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州工坊的灯火彻夜未熄,李长安正对着两张凸透镜片反复调试。一片是玻璃镜边角料磨成的物镜,一片是新制的目镜,当两片镜片间距调整到三尺时,远处沙丘上的骆驼商队竟如在眼前,连驼铃的摆动都清晰可辨。“成了!” 他轻呼一声,将镜片嵌入黑漆木筒,筒身刻上刻度,可调节焦距 —— 这便是 “双筒望远镜” 的雏形,比单筒更稳定,视野也更开阔。
“大人,河源哨所急报,吐蕃骑兵在边境集结,不知动向。” 王玄策捧着军报进来,见李长安正对着远处调试新物,好奇地凑过去,“这木筒竟能望远?” 李长安将望远镜递给他:“你看那片胡杨林,藏着三匹战马,是吐蕃的斥候。” 王玄策透过镜片一看,果然如见其形,不禁咋舌:“有此神器,边防再无盲区!”
李长安当即命人赶制十具望远镜,派快马送往河源、赤岭等七处哨所,附带《望远守则》:“每日卯时观测,发现敌情举青旗,敌众举红旗,敌退举白旗。” 三日后,河源哨所传来捷报,通过望远镜提前发现吐蕃主力动向,唐军设伏击溃来犯者,缴获牛羊千头。
消息传到逻些城,吐蕃赞普又惊又羡,派使者带着黄金佛像来求购望远镜,愿以雅鲁藏布江的食盐贸易权交换。李长安笑着应允,却提出条件:“需开放吐蕃的铜矿,我要铸造更坚固的镜筒 —— 现在的木筒经不住沙漠风沙。” 使者满口答应,他没注意到,望远镜的物镜边缘已被刻上玄甲坊的云纹暗记,且镜片的打磨角度只有核心工匠知晓。
回到长安,李长安将望远镜的民用版推向市场。他发现长安的粮仓常因远距离盘点耗力,于是设计出 “观仓望远镜”—— 镜筒更长,可看清百丈外粮仓的囤粮高度,配合 “齿轮算珠”,盘点效率提高十倍。司农寺卿试用后,当即以十车粟米交换技术,还愿传授稻麦的储存技法。
五姓七望见望远镜难以仿制,便转而在镜筒木料上做文章。他们买通采木工,用易变形的杨木替代坚韧的檀木,导致一批望远镜使用月余便镜片错位。李长安得知后,索性改用铁梨木与铜箍结合,镜筒上雕刻边防地图,既是观测工具,又是军官的指挥参谋。“凡持此镜者,可在玄甲坊军品铺享器械保养半价。” 消息传开,连西域的突厥部落都派人来求购。
这年重阳,长安举办 “军民用器展”。望远镜的衍生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观星望远镜” 能看清月亮上的阴影,成了司天台的新宠;“航海望远镜” 镜筒防水,船颠簸时也能稳定观测,广州港的船主们争相订购;最受孩童喜欢的是 “玩具望远镜”,虽倍率较低,却能让孩子们看清远处的飞鸟,引得欢呼阵阵。
波斯商人见到航海望远镜,当即提出用三船胡椒交换技术,愿以波斯湾的码头使用权作为添头。李长安笑着应允,却额外要求:“需派水工教我们测量海水深度,绘制精确海图 —— 这对远洋贸易至关重要。” 商人欣然应允,带来的测深锤经改良后,配合望远镜使用,能快速确定船只离岸距离。
五姓七望见状,又散布谣言称 “望远镜窥人隐私,有伤风化”。李长安索性在西市搭起高台,用望远镜观测远处的雁塔,让百姓轮流观看,还讲解其原理:“此镜仅能望远,何来窥私之说?用于商队,可提前发现劫匪;用于农时,可观测云层预测雨雪。” 众人亲身体验后,谣言不攻自破。
入冬后,第一批加装望远镜的巡逻队在漠北展开行动。通过望远镜,他们在五十里外发现突厥的盗马贼,提前设伏将其擒获。李长安站在玄甲坊的工坊里,看着工匠们用吐蕃铜矿铸造的铜制镜筒,忽然想起波斯商人提及的 “镜片镀膜术”—— 若在镜片上镀一层薄膜,或许能减少反光,让观测更隐蔽。
而在长安的夜色中,崔氏府邸的密室里,几位老臣正对着仿制的望远镜叹气。他们能仿造外形,却算不准镜片的焦距,更不懂为何这小小的木筒,能让大唐的边防固若金汤。玄甲坊的灯火下,李长安正绘制着新的望远镜图纸,他知道,真正能守护商路的,从来不是器物本身,而是那些藏在镜片后的智慧与民心。
喜欢大唐长安秘物栈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大唐长安秘物栈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