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发明计划”失败了,但马骥对秦军的“黑科技”还是充满好奇。他没事就观察军营里的各种“新鲜玩意儿”——比如能射很远的秦弩,箭能穿透厚厚的木盾;比如庞大的云梯,下面有轮子,能推着走;还有士兵们说的“能燃烧的粉末”,据说能用来烧敌人的粮草,神秘得很。
这天,辎重营又要往兵器作坊送木料,马骥特意跟监工申请:“军爷,我帮您搬木料,能不能让我多待一会儿,看看工匠们造弩?”
监工看他平时干活还算勤快,就点了点头:“别瞎捣乱,看完赶紧回来。”
马骥跟着工匠们来到弩机组装区,看到一个老工匠正在给徒弟讲解:“弩的力道,全在臂、弦、机括上。臂是用竹子和木头复合做的,又韧又有弹性;弦是牛筋鞣制的,结实得很;机括是铜锡合金铸的,精准度高。这三样合在一起,才能射得远、穿得透。”
马骥听得入了迷,忍不住插嘴:“老丈说得对!这就是材料力学和机械原理啊!弩臂是复合材料,能提高抗拉强度;弦的预紧力决定了箭的初始动能;机括是滑槽机构,能蓄力和释放!还有箭镞,三棱形的,接触面积小,压强大,穿透力才强,这就是压强公式p=F\/S!”
老工匠和徒弟都愣住了,手里的工具停在半空。什么“材料力学”“动能”“压强公式”,他们一个字都听不懂,只觉得这役夫说话玄乎得很。
老工匠迟疑地问:“你……你也懂造弩?你说的这些,咋听着像方士的咒语?”
马骥来了劲,继续说:“我还知道军中有种‘能燃烧的粉末’,是不是硝石、硫磺、木炭做的?那叫火药!燃烧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和燃点,这是燃烧三要素!要是按比例混合,密封点燃,还能爆炸呢,威力大得很!”
他越说越兴奋,没注意到老工匠和徒弟的脸色越来越白。徒弟声音发颤,后退了半步:“师……师傅,他咋知道‘丹方’的事?还说得这么清楚,是不是……是不是妖人?”
老工匠赶紧拉住徒弟,对着马骥拱了拱手:“阁下深谙此道,老朽失敬!只是这是军国秘事,还望阁下慎言!”他说着,拉着徒弟就走,仿佛马骥是个随时会爆炸的火药桶。
马骥愣在原地,有点哭笑不得——他只是说了点初中化学和物理知识,怎么就成“妖人”了?他忘了,现在是先秦,这些科学知识还没出现,在古人眼里,就是“黑科技”“秘法”。
他又看到一个工匠在给剑淬火——把烧红的剑放进冷水里,“滋啦”一声,冒出白烟。马骥走过去,随口说:“快速冷却能让剑更硬,这是获得马氏体组织,但会变脆,之后还得回火,调整硬度和韧性。”
工匠手一抖,剑差点掉进水里。他抬起头,看马骥的眼神像看鬼神:“你……你咋知道这些?这是俺们祖传的淬火手艺,从不外传!”
马骥赶紧闭嘴,心里明白——自己说的每一个词,在古人眼里都是“秘方”,说得越多,越容易被当成“妖人”。他叹了口气,默默地帮工匠搬木料,不敢再乱说话。
之后几天,马骥再去作坊,工匠们都对他敬而远之。有的看到他过来,赶紧躲进屋里;有的跟他说话,也客客气气的,不敢多问。马骥心里无奈,却也没办法——在这个时代,“知其所以然”反而成了异类,还不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来得安全。
胸口的挂坠微微发热,像是吸收了作坊里“技术”“知识”的气息,温度理性而稳定。马骥摸了摸挂坠,小声说:“看来想靠知识装逼,要么被当成疯子,要么被当成神棍,还是低调点好。”
那天晚上,马骥躺在通铺上,想起现代的实验室——显微镜、烧杯、酒精灯,还有各种精密仪器。他突然有点想念那个能自由学习、自由讨论的时代,不像现在,说点基础科学知识,都要被当成“妖人”。
喜欢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