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招展,车马辚辚。一支规模不大却透着精干气息的队伍,离开了繁华似锦的建康城,渡过浩荡长江,踏上了北岸的土地。队伍前方,一名身着青色官袍、外罩轻甲的年轻官员端坐马上,身姿挺拔,目光沉静地扫视着与江南水乡迥异的、带着些许苍凉与肃杀之气的江北景象。他,便是以员外散骑侍郎身份,持节巡边的林默。
此行,林默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谢琰配备的官方护卫,石虎率领的十名“暗影卫”精锐尽数随行,他们扮作亲兵,沉默而警惕。侯三也提前派出了得力人手,潜入江北各重镇,开始编织情报网络。队伍中还跟着数辆遮掩得严严实实的大车,里面装载的正是铁匠作坊日夜赶工、用新式“灌钢法”打造出的五十把横刀、二十副胸甲以及部分关键工匠和工具。这是林默准备在江北“亮剑”的底气。
他的第一站,是江北防线的核心之一——京口。京口驻军都督韩擒虎,是江北宿将,出身将门,性格刚愎,对建康来的“文官”向来没什么好脸色,尤其林默如此年轻,更是让他心中不屑。
果然,林默抵达京口军营时,韩擒虎只是按规矩在辕门外迎接,态度不冷不热,言语间甚至带着几分讥诮:“林侍郎年少有为,不在建康享受清福,何苦来这江北苦寒之地受罪?若是巡查,尽管巡查,只是军务繁忙,恕末将不能久陪。”
林默并未动怒,只是平静地回礼:“韩都督镇守边关,劳苦功高,林某敬佩。此次奉旨巡边,一为宣示陛下关怀将士之心,二为协理军械,看看是否有可改进之处,以期共固边防。”
“改进军械?”韩擒虎嗤笑一声,指了指校场上正在操练的士兵手中的刀枪,“我京口儿郎的兵刃,皆是工部督造,虽非神兵利器,却也足够砍杀北虏!林侍郎若有更厉害的刀剑,不妨拿出来让末将开开眼界?”
他存心要让林默难堪。周围的一些将领也面露看好戏的神情。
林默微微一笑,等的就是他这句话。“既然韩都督有兴趣,那林某便献丑了。”他示意石虎取来一口木箱打开,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十把新打造的横刀。刀身乌黑,并无耀眼寒光,形制也与寻常横刀无异。
“此刀,乃林某麾下工匠试制,请韩都督品鉴。”林默取出一把,递了过去。
韩擒虎漫不经心地接过,入手便觉分量稍沉,刀身平衡极佳。他随手挥砍了两下,带起破空之声。“哼,样子货罢了!”说着,他示意亲兵取来一柄军中制式横刀,“来,对砍试试!”
一名亲兵持制式刀,韩擒虎亲自持新刀,两人同时发力对劈!
“铛——!”
一声刺耳的金铁交鸣!火星四溅!
众人定睛看去,只见韩擒虎手中的新刀完好无损,刀刃上只留下一个极浅的白点。而那名亲兵手中的制式刀,却崩开了一个明显的缺口!
校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愣住了!
韩擒虎脸上的不屑瞬间凝固,他不敢置信地看了看手中的刀,又看了看那崩口的制式刀,猛地再次挥刀看向旁边测试用的木桩!刀光一闪,碗口粗的木桩应声而断,切口平滑!
“好刀!”韩擒虎忍不住脱口赞道,眼中爆发出灼热的光芒!他身为沙场老将,太清楚一柄好刀在战场上的作用了!“林侍郎,这刀……从何而来?”
“乃林某自行研制。”林默淡然道,“此刀不仅锋利坚韧,更难得的是,其锻造之法,可稳定产出,非是偶得之神兵。”
“稳定产出?”韩擒虎呼吸都急促了,“此言当真?!”
“绝无虚言。”林默正色道,“林某此行,正欲在京口设立一军械改进所,将此锻造之法传授于军中工匠,并尝试改进弓弩、甲胄。只是,需要韩都督鼎力支持,提供场地、物料及熟练工匠。”
韩擒虎此刻再看林默,眼神已完全不同!之前的轻视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重视甚至是一丝热切!若真能大规模装备此等利刃,京口军的战力将提升何止一筹!这是实实在在的军功和实力!
“林侍郎放心!”韩擒虎拍着胸脯,声音洪亮,“需要什么,尽管开口!我京口大营,全力配合!谁敢怠慢,老子第一个饶不了他!”
