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何处(十一)
飞飞十五岁那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原本已经拿到美国夏校录取通知书的他,被迫滞留杭州。线上课程与线下生活的割裂,让这个本就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陷入了更深的身份迷惘。
“为什么偏偏是今年?”飞飞盯着屏幕上被取消的航班信息,拳头重重砸在书桌上,“我好不容易争取到这个机会!”
顾泽默默捡起被震落的书本,注意到儿子电脑旁摆放着一张旧照片——那是飞飞五岁时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前的留影,笑容灿烂无邪。与眼前这个眉头紧锁的少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夏校提供了线上课程...”王媚试图安慰,却被儿子打断。
“那不一样!线上和实地体验完全不一样!”飞飞的声音带着青春期特有的沙哑,“我需要感受真正的美国校园生活,而不是隔着屏幕...”
这场期待已久的夏校,对飞飞而言不仅是学习机会,更是对自己跨文化身份的一次检验。现在,检验的机会消失了,留下的是无处安放的焦虑。
与此同时,云云迎来了自己的小升初关键期。这个曾经用画笔连接两个世界的小姑娘,如今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寻找立足之地。
“老师说我的作文太‘天马行空’。”云云沮丧地把试卷推给王媚,“可是我觉得这样写很有趣啊。”
王媚读着女儿那篇关于“如果西湖遇见密歇根湖”的想象作文,心中五味杂陈。文章的创意和双语表达令人惊喜,却因为不符合应试标准而被扣分。
“桥”项目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让国际交流几乎停滞,许多原本计划出国留学的家庭开始犹豫不决。
“王总,又有一个合作方要求暂停项目。”助理忧心忡忡地汇报,“他们说现在家长更关注国内升学了。”
顾泽所在的公司同样受到冲击。跨国业务大幅缩减,他不得不将更多精力转向国内市场。这种被迫的“本土化”,让他重新思考全球化时代的意义。
一天晚饭时,飞飞突然宣布:“我决定自学Ap课程。”
“为什么?”顾泽惊讶地问,“你现在已经够忙了。”
“因为我不想失去优势。”飞飞语气坚定,“如果去不了美国,我至少要保持与国际教育的接轨。”
这个决定让飞飞的时间表变得更加拥挤。每天完成国内课程后,他还要熬夜学习美国大学先修课程。黑眼圈渐渐成为他脸上的常态。
云云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在保证课业的前提下,她创建了一个双语艺术账号,用漫画记录跨文化生活的趣事。令所有人意外的是,这个小小的账号很快积累了上万粉丝。
“看,这个美国小粉丝说我的画让她理解了中秋节!”云云兴奋地举着手机给家人看。
王媚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在“桥”项目的下一次研讨会上,她提出了新思路:“既然线下交流受阻,我们是否可以打造一个线上跨文化社区?”
这个提议得到了团队的积极响应。更让人惊喜的是,飞飞和云云主动请缨担任顾问。
“我们可以分享真实的跨文化成长经历。”飞飞说,“那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我可以用漫画让内容更生动。”云云补充道。
于是,一个名为“桥之家”的线上平台应运而生。飞飞负责撰写深度文章,探讨中美教育差异;云云则用漫画描绘跨文化家庭的日常趣事;甚至连顾泽和王媚也开设专栏,分享跨文化婚姻的体会。
平台上线不久,就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孩留言:“终于有人理解我的感受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既不属于美国也不属于中国。”
还有一位中国母亲写道:“谢谢你们让我理解了孩子在国际学校的困惑。”
这些反馈让飞飞第一次意识到,他的经历和思考可以帮助到更多人。渐渐地,那个因夏校取消而愤懑的少年,在帮助他人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价值感。
然而,考验接踵而至。飞飞所在的高中宣布,由于疫情原因,将取消所有与国际交流相关的活动。这对正在准备留学申请的飞飞来说,无疑是个沉重打击。
“没有海外经历,我的简历会逊色很多。”飞飞焦虑地翻看着往年录取数据,“特别是想申顶尖名校...”
那晚,顾泽发现儿子房间的灯一直亮到凌晨。第二天清晨,他在书桌上看到飞飞写下的一段话:“当现实关上一扇门时,也许我应该自己开一扇窗。”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飞飞发起了一个“跨文化线上交流项目”,组织中国学生与海外华裔青少年进行线上对话。项目不仅吸引了本校同学,还辐射到周边多所学校。
“既然去不了国外,就把世界请进来。”飞飞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这样说。
这个项目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就连云云也受邀开设了线上艺术工作坊,教各国小朋友用绘画表达文化认同。
看着孩子们在困境中开辟出新天地,顾泽和王媚既骄傲又感慨。一天深夜,顾泽翻出老相册,指着照片上刚回国的飞飞对王媚说:“还记得那个因为中文不好而哭泣的小男孩吗?”
王媚微笑着靠在他肩上:“现在他正在帮助别人解决同样的问题。”
最让人惊喜的变化发生在飞飞的留学文书写作过程中。原本苦于缺乏“亮点”的他,在回顾这段经历时突然找到了灵感。
“我想写的不是又一个‘文化桥梁’的故事,”飞飞对升学顾问说,“而是关于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主动创造连接的故事。”
这篇以“在隔离中建桥”为主题的文书,最终帮助飞飞收获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云云的艺术账号,也因为其独特的文化视角被一家国际教育平台看中,邀请她担任少年艺术顾问。
疫情逐渐好转的那个春天,全家再次来到西湖边。飞飞即将远行,云云也即将升入初中。站在断桥上,顾泽想起了这些年的风风雨雨。
“爸爸,你看。”飞飞指着湖面上的倒影,“即使是最稳固的桥,在水中的倒影也是波动的。但正是这种波动,让桥变得更加生动。”
王媚若有所思:“就像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动态的调整。”
云云已经架起画板,开始描绘这个特别的午后。在她的画中,断桥不仅连接着两岸,还延伸出无数道彩虹般的弧线,通向世界的各个角落。
“我给这幅画取名《无尽的桥》。”小姑娘自豪地宣布。
回家的路上,飞飞突然说:“不管我以后去哪里,我知道这座桥永远在。”
顾泽看着已经比自己还高的儿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是啊,这些年在两种文化间的挣扎与探索,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倒塌的桥。
当晚,顾泽在日记中写道:“归途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不断延伸的道路。孩子们教会我们,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找到某个完美的地方,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创造意义。”
窗外,杭州的夜空繁星点点。每一颗星都像一座遥远的桥,连接着已知与未知。而他们的故事,就像这些星光,既属于此地,也照亮远方。
飞飞离开家的前夜,全家人一起整理了老照片。从纽约到北京,从北京到杭州,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这个家庭在跨文化旅程中的点点滴滴。
“看,这是我们家的桥。”王媚指着照片墙上不同时期的全家福,“它一直在生长,一直在延伸。”
飞飞默默地把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贴在照片墙的最末端,在旁边写道:“下一站:继续建桥。”
是啊,顾泽心想,只要还在建桥,就永远在归途上。而这座桥,已经通过孩子们的手,延伸向了比他们想象中更远的地方。
喜欢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荷叶闲客中短篇小说选集四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