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2年盛夏,A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校园里,梧桐树叶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光影。高小凤穿着一身简约的白色衬衫,走进桑德斯剧院——这里正举办“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台下坐着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学者和环保组织代表,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合国前官员,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演讲台上即将开讲的她。
此次演讲的主题是《从矿渣堆到绿色未来:中国方案的全球实践》,这也是哈佛大学首次邀请中国企业代表,在“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上做主旨演讲。后台准备时,论坛主持人、哈佛环境科学教授艾伦笑着对高小凤说:“您在华尔街‘大败做空基金’的故事,现在是我们商学院案例课的热门话题。不过今天台下有不少质疑者,他们想知道,‘中国方案’在发展中国家的成功,是否能复制到发达国家?”高小凤坦然回应:“我不是来‘说服’质疑的,而是来分享‘故事’——故事里有矿渣堆上长出的芒果,有盐湖旁复活的火烈鸟,也有牧民家里点亮的电灯。这些真实的改变,比任何理论都有说服力。”
当高小凤走上演讲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没有急着展示数据,而是先播放了一段3分钟的短片:画面从刚果(金)卡莫托矿区的旧矿渣堆开始,灰蒙蒙的矿渣旁,瘦弱的孩子蹲在地上捡矿石;接着镜头一转,如今的矿渣堆上种满了高蛋白牧草,牧民赶着肥壮的牛群走过,远处的“青年技术创新中心”里,卡隆加正带着团队调试设备;最后,画面切换到阿根廷阿塔卡马盐湖,青蓝色的湖面上,火烈鸟成群飞过,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提锂车间里的工程师们正专注地盯着屏幕。
短片结束后,高小凤拿起话筒,声音温和却充满力量:“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看到的是‘资源开发’与‘民生生态’的对立——矿渣堆吞噬草原,贫困让孩子无法上学,生态破坏让火烈鸟迁徙。那时我就在想,难道开发资源一定要以牺牲生态和民生为代价?‘中国方案’的答案是‘不’。”
她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切换到一张对比图:左侧是传统矿业项目的“三输”模式——生态破坏、企业亏损、村民贫困;右侧是“中国方案”的“三赢”模式——生态修复、企业盈利、村民增收。“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金矿项目,用‘充填采矿法’保护草原,同时为当地建设学校和医疗站,80%的员工是当地人,他们的工资是之前放牧收入的3倍;在澳大利亚的氢能矿山,我们用太阳能制氢替代柴油,每年减少40万吨碳排放,还带动了当地氢能产业链的发展。这些实践证明,绿色矿业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它既能满足全球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又能守护地球生态,还能让普通人共享发展成果。”
演讲进行到互动环节时,一名来自A国的学生举手提问:“高总,您刚才提到‘中国方案’会尊重当地文化,但在很多人看来,技术输出难免会伴随‘文化渗透’。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高小凤笑着回应:“在马达加斯加,我们为了保护狐猴,调整了采矿路线,因为狐猴是当地文化中的‘神圣动物’;在哈萨克斯坦,我们种植梭梭林时,特意邀请当地牧民参与,因为他们比我们更懂草原的生态规律;在墨西哥,我们的储能站设计融入了玛雅文化元素,让项目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真正的尊重,不是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而是像拼图一样,让‘中国方案’的技术,与当地的文化、生态、民生需求完美契合。我们从没有‘输出文化’,只是在和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共同寻找适合他们的发展路径。”
她的回答赢得了台下的掌声,另一名学者紧接着提问:“全球矿业绿色转型需要巨额资金,很多发展中国家难以承担初始投资。‘中国方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这正是我们在华尔街开展合作的原因。”高小凤解释道,“我们联合国际投行推出‘绿色矿业产业基金’,首期规模50亿美元,专门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矿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同时,我们开放技术授权,让发展中国家可以用较低成本获得先进技术。比如在刚果(金),我们的‘矿渣制氢技术’授权给当地企业,他们只需支付少量授权费,就能生产氢能源设备,还能享受我们的技术培训。未来,我们计划将基金规模扩大到200亿美元,帮助更多国家跨越‘绿色转型资金鸿沟’。”
演讲结束后,艾伦教授走上台,紧紧握住高小凤的手:“您的演讲让我们明白,可持续发展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哈佛大学希望能与‘全球矿业环保联盟’合作,共同开设‘绿色矿业实践课程’,让更多学生了解‘中国方案’的经验。”
当天下午,高小凤还受邀参观了哈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与科研团队就“深海采矿生态保护”“矿渣综合利用”等课题展开讨论,并达成了合作研发协议。离开校园时,一群学生围着她索要签名,其中一名来自非洲的学生激动地说:“高总,我来自坦桑尼亚,您的演讲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希望。毕业后,我想加入‘全球矿业环保联盟’,用技术改变家乡的面貌!”
高小凤看着眼前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那时的她,也怀着同样的梦想,踏上了推广“中国方案”的旅程。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绿色矿业事业,这比任何荣誉都让她感到欣慰。
飞机离开波士顿上空时,高小凤收到了卡隆加发来的消息:刚果(金)的“矿渣种植热带水果技术”已经推广到乌干达和卢旺达,第一批“共赢1号”芒果即将出口欧洲;埃塞俄比亚的金矿项目医疗站,已经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超过1万人次的免费体检。消息的最后,卡隆加写道:“高总,您在哈佛的演讲视频,我们在非洲的项目地都看了。大家说,您让全世界知道,非洲不仅有贫困,还有用绿色技术创造的美好未来。”
高小凤看着消息,嘴角露出了笑容。她知道,这次哈佛演讲,不仅是“中国方案”在学术领域的一次认可,更是一次“理念传递”——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学生开始关注并认同“尊重、共享、共赢”的理念,全球矿业绿色转型的道路,就会汇聚更多力量。
这趟“中国方案”走向全球的航行,仍在继续。从发展中国家的项目现场,到华尔街的金融战场,再到哈佛大学的学术殿堂,“共赢之种”已在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中生根发芽。未来,会有更多像高小凤一样的“播种者”,带着技术与诚意,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会有更多像卡隆加一样的本土人才,用学到的技术改变家乡的命运;会有更多国家,在“中国方案”的助力下,实现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共赢,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永远充满阳光与希望。
喜欢凤鸣重生:胜天半子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凤鸣重生:胜天半子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