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内外,虽大战的硝烟已散,但伤痛与疾病并未远离。伤兵营内呻吟不绝,而从沛国迁徙而来的大量百姓,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加之冬日严寒,病患亦是不少。
就在这一片忙乱中,一支特殊的队伍抵达了彭城。他们打着“济安堂”的旗帜,成员并非兵士,而是身着素净袍服的医者和头戴巾帼、步履匆匆的护士。为首的,正是刘备的弟子钟济,
奉命带队前来支援彭城。
钟济一到,便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他指挥医者护士们分工协作,设立临时医棚,区分轻重伤患,按照济安堂的标准流程进行清创、包扎、煎煮汤药。那些训练有素的护士们,细致地为病患擦拭身体、喂药喂食,其耐心与专业,让许多伤兵和百姓啧啧称奇。
一日,钟济带着几名医者在彭城西市附近巡查,看看是否有遗漏的病患。行至一处破败的土地庙前,只见庙外围了不少百姓。挤进去一看,却见一位面容清癯、目光炯炯的老者,正在为一名腹痛如绞的孩童施针。老者手法娴熟,下针又快又准,几针下去,那孩童的哭闹声便渐渐止息,脸色也缓和了不少。
“好了,回去让家人按这个方子抓两副药,煎服便无大碍了。”老者收起银针,声音平和,递过一张药方。
“多谢华先生!多谢华先生!”孩子的父母千恩万谢。
“华先生?”钟济心中一动,想起师父刘备曾多次提及,当世有一位神医,姓华名佗,字元化,精擅方药、针灸,尤通外科,其医术理念甚至有些超越时代。师父言语间,对这位华佗推崇备至,常感叹若能得此良医,济安堂如虎添翼。
他连忙上前,对着那老者恭敬地行了一礼:“晚辈青州济安堂钟济,见过华佗先生!”
华佗有些诧异地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过分的医者:“济安堂?青州?小友认得老朽?”
钟济激动道:“晚辈恩师,徐州牧刘玄德公,时常提及先生大名,赞先生医术通神,乃当世扁鹊!晚辈在济安堂所学,师父亦常引先生‘麻沸散’、‘五禽戏’之理念教导我等!”
“刘使君?他竟知老朽?”华佗更是惊讶。他此时名声多在江淮民间流传,并未达于诸侯之耳。
“师父曾言,先生主张‘预防为主’,创‘五禽戏’导引养生,更研制‘麻沸散’可使病患于无知无觉中接受剖割之术,此等理念,远超侪辈!”钟济言辞恳切,眼中满是敬仰,“今日得见先生,实乃三生有幸!不知先生可否拨冗,指点晚辈等济安堂弟子一二?”
华佗见这年轻人态度谦恭,所言又深合己道,尤其是对方提到的“济安堂”,似乎是一个有组织的医者机构,还提到了“护士”,不由得生出了几分兴趣。
“济安堂…护士…小友,可否与老朽细说一番?”
钟济大喜,便邀请华佗到济安堂在彭城的临时驻地,详细介绍了济安堂的运作模式:如何系统培养医者护士,如何建立伤兵分级救治制度,如何收集整理药方病案,如何兼顾军士与百姓的医疗,甚至提到了刘备授予济安堂骨干医者官职,提高医者地位。
华佗越听越是动容。他行医大半生,足迹遍布江淮,所见多是医者各自为战,地位低下,医术传承亦多敝帚自珍。何曾见过如此规模化、制度化,且受到主政者如此重视的医疗体系?这简直是他梦想中的医者乐园!
“妙!妙啊!”华佗抚掌赞叹,“刘使君真乃非常之人!竟能如此重视医道,设立此等济世安民之堂!老朽飘零半生,今日方知同道何在!”
此后数日,华佗便留在济安堂驻地,与钟济等年轻医者交流医术。他毫不藏私,讲解经络针灸之妙,辨析药材君臣佐使之理,甚至演示了一些独特的外科手法。而钟济等人带来的济安堂标准化消毒、护理理念,以及一些简易的外科器械,也让华佗大开眼界,直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钟济将偶遇华佗以及交流之事,详细写信,快马报予尚在郯城的刘备。
喜欢特种兵穿越刘备再造大汉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特种兵穿越刘备再造大汉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