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彻兄弟双双归顺,扶风郡和平易主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以惊人的速度向周边的州郡扩散,甚至更远的地方。与以往人们认知的城破的惨烈传闻不同,赤羽军秋毫无犯,这次的故事里充满了“仁德”、“新政”、“招贤”这些令人心动的字眼。
扶风郡内有一些士子,落魄文人,甚至不得志的小吏,原本是持观望态度、有些对赤羽军心存疑虑的,在亲眼见证了赤羽军严明的纪律,在聆听了沈昭宁颁布的新政细则后,开始思索对自己有利的最佳出路,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望,怀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这一日,沈昭宁埋头沉浸在一堆账本中,听到了春桃轻快的脚步。抬眼正看到春桃笑盈盈的走了进来,“王妃,有一个叫陆砚辞的人来投奔咱们,要见吗?”
沈昭宁很是好奇,便说道:“去偏厅吧”。说完便向偏厅走去。
这是第一个主动叩响郡守府大门的年轻世子,在扶风郡颇有名气。他出身寒微,却才华横溢,尤其擅长研究律法,只因不愿贿赂上官,屡试不第,只能在乡间做个教书先生,郁郁不得志。
赤羽军入城后颁布的《安民疏》及其附律,体现出来的公正、严明以及对民生的重视,深深打动了他。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次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也是造福百姓的机会,他决定主动争取。
沈昭宁没有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审视,只有平和的交谈。她询问了陆砚辞对新法的看法,对扶风郡的了解,以及对未来治理的见解。
陆砚辞抑制住内心的紧张,表现出了他的自信与能力。见到隽王妃平易近人和诚恳的态度,便也放开胸怀,侃侃而谈,他思维敏锐,将自己多年所思所想,尤其是对律法实行和监察的独到见解,一一的讲述出来。
沈昭宁听完后,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赞叹道:“陆先生大才,屈居乡野,实乃埋没。隽王府初立,百废待兴,正需精通律法、明辨是非之人。若先生不弃,可暂任律法参事,协助郭主簿理清旧律,推陈出新,让百姓的生活和利益得到更加有利的保障,如何?”
陆砚辞闻言,激动得浑身微颤,他起身深深一揖:“砚辞……必不负王妃信任!”他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平台。
陆砚辞的投诚,如同打开了闸门。
翌日,一位名叫谢景行的青年将领也前来毛遂自荐。他原是扶风郡一名不起眼的低级将领,出身将门,却因性格刚直,不善钻营,一直得不到升迁。
那日萧然带领他们五千士兵试探赤羽军的一战,他就在萧然军中,亲眼目睹了赤羽军强大的势气和拓跋隽用兵的气度,内心是无比佩服。赤羽军入城后的作为,更让他觉得这才是军人应有的样子,保一方安宁,而不是为虎作伥。
当谢景行被侍卫带到郡守府的演武场的时候,见到了身穿便装,身形挺拔的拓跋隽,他站在那里,即便没有穿铠甲都自带威严,锐不可当的气势展露无遗。
谢景行满心的雀跃似乎要溢出来。但还是理智占据上风,他恭敬的的行了军礼,抬头时崇拜之情怎么都压不下去。
“陪我练练”,没有多余的废话,上来就开始试探。拓跋隽从小就开始练武,自知自己的身份尴尬,更是比其他王子都更加努力,功夫自是不错的。
谢景行起初被拓跋隽的操作震惊了一下,瞬间就反应过来这是试探他的功夫,于是就迎了上去,二人你来我往,拳拳到肉,来回几十回合,没分胜负。
拓跋隽打着打着就发现了问题,谢景行虽然和他打的激烈,但是他能感觉到对方功夫是在他之上的,只是不想打败他,又不想认输。他喜欢这样的人,不是一味地谄媚,还有着勇士不服输的倔强。他随即就停了手,点头说道:“好了,咱们聊聊”。
说完二人一边走一边聊,说是聊其实就是一个人问一个人答。拓跋隽学习过沈昭宁给他从交易商城购买的多本兵法书籍,针对如今的原始战争自是有自己的想法,他问了几个阵法及用兵的策略问题,谢景行都对答如流,尤其对布阵和城防工事颇有见解。
拓跋隽很满意,说道:“明日开始,你调入赤峰麾下,任命为校尉,统领一部新整编的骑兵。”
新收编的原东陵士兵,由原东陵将士管理,这样过渡期就顺利的多,毕竟原东陵将领与原东陵士兵语言相通,安抚起来会容易的多。若是让原炽焰部落的将领带原东陵的士兵,真的可能会出现将领说他的,士兵听不懂的情况,士兵再会错意就麻烦了。
谢景行再次抱拳行礼,声音高亢激昂:“是,属下领命”
几乎是前后脚,又有一位特殊的人才贺云舟到来了。
他并非扶风本地人,而是游历至此的巧匠,他是祖传的技艺,精通器械制造。他听闻隽王府推广新式农具,又看到城外赤羽军营地那些结构精巧的攻城器械,得知那是源自隽王妃给的图纸启发制成,非常感兴趣,便主动找上门来,希望能参与其中。
沈昭宁得知后,非常重视,她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便亲自带贺云舟参观了部分已运抵扶风郡准备推广的新式农具。
贺云舟见到过曲辕犁,也亲自尝试了,他起初就是从曲辕犁开始关注隽王府的。当他见了其他的农具,什么打谷机,脱粒机,收割机,虽然都是手动操作的,但是比原始纯手工要省力快速的多,他叹为观止。
沈昭宁还与他探讨了改进水车,优化兵器铸造的可能性。
贺云舟见到沈昭宁见识广博,思路新奇,以及对工匠的重视态度所折服,当即表示愿意留下效力。沈昭宁与拓跋隽商议后命其主管将作之事,负责督造农具、军械及兴修水利。
这还仅仅是开始。
随着消息进一步传开,周边郡县乃至更远地方的人才,也开始闻风而动。
一位在邻郡担任仓曹小吏、因揭露上官贪墨而被排挤的能吏,带着详细的账册和管理心得前来投奔。
一位饱读诗书、因目睹朝廷腐败而隐居山林的老儒,被新政中“兴教化”的条款所吸引,出山希望能为蒙学尽一份力。
甚至还有几位擅长商事、熟悉各地物产的商人,看到了隽王治下重开商路的巨大潜力,前来寻求合作……
一时间,扶风郡隽王府前,竟隐隐有了“群贤毕至”的景象。
喜欢和亲公主的强国之路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和亲公主的强国之路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