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刺破南京的清晨。
吴融提着皮箱,随着人流走下站台。他没有急于出站,而是在报刊亭前停下,买了一份《中央日报》。
眼角的余光里,一个擦鞋的半大孩子停下了手里的活,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两秒。
不远处,一个拉黄包车的车夫,看似在招揽生意,但身体始终朝向他这边。
还有出站口那个戴着礼帽的男人,双手插兜,看似在等人,视线却通过人群的缝隙,牢牢锁定了自己。
杨立仁的网,已经撒开了。
吴融翻开报纸,挡住自己的脸,平静地走出车站。他没有坐黄包车,而是步行了两个街区,才拦下一辆驶过的汽车,回到了党务调查科的宿舍。
整个过程,那些视线如影随形。
回到办公室,意料之中的冷清。
桌上积了薄薄一层灰,没人打扫。往常他出差回来,杨立仁都会第一时间召见。今天,什么动静都没有。
这比直接的质问,更让人心寒。
吴融脱下外套,自己动手擦拭桌椅,煮水泡茶。
他像一个没事的人,开始处理积压的普通文件。
直到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林婉儿端着一个文件盘走进来,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
“吴科长,处长让你写一份报告。”
她将文件盘放在桌上,里面是几份关于上海站行动失败的简报。
“一份详细的‘上海考察报告’,要附带一份‘对上海情报站失利原因的深度分析’。处长说,不急,让你想清楚了再写。”
林婉儿说完,没有停留,转身就走。
在与吴融擦肩而过的瞬间,她的指尖,在他的袖口上,极快地、不着痕迹地敲了三下。
一下,两下,三下。
这是最高级别的警示。
杨立仁动了杀心。
吴融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门口,端起茶杯,水面倒映出他毫无波澜的脸。
阳谋。
这份报告,就是杨立仁扔过来的战场。
写得不好,是能力不足,办事不力。
写得太好,好到能解释一切,那就是心虚,是欲盖弥彰。
他要把自己从上海那滩浑水里摘出来,又不能显得自己太过干净。
吴融放下茶杯,拉上了百叶窗。
【启动‘情报分析与预警’模块。】
【整合上海区域所有已收集情报……】
【情报源:‘幽灵’代码回传数据、区域无线电监听记录、高帆提供情报、公开报纸新闻……】
【分析目标:党务调查科上海站行动失败归因。】
【关联人物心理模型:杨立仁(忠诚度-95%,怀疑度75%),周成(忠诚度80%,自保倾向90%)……】
吴融的脑海中,无数数据流疯狂闪过,最终汇聚成几条清晰的脉络。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报告的标题:
《关于上海地区赤党活动猖獗及我部应对失策之分析》。
他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闭上眼,在脑中构建着每一个段落,每一个用词。
两个小时后,吴融睁开眼,开始书写。
他的笔尖在纸上划过,没有半分迟疑。
报告的第一部分,他将上海地下党的形象,描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
他引用了“红队”反杀行动的细节,强调对方组织严密,行动果决,并且拥有极强的情报获取能力。
“……其反侦察能力、行动效率,已远超我部此前遭遇之任何赤党组织,其内部必有精通我部行动模式之高人指挥……”
这既是抬高敌人,也是为上海站的惨败寻找客观理由。
第二部分,他将矛头直指上海复杂的社会环境。
“……法租界、公共租界犬牙交错,各国势力盘根错节,为赤党分子提供天然庇护所。我部行动处处受限,而敌可任意穿行其间,此为地利之失……”
他甚至点出了日本黑龙会与上海站部分人员私相授受的问题,也就是他亲手伪造的那条线。
“……更甚者,有内部人员(已伏法之张显宗)与境外势力勾结,以私利废公事,致我方行动计划屡次泄露,此为人和之失……”
这一下,就把内鬼的锅,死死地扣在了死人张显宗的头上,还顺便敲打了周成的识人不明。
第三部分,也是最关键的部分,他进行了“自我批评”。
他承认自己作为中央派去的“考察员”,对上海的复杂局面“估计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并阻止张显宗的“叛变”行为,负有“监督不力”的责任。
但笔锋一转,他又指出,正是因为上海站内部的混乱和排外,导致他这个“空降”的科长无法深入核心,许多关键情报在他到达前就已经被周成等人“内部消化”。
“……职以客军之身,难插本土之事。诸多环节,待职介入之时,已是木已成舟。此非为推诿,实乃派系壁垒之痛……”
整篇报告,滴水不漏。
既解释了失败,又点出了问题,还进行了自我检讨。
最重要的是,他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能力、有洞察力,但受限于内部斗争而无法施展拳脚的“孤臣”形象。
这完美地迎合了杨立仁这种多疑且控制欲极强的人的心理。
写完最后一个字,吴融将报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然后将其锁进了抽屉。
他没有马上提交。
杨立仁说“不急”,那他就真的不急。
他要等。
……
杨立仁的办公室。
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头。
他看着桌上那份上海站的结案报告,报告上周成用词恳切,将所有责任都推给了畏罪自杀的张显宗。
“婉儿。”
“处长。”林婉儿应声进来。
“吴融在做什么?”
