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余热尚未散尽,金陵九月的天空高远澄澈。凌空拖着行李再次踏上南大的土地,心境与一年前那个懵懂的新生已截然不同。大一的青涩已被磨去少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沉稳的底气,以及对新学年清晰的期待。飞云县科技嘉年华上“小物流”的成功展示,以及苏暮雨即将归来的消息,都让他对这个秋天充满了动力。
“‘系统升级’:大二身份的转变与社团责任”
大二,意味着不再是校园里的“萌新”。课程表上的《理论力学》、《电路分析》、《机器人学导论》等课程,光看名字就透着一股硬核的气息。宿舍里,雷浩晒得更黑,吹嘘着暑假特训的成果;陈锐则抱回来一摞更厚的原版书,镜片后的目光更加深邃。
最大的变化来自机器人社。由于在上学期竞赛中的出色领导和组织能力,凌空在社团换届选举中众望所归,被推选为新一任社长。指导老师拍着他的肩膀:“凌空,社团就交给你了,带大家做出点新东西。”
接过社长的印章(其实是个定制U盘),凌空感到肩上一沉。这不再只是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他需要思考社团的整体发展方向,招新、培训、项目规划、资源协调……这些以前只需部分承担的职责,现在成了他的主业。
他的技能面板上,【社团管理】、【战略规划】等新技能条目开始闪烁,等待加载。第一次主持社团全体大会,看着台下几十双充满期待或审视的眼睛,凌空深吸一口气,摒弃了过往的腼腆,条理清晰地阐述了新学年的计划:巩固基础培训、设立不同难度的项目组、争取承接小型校外实际项目以锻炼能力。他的声音平稳,逻辑清晰,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公众演讲:熟练】经验值悄然提升。
“‘高负载’运行:学业压力与时间管理极限”
大二的课程难度果然名不虚传。《理论力学》的抽象概念和复杂计算让不少同学叫苦不迭,《电路分析》则需要极强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导能力。凌空的【高效学习】再次面临极限挑战。
他不得不将时间管理精确到分钟。课表、社团活动、项目会议、自习时间被清晰地标注在电子日历上,像一套严密的运行程序。501宿舍常常出现这样的景象:凌空对着电脑仿真电路,陈锐敲击着键盘调试深度学习模型,雷浩则对着视频分解篮球战术,三人互不干扰,只有键盘声和鼠标点击声此起彼伏,仿佛一个高效运转的小型数据中心。
“空哥,我感觉你快成仙了,一天有48小时吗?”雷浩看着凌空密密麻麻的日程表,咋舌道。
凌空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苦笑:“没办法,欠的‘技术债’总是要还的。”他指的是那些需要大量时间消化理解的硬核知识。但他享受这种挑战,每一次攻克难题,都像是系统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升级迭代,虽然过程痛苦,但结果令人愉悦。
“‘协议稳定期’:日常化的陪伴与默契的深化”
苏暮雨从北京归来,带回了燕园的风采和更开阔的视野。两人的关系,在经历了暑期短暂的分离后,进入了一个更加稳定和深入的阶段。不再有初始的试探和忐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自然而舒适的陪伴。
他们见面的频率固定下来,通常是周末。活动内容也趋于日常:一起在图书馆自习(凌空啃他的工科巨着,苏暮雨读她的文史经典,偶尔抬头相视一笑),一起去食堂探索新窗口,或者 simply 在校园里散步,分享一周的见闻和烦恼。
凌空渐渐习惯了在遇到难题时,会下意识地想听听苏暮雨的看法,即使她不懂技术,但她的思维方式常常能给他意想不到的启发。而苏暮雨在撰写论文遇到瓶颈时,也乐于让凌空帮她梳理逻辑,检查论证的严密性。这种跨越学科的思维碰撞,成了他们之间独特的乐趣和粘合剂。
一次,苏暮雨参加一个征文比赛,主题是“科技时代的人文关怀”。她构思时遇到了困难,总觉得立意不够新颖。凌空听完她的困惑,想了想,说:“你可以试试从‘失败’的角度切入。比如我们做机器人,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处理各种bug和意外。正是这些‘失败’,让我们不断反思技术的边界,思考如何让设计更人性化、更具包容性。这种对‘不完美’的接纳和改善,算不算一种更深层的关怀?”