有了韩擒虎的全力支持,林默在京口的工作迅速展开。他挑选了一批有经验的军中铁匠,由他从建康带来的工匠进行指导,开始尝试建立小规模的新式军械生产线。他并不藏私,将“灌钢法”的核心原理和关键步骤倾囊相授,但同时,也牢牢掌控着最核心的配料比例和热处理工艺。
与此同时,他并未局限于京口一隅。在侯三情报网络的指引下,他巡视了江北多处关隘、军营。他仔细查看军械库,检视士兵的装备,与底层军官和士卒交谈,了解边境敌情和军队的实际困难。
他发现的问题触目惊心:除了军械老旧,更严重的是后勤补给不畅、克扣军饷、士兵训练不足、以及各地驻军之间缺乏有效协同。这些问题盘根错节,牵扯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官僚体系的惰性,绝非他一个“协理军械”的巡边使者能够轻易解决。
但他并没有回避。他将这些问题,连同京口军械改进的初步成果,一并写成了详细的奏报,通过秘密渠道直送谢琰和皇帝。在奏报中,他不仅陈述问题,更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建立更高效的江北后勤转运体系;严格审计军饷发放;设立跨防区的协调机制;以及,最重要的——扩大新式军械的试制范围,选择几个关键据点,建立标准化的军械工坊。
他的奏报,既有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又有可行的解决方案,尤其是京口新式军械展现出的卓越性能,为其建议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
奏报在朝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皇帝对林默务实干练的作风颇为欣赏,对其提出的问题也深感忧虑。在谢琰的推动下,部分建议,尤其是关于扩大新式军械试制的提议,得到了批准。皇帝特旨,拨付专款,允许林默在京口、广陵、历阳三处重镇,设立“将作院”,专司军械改良与制造。
然而,林默的雷厉风行和触及利益的做法,也引来了更多的敌意。江北的一些地方官员和保守将领,对他这个“外来者”指手画脚极为不满,暗中抵制,散布流言。朝中某些与江北利益集团关联密切的官员,也开始上书弹劾林默“年少轻狂”、“擅权越职”、“劳民伤财”。
这一日,林默正在京口将作院(临时设于军营一角)内,与工匠们讨论如何改进胸甲的甲片编缀方式,以增强其灵活性,侯三匆匆而来,递上一封密信。
信是谢琰写来的,语气凝重。信中告知,朝中弹劾之风渐起,太子一系更是推波助澜,暗示林默在江北揽权,结交边将,其心叵测。陛下虽未全信,但已心生疑虑。谢琰提醒林默,务必谨慎,近期当以巩固京口成果为主,暂缓推行其他举措,尤其要处理好与当地将领的关系,切勿授人以柄。
林默看完信,沉默良久。他走到工坊外,看着炉火中跳跃的火焰,和工匠们忙碌的身影。
他知道,这是权力博弈的常态。他触动了太多人的奶酪。
退缩吗?不。
他深知,只有在江北做出无可辩驳的成绩,才能真正站稳脚跟,让那些质疑和攻击显得苍白无力。
技术,是他的护身符,也是他的开路先锋。
他回到屋内,提笔给谢琰回信。信中,他首先感谢谢琰的提醒,表示定会谨言慎行。接着,他详细汇报了京口将作院的进展——新式横刀已小批量装备韩擒虎的亲卫营,反馈极佳;胸甲和臂甲的试制也已接近完成;对现有弓弩的弩机和箭簇的改进也在进行中。他请求谢琰,无论如何,要保住将作院和已经铺开的技术推广,这是提升国力的根本。
同时,他也开始了反击。
他让侯三暗中收集那些抵制改革、贪墨军饷、与地方豪强勾结的官员将领的不法证据。他不再直接与他们冲突,而是将证据通过隐秘渠道,递交给御史台和谢琰在朝中的盟友。
他更加注重与韩擒虎等务实派将领的关系,时常与他们探讨军务,分享改进军械的思路,甚至将部分新式军械的“首装”荣誉赋予他们及其部下,将他们与自己捆绑在共同的利益战车上。
一时间,江北官场暗流汹涌。支持林默的与反对他的势力,在看不见的战场上激烈交锋。
林默仿佛置身于风暴眼中,外表平静,内心却时刻紧绷。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慕容克在边境的频繁异动,如同一片不祥的阴云,笼罩在江北上空。
他这柄北上的“利刃”,不仅要应对来自背后的暗箭,更可能要直面来自正面的、北朝铁骑的锋芒!
喜欢穿越当死侍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穿越当死侍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