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京中风向
安远镇这边刚把内部理顺,还没等陈小乐喘匀一口气,京城的风,到底还是吹过来了。
来的不是大队人马,也不是明发上谕,依旧是七皇子府上的那个韩典簿,依旧是那副看不出深浅的表情。
“陈大人,别来无恙。”韩典簿在判官衙署的书房里,对着陈小乐微微拱手,脸上挂着程式化的浅笑。
“韩典簿辛苦,请坐。”陈小乐心中警惕,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地请他落座,吩咐人上茶。
韩典簿也没绕太多圈子,抿了口粗粝的边茶,便从怀中取出一封比上次厚实不少的信函。
“陈大人,殿下让下官给您带句话。”他放下茶杯,声音平稳,“安远之事,陛下……知道了。”
陈小乐心头一凛,知道正题来了。他双手接过信,沉声道:“下官惶恐,不知陛下……”
韩典簿抬手虚按了一下,打断了他的话:“大人不必惊慌,李崇山贪渎无能,致边军哗变,北疆不稳,其罪当究。大人临危受命,稳住局势,保境安民,此乃大功一件。”
陈小乐静静听着,知道这后面必然跟着“但是”。
“但是,”韩典簿果然话锋一转,语气加重了几分,“朝中非议亦是不小。言官们揪住你‘权宜行事’、‘擅接军务’这几条不放,周阁老更是直言你‘年少骤进,恐非边疆之福’。”
陈小乐默默拆开信,快速浏览。信是七皇子李睿的亲笔,前半部分与韩典簿所言大同小异,先是肯定了他在安远的功劳,随即话里话外透露出朝廷,或者说皇帝,对此事的态度是既用且防,既赏且罚。
信的后半部分,提到了朝廷的最终决定:
“……念尔安边有功,擢升尔为北疆行营都转运副使,兼领安远镇抚,总揽安远民事及一应军需转运。然,为免物议,安远镇守将军一职,由原朔州副总兵郭鹏举接任,不日即将到任……”
看到这里,陈小乐心里跟明镜似的了。升官了,从判官变成了行营都转运副使,名义上管辖的范围大了,负责整个北疆行营的部分后勤,安远镇抚也算是个实职,民事归他管。
可最关键军权,却被分走了,来了个新的镇守将军郭鹏举!这一手明升暗降,分权制衡,玩得是炉火纯青。
七皇子在信末,笔迹略显潦草,添了几句私话:
“……郭鹏举乃军中老将,性子耿直,与周家并无瓜葛,然亦非孤之嫡系。安远乃根本,万不可失!望尔善加经营,谨慎周旋……京中局势纷乱,孤亦需时间……”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朝廷(或者说皇帝)不放心你一家独大,派个人来分你的权,盯着你。这个人不属于周家,但也不是我七皇子的人,你得自己想办法搞定。安远这块地盘你必须给我守住,我在京城也需要你这边稳住,才能有更多筹码。
送走韩典簿,陈小乐独自在书房里坐了很久。
压力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大了,以前只需要对付一个内部腐朽、不得军心的李崇山,现在要来一个背景不明、心思难测的军中老将。而且这是朝廷明旨任命的,在法统上天然压他一头。
“大人,情况如何?”赵顺和熊猛得到消息,匆匆赶来,脸上都带着忧色。
陈小乐把信递给他们看。
熊猛一看就炸了:“啥?派个空头将军来摘桃子?凭什么!安远是咱们打下来的!弟兄们只认大人您!”
赵顺看完,眉头紧锁:“大人,此乃朝廷制衡之术,咱们如今树大招风,陛下这是既要用我等稳定北疆,又怕尾大不掉啊。这郭鹏举……是关键。”
“老子管他什么关键!”熊猛怒气不减,“他来了,这安远镇到底听谁的?难不成咱们辛苦一场,还要把刀把子交给别人?”
陈小乐抬手,制止了熊猛的咆哮。他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眼神比平时更幽深了些。
“朝廷的旨意,我们不能明着对抗。”他缓缓开口,“这个郭鹏举,我们得‘接’,还得‘接’好了。”
他看向熊猛:“新军是我们的根基,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变!郭鹏举来了,他是镇守将军,面上该有的礼节要有,但新军的指挥权,绝对不可交出去。明白吗?”
熊猛把胸脯拍得砰砰响:“大人放心!新军上下,只知有陈大人,不知有什么郭将军!”
陈小乐又看向赵顺:“民事、财政、匠作营、供销社,这些必须牢牢抓在我们手里。郭鹏举若要粮饷,按规矩,该给多少给多少,但一分一厘的额外支取,没有我的签字,谁也不能动。”
“属下明白!”赵顺郑重应下。
“另外,”陈小乐沉吟道,“让侯三动用所有关系,尽快把这个郭鹏举的底细给我摸清楚!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家里什么情况,在军中的风评如何……越详细越好!”
“是!”
吩咐完这些,陈小乐走到窗前,望着北方苍茫的天空。
新的对手,新的棋局。朝廷这一手,既在他的意料之中,也带来了新的变数。这个即将到来的郭鹏举,是敌是友,还是可以争取的对象?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纷乱思绪。无论如何,安远镇是他的基本盘,谁也别想轻易夺走。明面上的规矩要守,但水下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倒要看看,这位郭副总兵,是何方神圣。
喜欢这个师爷很科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这个师爷很科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