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的喧嚣与疲惫,最终被寒假的静谧悄然接替。当米小圈拖着行李箱,踏上归家的列车,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略显萧瑟的冬景时,心中竟没有太多放松的雀跃,反而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假期的清晰规划。这个寒假,他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仅仅在吃喝玩乐和走亲访友中虚度,他决定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为大三更为关键的学习和生活积蓄能量。
回到家,温暖的气息和父母的关怀瞬间包裹了他。短暂地休息了两天,缓解了期末积攒的疲惫后,米小圈便在自己的小书桌前坐定,打开了他那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期末复盘的反思,以及他对大三的初步构想。
充电的第一项,是。期末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上的挫败感依然清晰。他深知,这门课是理解计算机如何工作的基石,若基础不牢,后续学习如空中楼阁。他没有选择立刻投入新的、花哨的技术学习,而是将带回来的教材和参考书重新摊开。这一次,他不再追求速度,而是逐章逐节地精读,结合网络上一些优秀的公开课视频,试图真正理解那些抽象概念背后的物理意义和设计哲学。从冯·诺依曼结构到指令执行周期,从缓存映射到虚拟内存管理,他像一位考古学家,耐心地清理着知识点的尘埃,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清晰的光泽。这个过程有些枯燥,但当他某天深夜,忽然贯通了cpU中断处理与操作系统进程调度之间的联系时,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任何娱乐都无法替代的。
充电的第二项,是。上学期参加的前端技能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但米小圈明白,如果不加以运用,这些技能很快就会生疏。他给自己定下一个小目标:独立开发一个个人技术博客网站。不仅要用到Vue.js框架、组件化开发,还要自己设计后端ApI接口(使用他熟悉的Java Spring boot),完成数据库设计,并部署到云服务器上。这个项目不大,却涵盖了从前端到后端,再到部署上线的完整流程。白天,他沉浸在代码的世界里,解决着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晚上,他则会在博客上记录下当天的学习心得和技术难点总结。这个过程,既是对已学技能的巩固,也是一次完整的项目实践,让他对软件开发的全流程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充电的第三项,是。在精读和项目之余,米小圈也留出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思考。他不再局限于技术书籍,也会翻阅一些产品设计、项目管理甚至人文社科类的文章。他意识到,一个优秀的技术人,不能只懂技术,还需要理解用户、理解市场、理解社会。他还重新梳理了自己在大学前两年的经历,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是继续深耕技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还是向技术管理、产品经理等方向拓展?这些看似遥远的思考,如同在内心播撒种子,为未来的选择悄悄做准备。
这个寒假,他也并非完全与世隔绝。宿舍的微信群依然活跃。
王浩在群里晒他正在学习的游戏引擎高级特效教程,抱怨着色器语言之难。
赵磊则定期分享他准备软考的系统性复习笔记和进度,严谨得如同发布学术报告。
刘洋偶尔会发一张他兼职公司办公室窗外的夜景,配文简短:加班,学习。
他们互相分享学习资源,吐槽遇到的难题,也偶尔约着在线打一局游戏放松。虽然身处各地,但那种并肩奋斗的感觉依然存在,仿佛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彼此。
除夕夜,家人团聚,热闹非凡。米小圈陪着父母看春晚,包饺子,感受着浓浓的亲情和年味。但在欢声笑语的间隙,他望向窗外绽放的烟花,心里却异常平静和充实。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假期的每一天都没有虚度,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即将到来的、更具挑战性的大三积蓄着力量。
寒假时光匆匆流逝。当米小圈再次收拾行囊,准备返回学校时,他感觉自己像一块重新充满电的电池,内心充满了能量与期待。笔记本上,是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和项目总结;电脑里,是已经初具雏形的个人博客网站;脑海中,是对专业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和对未来更清晰的思考。
这个寒假,没有远行,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在安静中的持续积累和深入思考。他知道,真正的,并非仅仅学习新知识,更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化、对自身能力的锤炼、以及对未来方向的审视。他带着这份积蓄的能量,即将开启大学生活的下半场,步履沉稳,目光坚定。
喜欢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