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五年的元日大朝会,在一片祥和与自信的氛围中拉开帷幕。过去一年接踵而至的“祥瑞”和陇右的稳固,让季汉的文武百官腰杆挺得笔直,脸上都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刘禅端坐龙椅,看着下方济济一堂的臣工,心中也颇有几分“江山在手”的豪情。
繁琐的朝贺礼仪之后,刘禅并未像往年一样简单勉励几句便宣布散朝,而是清了清嗓子,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的议题。
“众卿,”刘禅的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自朕登基以来,已历四载。赖祖宗庇佑,将士用命,卿等辅弼,我大汉始有今日之局面。然,创业维艰,守成不易。今日,朕欲与诸卿共议,为我大汉未来五年,定一发展之基调和目标,谓之‘五年规划’。”
“五年规划?”
殿内响起一阵细微的议论声。这个词对于在场的官员来说,颇为新鲜。虽然自古便有“五年之期”、“十年之谋”的说法,但由皇帝在元日大朝上如此正式地提出来,并赋予“规划”之名,还是头一遭。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变为深思。他隐隐感觉到,陛下此举,绝非一时兴起。
刘禅继续道:“此规划,非空谈,需脚踏实地,目标明确。朕以为,未来五年,我大汉当时时铭记‘巩固、发展、蓄力’六字。”
他顿了顿,开始阐述自己的构想:
“其一,巩固根本。益州乃我龙兴之地,陇右为新得之土,二者皆需大力经营。内政上,需进一步推行高效政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尤其是陇右,需加速移民实边,推广先进农技,使其尽快成为我大汉稳固之粮仓与兵源。此乃‘巩固’之内涵。”
百官纷纷点头,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由陛下系统提出,意义不同。
“其二,发展军备。司马懿狼子野心,亡我之心不死。和平乃以战备换来。故,五年之内,我军当时时操练,不可一日懈怠。需精研军械,尤其是连弩、偏箱车等,力求改进。陇右防线,需固若金汤。同时,继续以精干小队,对魏进行有限度的袭扰与侦察,保持压力,掌握主动。此乃‘发展’之要义。”
武将队列中,诸葛光、赵云、魏延等人闻言,皆是精神一振。陛下虽不直接指挥军事,但对军备的重视程度,丝毫不减。
“其三,蓄力待机。”刘禅的声音提高了几分,目光扫过全场,“此乃最关键之处!我大汉目前国力,尚不足以支撑一举荡平曹魏。故,未来五年,非大规模北伐之时!当以积蓄国力、培养人才、等待时机为第一要务!待我钱粮足备,兵精将勇,民心所向,方可图之!此期间,任何妄言速胜、轻启边衅者,皆为误国之论!”
最后这句话,他说得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这是明确给未来五年的战略定了调子——以防御和发展为主,不主动寻求与魏国主力决战!
殿内一片寂静。许多原本因连番胜利而有些头脑发热的官员,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瞬间清醒过来。是啊,季汉底子还是太薄,确实需要时间消化胜利果实。
诸葛亮看着御座上的年轻皇帝,心中感慨万千。陛下能在大胜之后,如此冷静地看清局势,做出这般富有远见且稳妥的决策,这份定力和眼光,远超他的预期!这“五年规划”,看似简单,实则高屋建瓴,为季汉未来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避免了很多可能的弯路和内耗。
“陛下圣明!”诸葛亮率先出列,躬身赞同,“老臣以为,此‘五年规划’切中时弊,深谋远虑,实乃安邦定国之良策!臣恳请陛下颁示天下,使百官万民,皆知朝廷励精图治之决心与方略!”
“臣等附议!”蒋琬、费祎、董允等重臣纷纷出列支持。
连一向有些桀骜的魏延,在琢磨了一下后,也觉得这是目前最稳妥的办法,抱拳道:“末将谨遵陛下旨意!”
眼见核心重臣和主要将领都表了态,其他官员自然再无异议,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必竭尽全力,为实现此五年规划而效命!”
刘禅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思想统一了,接下来几年就能安心种田发展了。”
他趁热打铁,宣布道:“既然众卿无异议,便以此为准。丞相总领全局,负责制定具体细则,分派各部执行。每年年终,需向朕与朝廷汇报规划执行情况。”
“臣,领旨!”诸葛亮郑重应下。
散朝之后,“五年规划”迅速通过《大汉公报》和各级官署传遍全国。无论是官员、士子还是普通百姓,在了解了朝廷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后,都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和明确的方向感。大家都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努力了,内部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
而刘禅,在抛出了这个宏观框架后,便再次心安理得地“躺”了回去。具体怎么落实“五年规划”,那是诸葛亮和百官们的事情。
他的精力,又重新回到了那些“小事”上。
比如,他注意到将作监对“石漆”(石油)的研究进展缓慢,主要是缺乏安全有效的储存和运输容器,容易泄漏和引发火灾。他便“梦授”了陶罐内壁挂釉密封、以及用多层油布包裹木桶的粗浅想法,让工匠们去尝试。
又比如,他觉得现在的鞋子走路不舒服,便画了个类似后世“千层底”布鞋的草图,让宫中尚衣监去研究制作。
他还对姜维在陇右利用羌胡部落搜集情报、进行小规模袭扰的报告很感兴趣,特意召见姜维,鼓励他可以将这种“非对称”作战的思路再拓宽一些,比如利用商队、游方郎中等身份进行渗透侦察。
这些举动,在朝臣们看来,更是印证了陛下“深谋远虑”的形象——连鞋子舒适度、情报搜集细节这种小事都能顾及到,并且总能提出些看似古怪却往往有效的点子,这不是雄才大略是什么?
就连诸葛亮,现在也对刘禅这种“抓大放小”、“于细微处见真章”的统治风格习以为常,甚至颇为欣赏。陛下把握住了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又能不时在一些关键细节上给予启发,这难道不是最理想的君主状态吗?
春去秋来,建兴五年在一种充实而平稳的节奏中过去了一大半。季汉这台战争机器,在“五年规划”的指引下,逐渐转变为一部高效的建设机器。边境无大战事,内部蓬勃发展,国力如同滚雪球般稳步增长。
刘禅看着蒋琬送来的、显示各项数据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中期报告,满意地呷了一口日益醇厚的清茶。
“嗯,看来我这‘五年规划’的提议,效果不错。当皇帝嘛,有时候不需要事必躬亲,把握好方向,定好调子,剩下的,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行了。”
“这,大概就是‘躺平’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他放下茶杯,拿起一本新出的、用改良后的光滑纸印刷的《大汉公报》,悠闲地看了起来。
喜欢开局托孤,我带双诸葛躺平复汉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开局托孤,我带双诸葛躺平复汉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