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乱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冰冷的光映照着两张凝重的面孔。那串【尝试基础解码?Y\/N】的提示,如同通往未知深渊的大门钥匙,沉重得让艾莉的手指在按下前有片刻凝滞。
林凡的点头,是信任的交付,更是共担风险的承诺。
指尖落下的瞬间,“Y”被确认,屏幕随即被更加狂乱的字符洪流吞没。刺耳的硬盘读取声嘶嘶作响,控制台的风扇疯狂加速,竭力应对这突如其来的运算压力。林凡下意识握紧手中的复合弩,冰冷的金属触感,成了他对抗无形威胁的唯一依仗。
几分钟后,狂乱的数据流终于平息。屏幕中央,进度条缓缓爬升至100%,一个新窗口弹出:【基础解码完成。部分数据块损坏严重,无法还原。可读取片段已隔离。】
窗口里,几段支离破碎的文字、数字与符号交织,像是被撕碎后勉强拼凑的文件。大部分内容依旧晦涩难懂,充斥着专业缩写和断码,宛如一团解不开的乱麻。
“怎么样?”林凡的声音打破沉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像是在一堆被火烧过、又被水泡过的废纸里找字。”艾莉揉了揉眉心,眼神却始终锁定屏幕,“大部分是垃圾信息,或是需要特定密钥才能解读的加密段。但是……”
她的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高亮选中几行残缺的字段。
“……这里提到‘环境采样频率异常提升,指令源:pRm-Alpha’……还有‘第七序列适应性测试’……以及这个‘阈值的再校准’……”她顿了顿,声音压低,“这些词,和主信息里的‘环境适应性’‘基因序列’能对应上。这确实是一套系统性的……监测,或者说测试记录的一部分,来源就是那个气象站节点。”
林凡的目光扫过冰冷的术语,它们背后隐藏的含义,让车厢内的空气骤然降温。“能知道他们在‘测试’什么吗?或者说,谁在发布指令?”
艾莉摇头,挫败感在脸上一闪而过。“核心数据要么损坏,要么加密等级极高。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最外围、最不敏感的操作日志碎片。就像……只看到机器外壳上的标签,完全猜不透里面的运转机制。”
她关闭了令人沮丧的解码窗口,调回先前整理的物资清单和对车辆未来规划的界面。稳定柔和的光线,将两人的注意力拉回更现实,却也更紧迫的挑战上。
“不能指望一下子揭开所有秘密。”林凡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从对“伊甸”和“普罗米修斯”的庞大想象中抽离,“当务之急,是按计划把能做的事做到最好。”
“没错。”艾莉点头,理性思维的务实压过了探寻奥秘的冲动,“信息破译需要时间,或许还得靠更好的设备和运气。但强化生存能力,现在就能着手推进。”
她将屏幕上的清单投影到更大的显示器上,方便两人查看。
“我们先来分工。”林凡的语气变得果断,那股操作大型机械时掌控全局的气势悄然回归,“你负责所有技术层面和内部系统优化:继续尝试破译数据卡,但优先级放在能源和水源系统升级之后;另外,研究如何最大化利用现有电力,优化分配。你是我们团队的技术大脑和能源神经中枢。
艾莉毫无异议,这本就是她的领域。“明白。数据破译我会利用碎片时间做,不占用主要资源。能源和水系统优化是首要任务,我得先彻底检查太阳能板阵列的出力效率,说不定是连接线损耗或灰尘覆盖的问题。而且,房车滤水系统还有改进空间,我打算加装一个预过滤装置,延长主滤芯寿命。”
“好。”林凡的目光投向车窗外矿坑的幽暗轮廓,“我负责外部防御和外出侦查规划:绘制矿坑详细地形图,标记所有可能的入口、制高点、隐蔽点和潜在风险点;设计一套简单的预警陷阱,至少在‘漫游者号’周围建立缓冲带;另外,规划安全的取水路线和几条紧急撤离路线。”
他的思考带着鲜明的空间规划与风险管控痕迹,这是长期与复杂工地环境打交道形成的本能。“外出侦查暂时以矿坑范围内为主,优先寻找可用的建材、零件,尤其是和加固车体防御需求相关的物品。”
分工明确,目标清晰。车厢内弥漫起高效的、近乎军事化的协作氛围,冲淡了先前沉重的无力感。
艾莉立刻行动。她先小心翼翼地将存储卡里的所有数据——包括无法解读的乱码——做了多个备份,分别存进车载电脑和两个独立移动硬盘。这是研究员的基本素养,鸡蛋绝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随后,她清理控制台一侧的工作区,将连接线、转接头、万用表、逻辑分析仪有序铺开,迅速搭建起临时的数据破解与电路调试环境。她的动作麻利精准,仿佛回到灾变前在实验室攻克技术难题的时光。
林凡则找来几张从物资箱拆下来的平整硬纸板和一支记号笔,走到车厢中部宽敞处,席地而坐,将纸板铺在面前。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闭眼回忆逃入矿坑后每一次外出观察的细节:哪里有巨大的废料碎石可当屏障?哪里的岩壁凹陷能设了望点?矿坑暗流的具体方位和取水难度如何?通风口的位置与大小?变异生物常活动的区域在哪?
