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昭虽身在北疆,其在京城埋下的新学之风却愈刮愈盛。苏墨在京城明德书院的成功经验,被迅速推广到江南各州府。杨氏家族倾力出资,地方官府也得了皇帝暗示,对新书院的兴建和推广给予便利。起初,各地保守势力仍有抵触,但新学所带来的实际效益,很快便让他们无言以对。
江南某县,连年洪灾,堤坝屡修屡溃。当地县令束手无策,只得求助于新近建立的明德分院。分院的几名学生,在算学先生的带领下,实地勘察地形,测量水流,结合【知识库】中杨昭提供的水利知识,绘出了一套全新的治水图纸。图纸上,不仅有加固堤坝的方案,更有疏通河道、利用水力灌溉农田的巧妙设计。县令将信将疑,但灾情严峻,也只能一试。
一年过去,新方案初见成效。洪灾得以缓解,部分农田旱情亦得改善,当地百姓无不称颂。此事被《大乾旬报》详细报道,引发各地关注。旬报的发行量因此再次激增,从京城辐射至全国,许多偏远县城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旬报社”,由识字者为不识字的百姓朗读报纸内容。
“这新学,真是活学活用啊!”有官员在朝堂上感叹。
“那些只知死读圣贤书的,如何能与这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子相比?”另有人附和。
旧有势力并未放弃反击。京城一些老儒生组织了“卫道会”,公开指责旬报“蛊惑人心,败坏士风”。他们甚至试图冲击明德书院,要焚烧那些“异端”教材。苏墨早有准备,一方面安排杨氏护卫守卫书院,另一方面,他再次在旬报上刊文,以“民生为本,实用为先”的理念,驳斥了“卫道会”的谬论。文章中,他引用了各地因新学受益的实例,并指出,若圣贤之道不能惠及苍生,那所谓的“正统”又意义何在?
这番论战,不仅没有打压新学,反而让新学在争议中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士子和百姓,在看到新学的实际效用,以及“卫道会”的偏执后,反而倾向了新学。明德书院的门槛几乎被踏破,各地分院的招生人数也屡创新高。
皇帝对此事心有定数。他暗中派人了解“卫道会”的背景,发现其中不少人与曾经被杨昭清除的世家余孽有所牵连。他没有直接干预,而是放任苏墨在舆论场上与他们交锋。结果,苏墨以理服人,不费一兵一卒便击溃了这些旧势力的反扑,让新学更加深入人心。皇帝对苏墨的手段颇为赞赏,对杨昭的用人眼光也更为称奇。
北疆,杨昭指挥的战事已进入收尾阶段。他凭借对地形的精准分析,以及新式火器的巨大优势,将异族主力围困在一处山谷。李沐风带领的京营新军,配合默契,将改良后的火器发挥到极致,让异族大军阵脚大乱。
京城的文化革新与北疆的军事胜利,构成了大乾王朝两道并行不悖的洪流。一道是思想的解放,一道是国力的提升。两者相互印证,都在证明杨昭所选择的道路正确无误。
杨昭深明,权力的稳固,不仅依靠武力和财富,更在于对思想的掌控。他所推动的文化改革,正在潜移默化中,重塑大乾王朝的社会价值观。曾经被轻视的工匠和农夫,因其掌握的实用技术而受到尊崇。商业不再被视为末业,而是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一个全新的社会风貌,正在大乾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这股新风潮,在大乾的每一寸土地上蔓延,带来了生机。明德书院的名声越发响亮,甚至有外邦使者前来考察,对大乾的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苏墨为此忙碌,但他从不觉得疲惫。他亲手参与这场变革,亲眼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启。
杨昭在北疆的战事已进入尾声,他预料,当他凯旋归来之时,等待他的将是一个崭新的大乾。一个不再被旧思想束缚,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大乾。他所推行的思想,已然显现成效,预示着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即将到来。
喜欢杨凌传之逆袭家主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杨凌传之逆袭家主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