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试错免责”制度营造出的、近乎狂热的科研氛围中,帝国科学院下属的一个名为“奇点工作室”的小型团队,正在进行一项被外界视为“终极疯狂”的实验。该团队的负责人,是一位名叫“邹衍”的年轻物理学家,其思想深受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影响,坚信宇宙的本质是能量与信息的循环与转化,而非固定的物质。
他们的实验目标,并非改进“维度熔炉”的物质创造效率,而是试图验证一个更根本的猜想:既然“维度熔炉”能够从高维能量海中汲取能量,并按照“蓝图”将其转化为物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物质本身,可能就是某种极度压缩和结构化的能量?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理论上,只要对能量施加足够精妙和强大的“信息指令”,是否可以直接跳过“蓝图”对应的具体元素,从纯能量中,“无中生有”地创造出具有质量的、稳定的基本粒子,进而组合成任何物质?
这等于是在挑战质能守恒定律的权威!在四维宇宙的框架下,这无疑是痴人说梦。但在引入了高维能量海概念的帝国科学家看来,这扇门似乎并非完全紧闭。
实验装置极其简陋,甚至有些寒酸,位于科学院一个偏僻的附属实验场。核心是一个超小型化的“维度熔炉”原型机,其能量输出功率远不足以创造宏观物体,但其控制精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级别。熔炉的输出端,连接着一个被邹衍称为“阴阳爻”的复杂灵能谐振腔,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的八卦,旨在赋予流经的能量流以特定的“结构化信息”。
实验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进行了上千次尝试,消耗了巨额的能量配额,记录下了无数种能量逸散、结构崩溃、甚至引发微型空间扰动的失败数据。外界对此多有非议,认为这是在浪费宝贵的资源进行哲学幻想。
然而,邹衍团队凭借着“试错免责”制度的保护和对自身理论的坚信,坚持了下来。终于,在第七百三十四次实验时,奇迹发生了。
当“维度熔炉”以某种极其独特的、非对称的脉冲节奏输出能量,而“阴阳爻”谐振腔恰好调整到某个微妙的平衡点时,监控仪器捕捉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号。在谐振腔中央那片被绝对真空和能量场笼罩的区域,没有任何预置的“种子”物质,但一个稳定的、具有明确静止质量的粒子——一个正电子——凭空出现了!
它并非由其他粒子转化而来,也并非从虚粒子海中借取能量短暂存在而后湮灭。它就是那样,在能量与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被直接“创造”了出来,稳定地存在于世间,直到几分钟后,才与实验环境中不可避免存在的电子发生湮灭,释放出能量。
实验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无法抑制的狂吼!
“成功了!我们……我们创造了‘质量’!”邹衍的声音嘶哑,泪流满面。这不仅仅是制造了一个粒子,而是验证了一条通往神之领域的路径——从纯能量中,直接创造物质!
消息被以最高加密等级呈报至御前和工程院核心层。公输衡和李信在反复验证了所有数据后,震撼得久久无言。他们意识到,邹衍团队触碰到的,远不止是第五维的能量利用,而是……第六维的奥秘!
第五维的“维度熔炉”,本质还是“转化”和“重组”,需要能量和物质的“蓝图”(即便是高维拓扑结构的蓝图)。而邹衍的实验,跳过了“蓝图”,直接利用能量和信息“定义”出了物质。这涉及到了更深层的、关于“存在”与“定义”的规则,这很可能,是第六维——规则定义层——的力量!
“质量创造”!这项技术,意味着帝国未来将彻底摆脱对任何外部物质资源的依赖。只要拥有足够的能量和对物质结构的理解,他们就能在虚空中直接“打印”出所需的一切:从战舰的龙骨,到士兵的口粮,到星辰本身!
尽管初期的“质量创造”效率极低,消耗的能量与创造出的物质质量之比堪称恐怖,其过程也极不稳定,无法进行大规模应用。但是,这把钥匙已经被找到了。它无疑为帝国指明了一条通往第六维神级文明的、虽然漫长却充满无限可能的道路。这意味着,未来的大秦,将不再是被资源束缚的文明,而是能够真正意义上“无中生有”、缔造万物的“创世者”文明的候选者!
---
喜欢大秦:始皇修仙法力无边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秦:始皇修仙法力无边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