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修行
重新定义“成功”:比成绩更重要的,是“会生活”
我们总逼着孩子考高分、上名校,觉得这就是“成功”。
可《自驱型成长》告诉我们:
真正的成功,是孩子能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有能力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在生活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
有个朋友的孩子,成绩中等,但特别喜欢研究昆虫。
朋友没有逼着他“补短板”,而是支持他的爱好:给买昆虫观察盒、带他去野外观察、陪他读相关的书。
后来孩子不仅在昆虫比赛中拿了奖,还养成了专注、坚持、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这些品质让他在学习中也慢慢进步。
其实,成绩只是成长的“副产品”,而自驱力、抗挫力、专注力这些品质,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作为父母,我们要放下对“分数”的执念,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他喜欢什么?他擅长什么?他做什么事情时眼睛会发光?
当我们不再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孩子,孩子才能卸下心理包袱,真正释放内在动力,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哪怕他将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也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发光发热,拥有充实、幸福的人生。
接纳不完美: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培养自驱型孩子的前提,是父母学会“接纳”。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纳他的平凡,爱他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待中的样子。
孩子可能很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可能很善良,但偶尔会任性;
可能有自己的爱好,但在你看来“没用”。
这些都没关系,因为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接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差异”。
孩子成绩不好,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法,而不是指责“你怎么这么笨”;
孩子任性发脾气,我们可以引导他表达情绪,而不是打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孩子喜欢“没用”的爱好,我们可以支持他,因为这份热爱背后,藏着他的自驱力。
同时,我们也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育儿路上,我们难免会犯错:忍不住吼孩子、偶尔控制不住焦虑、有时候会偷懒。
不用过度自责,只要我们能及时反思、调整,用真诚的态度面对孩子,比如对他说“刚才妈妈吼你不对,对不起”,孩子也会感受到我们的爱与诚意。
接纳的本质,是信任。
信任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信任他有内在的成长动力,信任他哪怕走点弯路,也能慢慢找到方向。
这份信任,会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让他有勇气去探索、去尝试、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先成长,孩子才能跟着成长。
自驱型成长,从来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共同修行。
我们总希望孩子有自驱力,却忘了:父母的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
如果你自己都没有热爱的事情,每天得过且过,怎么能指望孩子有追求、有动力?
如果你自己遇到困难就逃避,怎么能指望孩子有抗挫力?
如果你自己总被焦虑裹挟,怎么能指望孩子从容淡定?
所以,培养自驱型孩子的第一步,是做“自驱型父母”。
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无论是工作、爱好,还是简单的生活;
遇到困难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让孩子看到“原来可以这样解决问题”;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比如你喜欢读书,就每天固定时间阅读,孩子自然会受影响,也愿意拿起书;
你喜欢运动,就周末带孩子一起打球、跑步,让他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你工作中遇到难题,和孩子分享“妈妈今天遇到了一个困难,不过我想了个办法解决了”,让他知道“遇到困难不可怕,只要努力就能克服”。
父母的自驱力,会像一束光,照亮孩子的成长之路。
当我们自己活得充实、有动力,孩子也会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自主、学会坚持、学会热爱生活。
当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刻,我们终于明白:
育儿的本质,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唤醒”他内心的自驱力。
不是我们推着孩子向前跑,而是我们为他扫清障碍、点亮灯塔,让他愿意自己向前走。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困境,从来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用错了方式。
当我们放下控制的执念,把决定权还给孩子;
放下焦虑的心态,接纳他的不完美;
放下单一的标准,关注他的内心,孩子的自驱力自然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自驱型成长,不是一套复杂的技巧,而是一种简单的信任。
信任孩子有能力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信任爱与自由能滋养出最好的成长。
愿我们都能放下焦虑,静待花开,让孩子在自主、自信、自爱的氛围中,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拥有一生都用不完的内在动力。
喜欢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