的、更加冰冷的威压。
良久,女皇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之音,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淮阳郡王李璟,世受国恩,位列藩王,不思报效,反而监守自盗,勾连妖逆,罪证确凿,人神共愤!着即褫夺一切封爵、官职,押入天牢,严加审讯,依律定罪,绝不宽贷!”
这道旨意,如同惊雷炸响,彻底坐实了李璟的罪行。
部分与李璟素有往来、或曾收受其好处的官员,顿时面如土色,冷汗涔涔。
然而,关于狄仁杰奏折中重点提及的“幽冥司”,女皇的态度却显得颇为微妙。
她并未如处置李璟般立刻下达明确的剿灭旨意,而是话锋一转,目光扫过满朝文武:
“狄卿所奏‘幽冥司’一事,关乎社稷,朕已深知。”她的语气带着一种审慎的权衡,“然此组织行踪诡秘,线索庞杂,其背后是否真有如此庞大之阴谋,尚需详加查证。朕虑者,若贸然公开大肆缉拿,恐风声鹤唳,引发朝野不安,更易被宵小利用,煽动民意,动摇国本。”
她顿了顿,凤目含威,缓缓续道:“况且,李璟一案,已牵涉宗室。若‘幽冥司’之说广为流传,难免引得人心惶惶,宗亲自危,非国家之福。此事,当以稳妥为上。”
这番话,看似有理有据,顾全大局,但殿中不少明眼人都听得出来,女皇对“幽冥司”的存在及其威胁程度,仍持保留态度。
她更倾向于将此案定性为李璟个人的贪腐谋逆,而非一个庞大组织系统性“裂国”阴谋的一部分。
这背后,既有对宗室稳定的担忧,恐怕更深层的,还是对狄仁杰权力过重、借案掀起大狱的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狄仁杰闻言,眉头微蹙,正欲出列再谏,陈明利害。
然而,未等他开口,班列中已有一人抢先迈出。
正是门下侍中,素以保守稳健着称的老臣卢承庆。
“陛下圣明!”卢承庆手持笏板,声音洪亮,“狄阁老查办李璟之案,揪出蠹虫,功在社稷。然‘幽冥司’之说,迹近缥缈,仅凭李璟一面之词及些许不明信物,便断定有如此庞大逆党潜伏于朝野内外,老臣以为,确需慎重。贸然兴狱,恐伤及无辜,动摇国本。陛下主张稳妥查证,实乃老成谋国之见!”
卢承庆一带头,立刻有几名御史台和礼部的官员纷纷出列附和。
“卢相所言极是!狄阁老追查案件,固然尽职,然亦需顾及朝局稳定。若因查案而致百官不安,宗室震荡,岂非本末倒置?”
“臣闻狄阁老查案期间,动用内卫、军方,动静颇大。如今李璟既已伏法,军粮亦已追回,不若就此结案,将‘幽冥司’之事交由有司暗中查访即可,何必非要置于朝堂之上,惹得人心惶惶?”
质疑之声渐起,虽未直接攻击狄仁杰,但言语间的倾向已十分明显:肯定他拿下李璟的功劳,但对他深挖“幽冥司”、可能引发更大波澜的举动,表示担忧和反对。
这背后,或许有与李璟利益关联者的恐慌反扑,有对狄仁杰风头太盛的嫉妒,更有在女皇微妙态度下的见风使舵。
张承翊作为护卫,按制只能在殿外等候。
他听着里面传出的、隐约针对狄公的议论,拳头不由得紧紧握起,胸中一股愤懑之气难以平息。
狄公为国除奸,险些命丧刺客之手,如今竟还要在朝堂之上受此质疑!
狄仁杰本人却面色平静,对于这些质疑,他并未急于反驳,只是静静地站着,目光深邃,仿佛在洞察着这朝堂波澜下的每一道暗流。
他深知,权力的博弈从来如此,真相往往并非唯一的标准。
女皇的审慎,官员的反对,皆在情理之中。
他再次出列,朗声道:“陛下,臣非不知稳定之重。然‘幽冥司’之患,绝非空穴来风。红烛寺勾结外邦,铜雀苑盗卖军粮,其手段环环相扣,目标直指我大唐经济、军事命脉。李璟不过其中一环,若因其落网便以为高枕无忧,无异于纵虎归山,养痈成患。臣恳请陛下,准臣继续暗中查访,务求将此毒瘤连根拔起,以绝后患!”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和为国为民的赤诚。
武则天看着殿下这位屡立奇功、却又屡屡将她置于微妙境地的老臣,目光复杂。
她欣赏他的才能与忠诚,但也忌惮他那穿透迷雾的智慧可能带来的不可控后果。
沉默片刻,她终于缓缓道:“狄卿忠心可嘉,朕深知之。‘幽冥司’一事,就依卿所奏,由卿继续暗中查访,一应所需,可便宜行事。然需谨记,动静不得过大,亦不得无端牵连,以免朝野不宁。”
这算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未完全支持狄仁杰将“幽冥司”摆在明面的主张,也未采纳卢承庆等人就此结案的建议,而是给予了狄仁杰暗中调查的权力,但加上了“不得扩大化”的紧箍咒。
“臣,领旨谢恩。”狄仁杰躬身应道。
他知道,这已是目前情况下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朝堂之上,有时候退一步,并非屈服,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更好的时机。
朝议在一种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的气氛中结束。
百官鱼贯而出,不少人经过狄仁杰身边时,目光闪烁,或敬畏,或疏离,或隐含敌意。
狄仁杰坦然受之,步履沉稳地走出万象神宫。
阳光照在他花白的须发上,映出一层淡金的光晕,却照不散他眉宇间那抹深沉的忧色。
他知道,李璟案的尘埃落定,只是表面。
朝堂上的这场波澜,清晰地告诉他,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其能量和影响力,远比他想象的更为庞大。
他们不仅能在江湖草莽间兴风作浪,更能在这帝国的权力中枢,搅动风云。
而那个从邙山皇庄密道中逃脱的“灰斗篷”使者,此刻又在何处?
他留下的那个狰狞图案,是单纯的挑衅,还是预示着下一轮更猛烈的风暴?
狄仁杰抬头,望向洛阳城恢弘的宫阙楼宇,目光仿佛要穿透那层层朱墙碧瓦,直视隐藏在最深处的黑暗。
真正的较量,从未停止。
他必须更快,在对手修复李璟这条断掉的链条、发动下一轮攻击之前,找到新的突破口。
他想起了从李璟府中查抄出的、尚未及细看的那箱密信。
或许,答案就隐藏在其中。
(第92章 收)
喜欢大唐狄仁杰之裂国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唐狄仁杰之裂国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