“吴科长回来后,一直在办公室处理积压的公文,还没有提交报告。”
“哦?”杨立仁拿起那份报告,用手指轻轻敲击着,“不急着为自己辩解,看来,他对自己很有信心。”
他沉默了片刻,忽然问道:
“立青那边,上海站还有没有新的消息?”
林婉儿心头一跳,面上依旧平静。
“周站长汇报说,‘红队’在上次行动后就消失了,他们判断,杨立青可能已经离开上海。”
杨立仁走到地图前,手指在上海、江西、湖北之间划过。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告诉周成,找不到立青,他这个站长也别干了。”
“是。”
“还有,”杨立仁转过身,目光落在林婉儿脸上,
“去档案室,把吴融从进入黄埔军校开始,所有的档案,全部调过来。
我要原件,包括他的体检报告、每一科的成绩单、教官的评语、同学录,所有。”
林婉儿垂下眼。
“是,处长。”
调查,终于从暗中试探,转向了明面。
……
“滴——”
吴融的办公室里,他脑中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亮起一个红点。
【系统警报:检测到针对宿主‘吴融’的深度背景调查已启动。】
【关键词:黄埔军校、档案、导师评价、社交关系。】
【调查发起人:杨立仁。】
吴融正在翻看文件的手停住了。
他知道,杨立仁在看了那份“完美”的报告后,疑心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重了。
一个过于完美的下属,比一个有明显缺点的下属,更让上级不安。
杨立仁要挖他的根。
吴融站起身,在办公室里踱步。
他的身份是穿越而来,黄埔的档案虽然真实存在,但那属于原来的“吴融”。
那是一个成绩优异,但不算顶尖,性格有些孤僻的普通学员。
这份档案,和现在这个在党务调查科内崭露头角,甚至能搅动上海风云的“谍报新星”吴融,对不上。
杨立仁一定会发现这种违和感。
必须在他发现之前,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
吴融的目光,落在了档案科的方向。
他需要一个人,一个能神不知鬼不觉修改过去的人。
李强。
他按下了内线电话的按钮。
“书库,来我办公室一趟。”
几分钟后,李强推门进来,还是那副不爱说话的样子。
“吴兄。”
“坐。”吴融给他倒了杯水,“最近档案室的工作,还习惯吗?”
