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元年夏,草木丰茂,天地间一片生机盎然。北京德胜门外,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朱慈烺身着金甲,外罩明黄龙纹斗篷,立于高高的誓师台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八万精锐将士。他身后,明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映照着他坚毅的面容。此番北征,以李定国为征虏大将军,吴三桂为平虏副将军,统辖镇北军、关宁铁骑及京营精锐共八万,号称二十万,浩浩荡荡出关。
大军并未直扑沈阳,而是按照既定战略,沿长城一线向西机动,做出清剿蒙古、巩固侧翼的姿态。多铎在沈阳闻讯,虽松了口气,认为明军主力被蒙古吸引,但仍不敢大意,加紧城防,同时不断催促科尔沁部巴达礼履行盟约,袭扰明军。然而,朱慈烺的目标非常明确。在锦衣卫精确情报的指引下,李定国亲率三万精锐,以吴三桂部骑兵为先锋,突然离开主力,如同利剑般直插科尔沁部在辽河上游的夏季牧场。
时值盛夏,草原上水草丰美,绿意盎然。科尔沁部众大多分散放牧,对明军的突然到来毫无防备。巴达礼仓促之间,只能集结起约一万五千骑兵,在辉发河畔的一片开阔地试图阻挡明军兵锋。
战斗在午后爆发。科尔沁骑兵依仗其机动性,试图以传统的骑射骚扰和包抄战术击垮明军。然而,他们面对的是装备和组织都已脱胎换骨的明军。李定国将麾下火器营置于阵前,排成紧密的三线阵型。当蒙古骑兵进入射程,指挥官令旗挥下,燧发枪爆鸣声如同死神的镰刀,整齐划一地响起!密集的弹雨瞬间将冲在最前面的蒙古骑兵连人带马打成筛子。硝烟弥漫,人仰马翻。
蒙古骑兵的弓箭在燧发枪的有效射程外显得软弱无力。几次冲锋都被明军凶狠的火力击退,损失惨重。巴达礼见状,试图绕击明军侧翼,却被吴三桂率领的关宁铁骑死死缠住。关宁军常年与蒙古、清军作战,骑战经验丰富,丝毫不落下风。两军在草原上展开激烈厮杀,马蹄翻飞,刀光剑影。
就在两军骑兵纠缠之际,李定国命令隐藏在后阵的炮兵推进。弘光二式野战铳发出怒吼,实心弹丸呼啸着砸入蒙古骑兵集群,掀起一片腥风血雨。爆炸的霰弹更是如同死神挥出的铁扫帚,将近距离的蒙古骑兵成片扫倒。科技的代差,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蒙古勇士的勇武,在组织严密的近代化军队和凶猛的火力面前,显得苍白而悲壮。战局呈现一边倒的态势。科尔沁骑兵阵脚大乱,开始溃逃。李定国下令全军追击,明军轻骑如利剑般刺入溃逃的蒙古骑兵队伍,追击、砍杀,将溃败之势进一步扩大。
此役,明军以三万兵力大败科尔沁部一万五千骑兵,阵斩数千,俘获无算。巴达礼仅率少数亲卫狼狈逃窜,仓皇北逃。消息传开,漠南蒙古诸部为之震恐。大明皇帝的兵锋,比他们想象的还要锐利。
战后,朱慈烺亲临战场,检阅将士,抚慰伤员。他站在辉发河畔,望着满地的尸体和散落的兵器,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这场胜利不仅打破了蒙古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更让大明的威名在草原上响彻云霄。对身旁的李定国道:此战虽胜,但不可轻敌。科尔沁虽败,但蒙古诸部仍存观望之心。
李定国点头:陛下英明。我军当乘胜追击,分化瓦解蒙古诸部。
朱慈烺目光如炬,望向远方,声音坚定:朕要让草原上的每一个部落都明白,大明的威严,不可轻犯;大明的恩泽,可及四方。
这一战,不仅实现了断多铎一臂的战略目标,更让大明的军事实力在草原上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威信。朱慈烺知道,这只是开始,前方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信心。他要让整个北疆都明白,大明,正从沉睡中苏醒,重新站在世界的巅峰。
夕阳西下,辉发河畔的战场上,明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如同一颗耀眼的明珠,预示着大明的中兴之路,正从这里开始。朱慈烺策马立于高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辽东的胜利,看到了草原的臣服,看到了大明的中兴。这一战,将铭刻在大明的历史上,成为后世传颂的传奇。
喜欢日曜南明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日曜南明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