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晨光刚把社区的老藤椅晒得暖融融的,林辰就背着帆布包站在了宿舍楼下。包的里层放着个粗布包,里面是苏晓冉昨天挑好的桑枝和桂枝 —— 桑枝切成小段,泛着浅棕色的光泽,指尖碰着能闻到淡淡的木质清香;桂枝捣成了碎末,用纱布包着,怕煮的时候散在汤里。粗布包上贴着张浅黄便签,是苏晓冉的字迹:“昨天翻《本草纲目》,里面说桑枝‘利关节,除风寒湿痹诸痛’,我挑了三年生的老桑枝,药店师傅说这东西煮水最能通经络。还加了点桂枝,《伤寒论》里说它‘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跟桑枝搭着,能把暖意送到关节里。”
“辰儿!等等我!” 胖子的声音从楼道里传出来,手里拎着个印着红福字的保温桶,跑起来桶盖 “咔嗒” 响。掀开盖子,金黄的姜枣糕冒着热气,还裹着股姜香:“我妈早上五点就起来蒸的,说姜能驱寒,刘爷爷关节痛,吃这个正好暖身子。苏同学呢?她那煮药的砂锅带来没?”
“在这儿呢!” 苏晓冉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手里拎着个浅青色砂锅,锅耳缠了圈米白棉线,“这是我姥姥传下来的,煮通经络的药最衬。昨天我把桑枝提前泡了仨小时,《雷公炮炙论》里说‘桑枝需浸软,令其汁出’,不然干桑枝煮不透,药效出不来。”
三人往公交站走,风里裹着点街角早点铺飘来的姜茶香,软乎乎地贴在脸上。苏晓冉把砂锅抱在怀里,跟林辰说社区阿姨的微信:“阿姨说刘爷爷关节痛快俩月了,天冷的时候更厉害,膝盖不敢弯,连下台阶都得扶着墙。上次想给重孙子捡掉在地上的玩具,蹲下去就站不起来,最后还是邻居帮忙扶的。贴了不少膏药,也没见好,现在连院子里的藤椅都少坐了,说坐着起身时关节疼得慌。”
林辰摸了摸布包里的桑枝,想起昨夜翻的老医书,语气很稳:“《黄帝内经》里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刘爷爷这是风寒湿邪堵了经络,关节没了气血滋养才疼。桑枝能通经络、祛风湿,桂枝能温通经脉,再按曲池、阳池穴通气血,配合祝由术,能把寒气赶出去,关节就不疼了。”
胖子在旁边挠了挠头,咽了口唾沫:“要不要带点热乎水?上次张爷爷口干,先喝了点温水润嗓子,说舒服。对了,这姜枣糕我能先尝一口不?闻着太香了。”
“带了,” 苏晓冉晃了晃手里的保温杯,杯口飘着细白热气,“里面是温的姜茶,姜切得薄,不辣嗓子。刘爷爷要是觉得桑枝水淡,兑点正好。你别嘴馋,留着给爷爷吃。”
胖子赶紧缩回手,嘿嘿笑:“知道了知道了,我就问问。”
公交站台上没几个人,就两个晨练的老人在慢悠悠甩着胳膊。胖子找了个干净的石墩子让苏晓冉坐:“你抱着锅别累着,我跟辰儿站着。上次去刘爷爷家 —— 不对,上次去张爷爷家,你手冻得发红,这次戴手套了吧?”
苏晓冉笑了,从包里掏出双浅棕色的棉手套:“戴了,给你也带了双。你晨跑总说手凉,这个加了绒,比你上次戴的厚。”
胖子接过手套,耳朵有点红,赶紧套在手上:“谢了啊,这手套摸着真软,比我妈在菜市场买的舒服多了。”
公交来的时候,车厢里很空。苏晓冉小心把砂锅放在靠窗的座位上,林辰则把装药材的布包揣在腿上,怕被人挤皱。车开起来,苏晓冉翻开小本子,上面画着刘爷爷家的路线,还标了个老藤椅的符号:“阿姨说刘爷爷家在社区东边,门口有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个藤椅,一眼就能看见。”
林辰凑过去看,本子上还记着桑枝水的煮法:“水开后放桑枝、桂枝(纱布包),煮二十分钟,最后放两颗红枣、几片生姜煮五分钟。” 他忍不住笑:“你连生姜煮多久都记着,我都快忘了要加生姜。”
苏晓冉的耳尖红了,赶紧把本子合上:“就是怕弄错了,刘爷爷关节疼得难受,别再让他喝着不舒服。”
到社区门口时,社区阿姨已经在站牌下等了,手里拎着个布袋子:“你们可来了!刘爷爷一早就坐在槐树下的藤椅上等,说怕你们找不着。我给带了碗小米粥,熬得稀稀的,他现在起身不方便,喝这个不用费劲。”
跟着阿姨往社区里走,路上看见李奶奶在院子里晒姜干,竹筛子摆了一院子,透着股姜香。她老远就挥着手喊:“小伙子,姑娘!一会儿来我家拿姜茶啊!刚煮好的,暖身子!”
