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分流的尘埃刚刚落定,校园生活的另一股热潮便已汹涌而至——学生会换届选举。五彩斑斓的海报一夜之间占据了各处的宣传栏,措辞激昂的竞选宣言在校园公众号和论坛上刷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激情、野心与青春荷尔蒙的特殊气息。
这天下午,米小圈刚结束一节令人头昏脑胀的《离散数学》,正收拾书本,同班同学、现任学生会文艺部副部长的陈冉凑了过来,脸上带着惯有的、极具煽动性的笑容。
“米小圈,考虑一下,来我们文艺部竞选中层吧?或者去其他部门也行!我看你大一下学期在编程社那个校园App开发项目里,协调沟通能力不错啊。”陈冉热络地拍着他的肩膀。
米小圈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就想摇头。在他固有的印象里,学生会总带着一丝“官气”,是那些长袖善舞、能在各种场合游刃有余的“社交达人”的舞台。而他自认更习惯与代码和逻辑打交道,站在人群前大声宣讲、推销自己,想想就有些发怵。
“我?我不行吧……”米小圈讪讪地笑了笑,“嘴笨,也不会来事儿,还是老老实实搞我的技术比较实在。”
陈冉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收敛了些许玩笑神色,认真地说:“别把学生会想得太狭隘了。它确实需要沟通和组织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服务同学的意愿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力。你看现在学生会也在转型,技术口的需求越来越大——活动报名系统优化、官网维护、甚至我们文艺部的灯光音响控制,哪个不需要懂行的人?光会‘来事儿’可搞不定这些。”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是一个平台,一个能让你跳出宿舍和班级的小圈子,去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去尝试为更大范围的同学做点实事的机会。当然,过程肯定有挑战,但成长不就是在不舒服的区域里发生的吗?”
陈冉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米小圈心里漾开了圈圈涟漪。他回到宿舍,发现这个话题同样引发了室友们的讨论。
“学生会?没啥意思,一堆杂事,还不如多打几行代码实在。”王浩一边敲着键盘,一边不以为然。
赵磊扶了扶眼镜,分析道:“从理性角度看,参与学生工作可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丰富履历,对某些领域的就业或评优可能有加分。但时间成本确实需要考虑。”
刘洋言简意赅:“麻烦。”
米小圈没有加入讨论,他脑海里反复回响着陈冉的话——“服务同学的意愿”、“解决问题的行动力”、“跳出舒适圈”。他想起大一参加编程社项目时,为了一个用户反馈的bug,他们几个成员熬夜排查、修复,当问题解决,看到同学们能顺畅使用App时,那种成就感远超代码本身。他似乎看到,技术之外,还有一种价值实现的路径。
晚上,他习惯性地打开与李黎的聊天窗口,提到了这件事。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机会呀,”李黎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鼓励,“你不是一直觉得除了技术,也想试试别的可能性吗?我觉得你可以去了解一下具体做什么,再决定。别忘了,你可是能为了一个程序bug死磕到底的人,这份认真和责任感,放在哪里都是闪光点。”
李黎的话给了他一丝勇气。他登录了学生会官网,仔细查看了各部门的职能介绍和本次竞选的岗位需求。他发现,除了传统的文体、宣传、生活等部门,果然还有一个“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负责维护和开发学生会的各类数字平台。这个发现让他心头一动。
第二天,他主动去找了陈冉,更详细地咨询了技术支持中心的工作内容。陈冉趁机把他拉进了学生会的招新咨询群,并鼓励他:“感兴趣就试试嘛,竞选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大不了就是落选,又不会少块肉。”
接下来的几天,米小圈陷入了更深层次的纠结。一方面,他对技术支持的岗位确实产生了兴趣,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优化系统、解决实际问题,这听起来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竞选的流程——撰写竞选稿、公开演讲、回答质询——每一步都让他这个技术宅感到压力山大。
他的内心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别去了,安安静静写代码多好,何必去台上出丑?”另一个则说:“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就像当初你第一次站在编程社项目答辩会上一样,跨过去,就是成长。”
最终,那种想要突破自我、尝试在不同领域创造价值的渴望,压倒了对于公开表达的恐惧。他决定,报名参选学生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的干事岗位。
决定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接踵而至。第一关就是撰写竞选演讲稿。对于习惯了写代码注释和实验报告的米小圈来说,如何用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介绍自己、阐述理念、做出承诺,成了一个难题。他写出来的初稿干巴巴的,充满了“优化”、“维护”、“技术支持”等术语,自己读着都觉得索然无味。
他求助了赵磊,赵磊帮他梳理了逻辑框架:“开头吸引人,中间展现实力和想法,结尾表决心。”王浩则在旁边插科打诨:“你得加点气势!比如‘选我,不卡顿!’之类的。”虽然玩笑,却也提醒了米小圈需要更贴近同学的实际需求。
几经修改,又参考了往届优秀竞选稿,米小圈终于完成了一份相对满意的稿子。接下来是更恐怖的环节——练习演讲。他对着宿舍的墙壁、卫生间的镜子反复练习,调整语速、语气和手势。王浩和赵磊被迫成了他的第一批听众,尽管他们的反馈通常是“眼神有点飘”、“手不知道往哪放”之类的大实话。
竞选大会在周末的学校大礼堂举行。台下座无虚席,除了评审团,还有各年级的学生代表。气氛庄重而热烈。看着前面几位候选人自信满满、侃侃而谈,甚至不乏幽默互动,米小圈的手心沁出了冷汗,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他不停地深呼吸,默念着稿子,感觉大脑一片空白。
当主持人念到他的名字时,他几乎是同手同脚地走上了讲台。刺眼的灯光打在他脸上,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和无数道目光。一瞬间,他几乎想掉头就跑。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无意中看到了坐在前排的陈冉对他投来鼓励的眼神,也看到了室友们在不远处对他比划着加油的手势。他想起自己为了这次竞选付出的努力,想起自己最初想要尝试改变的决心。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软件工程专业的米小圈……”他的声音起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很快,随着他进入自己熟悉的领域——阐述他对学生会信息化平台现状的看法和优化设想时,他的语言逐渐流畅起来,眼神也变得坚定。他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他用清晰的逻辑、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比如优化活动报名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建立常见技术问题知识库等),以及那份显而易见的真诚和责任感,打动了在场的不少人。
到了提问环节,有评委问:“你认为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学生会工作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米小圈思考了片刻,认真地回答:“我认为是责任心和服务意识。技术是工具,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同学。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修复bug,更是要主动发现问题,用技术的力量提升大家校园生活的便捷度和体验感。这需要耐心,也需要沟通,去理解同学们真正的需求。”
他的回答赢得了台下的一片掌声。
走下讲台时,米小圈的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但心中却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和释然。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战胜了那个怯于在公众面前表达的自己,勇敢地站上了这个曾经让他畏惧的舞台。
几天后,竞选结果公示,米小圈成功当选为学生会信息化技术支持中心的干事。
看着公示名单上自己的名字,米小圈露出了一个如释重负又充满期待的笑容。这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份责任,一个全新的开始。他意识到,成长的道路并非只有专业学习这一条单行道,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在不同的舞台上锻炼自己,同样是大二学年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的挑战与历练,已然拉开序幕。
喜欢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米小圈李黎:从同桌到白头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