空间感、距离感、材质特性……这些要素在他脑中快速构建成立体模型。片刻后,他睁眼落笔。
笔尖划过纸板,沙沙作响。线条由简到繁,比例或许不精确,却异常实用。他先用粗线条勾勒矿坑大致轮廓和主通道,再逐一标注:
东侧废料堆:标注“可设置绊索警报,材料:废弃电缆”。
北面岩壁凹陷:标注“二级隐蔽点,视野良好,需清理”。
取水点:标注“路径:沿左侧岩壁,距离约120米,需注意湿滑。建议取水时间:正午(光线最佳)”。
主要通风口:标注“口径约0.8米,无法通行,需注意异味变化(可能预示外部天气或污染)”。
曾发现灾变后的变异生物踪迹区域:用醒目的红色记号笔打了个大大的“x”,标注“高风险,避免夜间靠近”。
他全神贯注,时不时用拇指比划距离,或是擦掉重画某条线。这张图,是他们未来活动的安全基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生死。
车厢内暂时安静下来,只有发电机低沉的轰鸣、艾莉偶尔敲击键盘或使用工具的轻响,以及林凡笔尖的沙沙声。两人各司其职,专注而务实的气氛弥漫开来,初步的指挥体系在无声中建立——林凡负责宏观生存策略与外部安全,艾莉负责技术实现与内部运维,彼此信任,互不干涉对方的专业领域。
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
不知过了多久,艾莉伸了个懒腰,颈椎发出轻微响声。她揉了揉干涩的眼睛,目光落在林凡近乎完成的防御图上,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这张图虽简陋,却重点突出、考虑周详,极具实用性。
有点样子了。”她轻声说道,既是评价图纸,也是评价他们此刻的状态。
林凡放下笔,拿起图纸端详片刻,点头表示满意。“有了这个,心里踏实多了。”他顿了顿,问道,“你那边进展如何?”
“太阳能板线路检查完了,确实有几个接口氧化接触不良,已经处理,输出效率应该能恢复一些。滤水系统的预过滤装置有了思路,就是需要找个合适的容器和更细的砂石……”艾莉汇报着进展,忽然像是想起什么,切换了电脑屏幕窗口。
“至于这个,”她指着那些数据碎片,“大部分时间在做备份和整理。不过清理一段异常气象数据记录的日志时,发现了一个重复出现的地名编码。”
她将解码出的文本放大:“…Station dawn… monitoring… Anomaly…”(……晨曦站……监测……异常……)
“Station dawn?‘晨曦站’?又一个气象站?”林凡皱眉。
不确定。”艾莉摇头,“编码格式和气象站节点类似,但标识符不同。日志里说它的监测数据也出现异常波动,而且……似乎接收到过来源不明的指令尝试。位置信息残缺,但根据有限的坐标片段和日志里提到的山脉地形参照来看……”
她拿起一张林凡放在房车桌子上的地图,用手指在西北方向的山区大致划了个圈。
“它很可能在这个方向,距离不明,但肯定比那个气象站远得多。”
林凡走到屏幕前,凝视着地图上标注为崎岖山地的区域。又一个未知的“站”,同样与异常和不明指令相关。
“记下来。”他沉声道,“等我们足够强了,这或许是条值得追查的线索。但现在,它只是个名字。”
艾莉点头,将“晨曦站”及相关零碎信息单独归档到“待调查”文件夹。这如同一颗种子,被悄然埋下,等待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两人再次将目光投向物资清单和路线图。外部迷雾依旧浓重,未来威胁庞大未知,但在这矿坑深处,在名为“漫游者号”的“移动堡垒”里,他们已有了明确的计划,正一步步朝着更强、更稳固的目标迈进。
分工既定,道路就在脚下。
喜欢我的移动堡垒拒绝伊甸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我的移动堡垒拒绝伊甸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