刘爷爷家果然在社区东边,门口的老槐树下,摆着个掉了点漆的藤椅。刘爷爷坐在藤椅上,穿件深蓝色的棉袄,膝盖上盖着块厚布,手里攥着个暖水袋。看见他们来,想站起来,膝盖一弯就疼得皱起眉:“老了不中用了,连站都费劲。”
“爷爷您别站!坐着就行!” 林辰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我们是来帮您看关节痛的。”
刘爷爷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麻烦你们了,这么冷的天还来。我这膝盖,真是熬人,夜里睡觉都得把腿垫高点,稍微动一下就疼。上次社区组织体检,我都没敢去,怕走路疼得厉害。”
屋里比外面暖和,靠墙放着个旧木柜,柜上摆着好几盒空膏药,旁边放着个搪瓷杯,杯里剩了点凉白开。木柜上还放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以前贴剩下的膏药,包装都泛黄了。刘爷爷把他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坐在对面的小凳子上,还特意把暖水袋放在膝盖上:“快坐,我给你们倒点热水,嗓门可能有点小,你们别介意。”
苏晓冉赶紧递过姜茶:“爷爷您别忙,我们自己来。您关节痛的时候,是不是还觉得‘膝盖发凉’,就算盖着厚布也暖不过来?”
刘爷爷点点头,叹了口气:“可不是嘛!医生说我是‘退行性关节炎’,开了膏药,贴了也只能缓解一会儿。有时候想给院子里的花浇水,蹲下去就站不起来,只能看着花蔫了。”
林辰让刘爷爷伸开腿,轻轻按了按他的膝盖。按到膝盖外侧时,刘爷爷轻轻 “嘶” 了一声:“就是这儿疼,像有根针在扎似的。”
林辰又搭了搭刘爷爷的手腕,脉搏又沉又弱,像被寒气裹住了:“刘爷爷,您这是风寒湿邪堵了经络,” 他声音放得很柔,“中医里说‘寒主收引’,寒气裹住关节,气血走不动,就会疼。我先给您按两个穴位,能通通气血,一会儿再煮桑枝水喝,喝了能帮着驱寒。”
“小伙子,这穴位真能管用?” 刘爷爷有点疑惑,毕竟贴了那么多膏药都没好。
“您放心,” 林辰笑了,“《针灸大成》里说曲池穴能‘主手臂肿痛,屈伸不利’,阳池穴能‘主肩臂痛,腕关节痛’,俩穴配着按,不少老人按了都觉得关节松快了。我还想起孙思邈在终南山时,也用桑枝煮水给老人治过关节痛,效果很好。”
说着,林辰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段画面 —— 孙思邈在雪地里给一位老人煮桑枝水,手里拿着桑枝说 “这东西能通经络,喝了膝盖就不疼了”。画面很快消失,林辰定了定神,继续按穴位。
他先找刘爷爷肘上的曲池穴 —— 在肘横纹外侧端,按的时候用了柔劲:“爷爷,有点酸胀您忍一下,按几分钟就会觉得膝盖暖乎乎的。”
苏晓冉在旁边看着,手里的小本子记个不停:“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凹陷处,通经止痛;阳池穴,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处,温通经络。”
胖子凑过来,也想试试按穴位,被林辰拦住:“你别瞎按,这俩穴离经络近,按重了会疼。你去把爷爷桌上的空膏药盒收拾了,一会儿煮桑枝水。”
胖子点点头,赶紧收拾桌子,还不忘给刘爷爷倒了杯姜茶:“爷爷您喝口水,按完穴位就不疼了。” 他刚说完,自己先打了个喷嚏,被苏晓冉瞪了一眼:“别把寒气过给爷爷。”
林辰按完曲池穴,又按了刘爷爷腕上的阳池穴。按了大概十五分钟,刘爷爷慢慢动了动膝盖,眼睛亮了点:“不…… 不那么疼了,膝盖也有点暖了,刚才不敢弯腿,现在能轻轻弯一点了!”
