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校园,银杏金黄,枫叶火红,交织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随着期中考试周的结束,空气中紧绷的弦似乎松弛了些许,各种社团活动和联谊聚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这天,学生会文艺部的陈冉又找上了米小圈,这次脸上带着神秘兮兮的笑容。
“米干事,周末有个好活动,咱们学生会和外国语学院学生会搞联谊,就在学校咖啡厅旁边的活动室,主题是‘破冰·融界’,必须得来啊!”
“联谊?”米小圈第一反应是摆手,“这种活动……不太适合我吧?”他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种需要强社交、没话找话的尴尬场面。
“哎,别急着拒绝嘛!”陈冉拦住他,“这次不一样,不是干聊。有分组游戏,有主题讨论,还有才艺展示环节,目的是促进不同学科背景同学的交流。你想啊,咱们整天泡在代码和逻辑里,思维都快固化了,去接触一下外院同学的视角,感受一下人文社科的气息,绝对有好处!再说了,王浩、赵磊他们我都通知了,刘洋也说去看看。”
听到室友们都去,米小圈的抗拒心理减弱了一些。陈冉那句“思维固化”也隐隐触动了他。确实,他的生活圈几乎被理工科同学包围,讨论的话题总离不开算法、项目和考试。偶尔,他也会对那个以语言、文学、文化研究见长的外国语学院产生一丝好奇。
周末晚上,学校咖啡厅旁的活动室被精心布置过。暖色调的串灯缠绕在屋顶,墙上贴着多国语言的欢迎标语,长桌上摆满了零食饮料,背景音乐是舒缓的轻爵士。空气中弥漫着咖啡香和一丝淡淡的、属于陌生社交场合的微妙张力。
米小圈和室友们到达时,活动室里已经来了不少人。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气场差异。一边是他们这样大多穿着休闲、神情间带着点技术性严谨的工科生;另一边则是外国语学院的同学,穿着打扮更多样,气质也更显外向活泼,三三两两交谈着,不时爆发出清脆的笑声。
王浩一进场就眼睛发亮,低声对米小圈说:“哇,不愧是外院,妹子质量真高!”赵磊则扶了扶眼镜,开始冷静地观察现场的人员构成和互动模式。刘洋依旧沉默,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但目光也在好奇地打量着周围。
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来自两个学院,落落大方地引导着流程。第一个环节是随机分组破冰游戏,要求小组成员在短时间内合作完成一个创意任务,比如用肢体语言表演一个成语,或者共同编一个包含特定元素的小故事。
米小圈被分到了一个五人小组,除了他和王浩,还有三位外国语学院的女生。一位是学日语的,气质温婉;一位是学法语的,打扮时尚;还有一位是学英语的,看起来非常干练。
起初的几分钟确实有些尴尬。大家互相自我介绍后,就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任务是用有限的材料搭建一个能代表“沟通”的模型。
“沟通……那就是桥梁吧?”王浩率先提议,思路直接。
“桥梁有点太直白了,”学英语的女生摇摇头,“或许可以抽象一点?比如不同颜色的丝线交织,代表不同文化的融合?”
“或者做一个信箱?象征信息的传递?”学法语的女生补充。
米小圈看着桌上的卡纸、吸管和彩线,脑子里习惯性地开始思考结构和承重。他下意识地说:“如果要搭结构,三角形最稳定,可以做骨架……”
几个女生愣了一下,随即都笑了起来。学日语的女生掩嘴笑道:“这位同学,你一看就是工科的,思维好理性啊。”
米小圈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笑声打破了隔阂。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最终决定结合彼此的想法,用吸管搭建一个抽象的、不对称的“信息塔”,再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缠绕连接,象征在稳定结构上进行的多元、流动的沟通。
动手过程中,米小圈负责结构搭建,展现了他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感。外院的女生们则负责装饰和阐释创意,她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符号意义的敏感度让米小圈暗暗佩服。王浩则凭借他的插科打诨,让小组气氛始终活跃。
接下来的自由交流环节,主题是“我所理解的对方专业”。米小圈和那位学英语的女生聊了起来。
“我一直觉得学计算机特别酷,像在创造一个新世界,”女生说,“但好像也很辛苦,整天对着电脑。”
“其实也还好,解决问题的时候很有成就感。”米小圈回答,然后好奇地问,“那你们学语言呢?是不是要背很多单词?”
“背诵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比如,翻译不仅仅是词的转换,更是意境的传递和文化的对接。”女生侃侃而谈,眼睛里闪着光。
这番对话让米小圈若有所思。他发现自己之前对语言学习的理解确实停留在表面。同样,当外院的同学了解到他们软件工程并非只是“修电脑的”,而是要设计、构建复杂的软件系统时,也露出了恍然和敬佩的神情。
才艺展示环节将气氛推向了高潮。外院的同学果然多才多艺,有唱英文歌剧片段的,有跳韩舞的,有用法语朗诵诗歌的。那种自信和表现力,是米小圈在理工科活动中很少见到的。他们这边,王浩被怂恿着上去唱了一首跑调但气氛热烈的流行歌,引得全场爆笑和鼓掌。
米小圈坐在台下,看着这热闹又融洽的场面,最初的那点拘谨早已烟消云散。他感受到一种不同于代码世界的生动与鲜活。这些来自不同学院的同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但当他们放下固有的标签,真诚交流时,竟能碰撞出如此有趣的火花。
活动结束时,大家互相交换了联系方式(主要是社交软件账号)。回宿舍的路上,王浩兴奋地翻看着新加的好友列表。赵磊则若有所思:“跨学科交流确实能有效拓展认知边界,今天关于语言文化属性的讨论,对我理解人机交互的语义传达很有启发。”刘洋难得地评价了一句:“挺有意思。”
米小圈没有多说什么,但心里却充盈着一种新鲜感。这次联谊,像在他习惯的、由代码和逻辑构筑的世界旁边,悄悄打开了一扇窗。他看到了窗外不同的风景,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他意识到,世界并非只有0和1的二进制,还有语言的千回百转、文化的丰富多彩、情感细腻的层次。
打破固有的圈层,拥抱新鲜的交集,这本身或许就是大学生活赠予的另一份宝贵礼物。它让成长的维度变得更加立体和开阔。夜晚的风带着凉意,吹在脸上,米小圈却觉得内心一片温热,对接下来未知的相遇,平添了一份淡淡的期待。
喜欢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