苏暮雨眼睛一亮,这个从工程师视角提出的思路,为她打开了新的窗口。她最终完成的文章,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凌空看着她在台上领奖时自信的笑容,心中的成就感不亚于自己解决了技术难题。
“‘异常进程’处理:招新季的‘神仙’与‘菜鸟’”
社团招新季,“百团大战”再次上演。机器人社的摊位前,因为上学期竞赛的成绩而吸引了不少新生,其中不乏一些在高中阶段就接触过机器人或编程的“小大神”。
一个叫李哲的新生,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迷你无人机来报名,侃侃而谈对SLAm算法和嵌入式系统的理解,眼神中带着与当初楚云帆相似的锐利和自信。他的出现,让社团里的老社员们都感到了压力。
同时,也有大量零基础但充满热情的新生涌入,围着展示的机器人问出各种天真又可爱的问题。
如何平衡这两类新成员?凌空作为社长,面临考验。对于李哲这样的“神仙”,他安排其直接进入核心项目组,给予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其融入团队,避免恃才傲物。对于“菜鸟”们,则设计了系统的培训课程,从最基础的单片机编程、机械结构讲起,由老社员分组带队,强调动手实践和兴趣培养。
他借鉴了苏暮雨提到的“因材施教”理念,力图让每个成员都能在社团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成长路径。这个过程极大地锻炼了他的【人员配置】和【因材施教】能力。
“‘资源竞争’的幽默化解:宿舍‘电力危机’”
一天晚上,凌空正在赶制一个重要的电路板,陈锐在训练一个需要大量算力的神经网络模型,雷浩则难得地在宿舍用电脑分析比赛录像。三人同时高负荷运行,终于,宿舍的电闸不堪重负,“啪”地一声跳闸了,整个501陷入黑暗。
“我去!谁干的?”雷浩在黑暗中大叫。
凌空无奈地打开手机手电筒:“看来是我们三个‘用电大户’同时峰值运行,超载了。”
陈锐冷静地分析:“根据宿舍用电规范,我们当前的总功率需求确实超出了安全阈值。需要优先级调度。”
“啥意思?”雷浩没听懂。
凌空解释道:“意思就是,我们得排个队,谁的任务最紧急谁先用。”
“我明天要交报告!”雷浩抢先说。
“我的模型训练不能中断,否则要重头再来。”陈锐寸步不让。
“我的电路板今晚必须焊完,明天项目组要测试。”凌空也亮出底牌。
三方僵持不下。最后,凌空想了个办法:“这样,雷浩你的报告主要是文档,用笔记本电池还能撑一会儿。陈锐,你的模型能不能先保存进度,降低计算负载?我先用最低功率把最关键的部分焊完,大概半小时。然后换陈锐,最后雷浩你再接着用。我们错峰用电。”
这个“分时复用”的方案得到了通过。于是,当晚501宿舍出现了诡异的一幕:凌空借着手机光和一个小台灯(低功率模式)小心翼翼地焊着电路;陈锐守着电脑,监控着降频运行的训练进程;雷浩则抱着笔记本蹲在走廊借光打字。三人轮流上岗,居然也顺利度过了危机。事后回想起来,三人都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也成了501宿舍一则经典的“电力危机”笑话。
“‘未来函数’的初步调用:科研项目的诱惑”
学期过半,一个机会悄然降临。自动化系一位颇有名气的教授,正在组建一个关于“智能仿生机器人”的本科生科研小组,面向大二及以上学生招募成员。项目涉及多学科交叉,挑战性极大,但一旦做出成果,对未来的保研、出国都极有分量。
教授注意到了凌空在机器人社的表现和扎实的专业成绩,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凌空心动了。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平台,能接触到领域前沿的研究,得到顶尖导师的指导。但这也意味着,本已饱和的时间表需要再次压缩,社团工作、学业、乃至与苏暮雨的相处时间,都可能受到冲击。
他再次陷入权衡。他找苏暮雨商量,也和陈锐、雷浩讨论了利弊。
苏暮雨一如既往地支持他追求更好的发展,只是轻声提醒:“会很辛苦,你要照顾好自己。”
陈锐言简意赅:“机会难得,值得一试。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雷浩则拍拍胸脯:“空哥你放心去搞!社团有啥杂事我能帮上忙的,尽管开口!”
权衡再三,凌空最终决定接受这个挑战。他重新优化了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案,将一些社团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适当下放给副社长和骨干,更加聚焦于战略规划和关键项目指导。他明白,这又是一次极限压力测试,但成长的机会,往往就藏在这样的挑战之中。【机会评估】与【优先级重构】技能再次得到锤炼。
秋意渐深,校园里的银杏再次披上金甲。凌空穿行在教室、实验室、社团活动室和图书馆之间,像一颗精准运行的齿轮,推动着自己庞大的计划表。疲惫是常态,但充实感亦是。大二的节奏明显加快,压力倍增,但他也在这种高强度的运转中,清晰地感受到自己在专业能力、领导力、以及处理复杂关系上的飞速成长。更重要的是,身边有并肩作战的室友,有默默支持的恋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一切,构成了他大学生活系统中,稳定而强大的支撑环境。新学年的齿轮,正咔哒作响,带着他驶向更广阔的天地。故事,在忙碌与收获中,继续向前延展。
喜欢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从小陪我长大的熟练度面板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