林辰知道,这时候用祝由术辅助正好。他闭上眼睛,回忆老医书里治关节痛的咒语:“经络通,寒气散,关节舒,疼痛消。”
默念着咒语,手指轻轻按在刘爷爷的曲池穴上。脖子上的玉佩很快热起来,一股温和的暖流顺着指尖渗进刘爷爷的胳膊里,慢慢往膝盖走。刘爷爷轻轻叹了口气,声音软下来:“暖…… 从胳膊暖到膝盖,像敷了个暖手宝似的,不疼了,也不凉了,真舒服。”
林辰慢慢收回手,玉佩的温度也渐渐降了。他帮刘爷爷把厚布往上拉了拉:“您先歇会儿,我去煮桑枝水,喝完能更通经络,以后下台阶就不用扶墙了。”
苏晓冉已经把砂锅放在煤炉上,倒了温水,胖子帮忙把泡好的桑枝和装桂枝的纱布包放进去。锅里的水很快冒起小泡,淡淡的桑枝香混着桂枝的暖意,飘得满屋子都是。煮到第二十分钟时,苏晓冉把红枣和生姜放进去,没一会儿,姜香就盖过了药味。
“这味儿闻着就暖和,” 刘爷爷吸了吸鼻子,声音里少了点疼意,“我年轻时在生产队,有个老中医也给我煮过桑枝水,说能通经络,那时候忙,没顾上多喝。现在老了,倒要靠这东西救急了。”
苏晓冉坐在刘爷爷身边,笑着说:“爷爷,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就用桂枝汤治过风寒痹痛,说桂枝能‘温通经脉’。咱们这水虽然简单,却是按老方子来的,您放心喝。”
正说着,门口传来敲门声。李奶奶拎着个保温桶走进来,里面是姜茶,还冒着热气:“刚煮好的姜茶,给你们和刘爷爷带点。老刘,你看着精神好多了,刚才还能弯腿了,比昨天好多了。”
刘爷爷笑了:“好多了,这小伙子按完穴位,我就不疼了。一会儿再喝桑枝水,肯定能好得更快。”
李奶奶刚坐下,张奶奶也来了,手里拿着双厚护膝:“给刘爷爷做的护膝,里面加了绒,戴上暖和,关节就不疼了。你们也在啊,我还给你们织了围巾,这次是浅灰色的,显干净。”
屋里一下子热闹起来,李奶奶和张奶奶坐在桌边吃姜枣糕,胖子终于如愿尝了一口,说:“太香了,我妈下次再蒸,我得多带点。”
红枣和生姜放进去煮了五分钟,苏晓冉把砂锅端下来,用小瓷碗倒了半碗,放凉到温乎才递给刘爷爷:“爷爷您尝尝,要是觉得辣,我给您兑点温水。”
刘爷爷接过碗,喝了一口,咂咂嘴:“不辣,有姜的暖意,比我贴的膏药舒服多了。”
他慢慢把半碗水喝完,放下碗,试着站起来。这次没再疼得皱眉,还能扶着桌子走了两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能走了!真能走了!刚才起身得人扶,现在自己能走了,关节也不疼了!”
张奶奶凑过来,笑着说:“我就说这几个孩子有本事!上次刘爷爷连藤椅都不敢坐,现在都能自己走路了!”
快到下午的时候,三人准备回学校。刘爷爷非要把自己种的青菜塞给他们 —— 装在布袋子里,还带着泥土的湿气。李奶奶塞了罐姜干,张奶奶则把织好的围巾拿出来,浅灰色的,摸起来软乎乎的。
“下次再来啊!” 老人们站在槐树下挥手,刘爷爷的声音很亮,“我煮了玉米粥等你们!下次我肯定能自己下台阶!”
公交上,胖子摸着肚子说:“今天真开心,刘爷爷能走路了,我还吃了姜枣糕。辰儿,你说咱们下周来,帮谁啊?”
林辰摸了摸怀里的老医书,又摸了摸脖子上的玉佩,笑着说:“社区阿姨说,下周有个陈爷爷总觉得‘咳嗽痰多’,夜里咳得睡不着,咱们来帮他看看。”
苏晓冉颔首,手中紧握着浅灰色的围巾,沉声道:“明日我当去药房购置些桔梗与甘草。《本草纲目》有言,桔梗可‘宣肺,利咽,祛痰’,甘草则能调和药性,正合于咳嗽之症。我亦须谨记,将桔梗浸泡至足够时长,使其泡软,如此煮之方有滋味。”
午后的阳光穿过车窗,静静地洒落在三人身上,带来一丝暖意。林辰凝视着身旁沉默不语的两人,脑海中浮现出刘爷爷步履蹒跚时的笑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他深切地意识到,这份中医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苏晓冉怀中那浅青的砂锅,是胖子手中的姜枣糕,是老人们递来的青菜和姜干,是《本草纲目》中的桑枝,是《黄帝内经》里的“通则不痛”。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琐事,将老祖宗的智慧转化为稳健的步伐,温暖着人们的心灵,给予他们内心的安宁。
他翻开泛黄的医书,在页角处工工整整地写下:“温通经络,痹痛方止;气行血畅,关节乃舒,此为治痹之要诀。”书成,他将其紧紧抱于怀中,心中满怀希冀——下周的社区之行,定能助一位老人摆脱病痛。
喜欢太极医道传承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太极医道传承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