“都一样。”李强回答。
“我需要你帮我个忙。”吴融压低了声音,“杨处长,在查我的档案。”
李强的瞳孔缩了一下,握着水杯的手紧了紧。
“我需要一份新的档案。”吴融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要点。”
李强接过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字:
“黄埔四期,北伐战争期间,任连队文书。”
“龙潭战役,夜袭栖霞山孙传芳指挥部时,所属连队被围,主官阵亡。
吴融临危受命,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带残部突出重围,并成功烧毁敌军一个重要弹药库。”
“战后,因直属长官阵亡,无人上报,功绩被遗漏。同期战友,大多牺牲。”
“性格转变:经此一役,从孤僻内敛,变得沉稳果敢。”
李强看完,把纸条攥在手心。
“我明白了。”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伪造。”
吴融看着他,“这份档案,不能由你直接放进去。
它要像是从某个被遗忘的角落里‘意外’翻出来的。
比如,某个阵亡将官的私人文件里,或者,是某个已经撤编部队的战功统计遗稿中。”
“要让发现它的人,觉得是自己立了功,捡到了宝。”
李强抬起头,他的眼神很亮。
“吴兄,我知道怎么做了。军政部档案库里,有一批北伐时期伤亡将佐的遗留资料,一直没来得及归档整理。
我可以把这份‘战功记录’,夹在阵亡的楚团长的私人日记里。”
“发现它的人,会是杨处长的心腹,档案科的副科长,马维汉。”
吴融看着李强。
【姓名:李强。代号:书库。】
【忠诚度(谍影系统):98%。】
这个在档案室快要发霉的男人,正在变成一把最锋利的刀。
“去吧,注意安全。”
李强点点头,转身离开。
他走后,吴融拨通了另一个内线。
“工匠,来一下。”
很快,年轻的陈默走了进来。
“队长。”
“你上次提的,关于电讯监听范围的技术瓶颈,有思路了吗?”
陈默的眼睛亮了。
“有!队长!我发现可以通过串联几个不同型号的接收器,利用频率差进行信号补偿,理论上可以把监听范围扩大一倍!只是……需要的零件,很难搞到。”
吴融拉开抽屉,拿出一张图纸和一小袋零件。
“这是我从上海弄到的,你看看。”
陈默拿起图纸,只看了一眼,就呼吸急促起来。
“这是……这是德国最新的‘频率补偿振荡器’的设计图!天啊!还有实物!”
“今晚,我要覆盖整个南京城的官方通讯。”吴融看着他,“特别是军政部和黄埔同学会那几条线。”
陈-默猛地抬头,重重点头。
“保证完成任务!”
……
鄂豫皖苏区,红四方面军指挥部。
杨立青站在地图前,汇报着此次上海之行的全部经过。
当他说到自己如何在高帆的情报支援下,反杀了上海站的行动队时,指挥部里一片寂静。
“……我们能活下来,并且给了敌人重创,全靠一个代号‘铁树’的同志,在关键时刻送来的情报。”杨立青的声音有些激动,“他的情报,比敌人指挥官的命令还要快!”
一位首长放下手里的烟斗。
“‘铁树’?就是之前提供‘铁壁一号’破译关键信息的那位同志?”
“是!”
“他到底是谁?安插在敌人哪个部门?”
杨立青摇了摇头。
“不知道。我们和他的联络,是单线的。我只知道,他让我们称呼他为‘铁树’。”
指挥部里几位首长交换了一下眼神。
一个能提前预知国民党核心行动计划,能随手拿出德国最新技术图纸,还能在千里之外遥控指挥,将红队从绝境中捞出来的人。
这样的人物,对红军的价值,无法估量。
“无论如何,要保护好这位同志。”首长拿起笔,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铁树”两个字。
“告诉南京的同志,不惜一切代价,确保‘铁树’的安全。
他需要的任何支持,我们都尽力满足。”
……
三天后。
吴融将那份写好的报告,交给了林婉儿。
杨立仁在办公室里看了整整一个小时。
林婉儿进去送咖啡时,看到杨立仁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用手指一下一下,敲着报告上“吴融”的签名。
“通知吴科长,下午三点,来我办公室。”
“是。”
下午三点。
吴融准时敲响了杨立仁办公室的门。
“进来。”
吴融推门而入,看见杨立仁正站在窗边,背对着他。
“处长,您找我。”
杨立仁转过身,手里拿着那份报告。
“你的报告,我看了。写得很好。”
他把报告丢在桌上。
“好到让我觉得,你不是去考察的,你像是去给他们收拾残局的。”
吴融没有说话,静静地站着。
“上海站死了那么多人,连副站长都畏罪自杀。
你倒好,毫发无伤地回来,还给我带回来一份天衣无缝的报告。”
杨立仁走到吴融面前,两人离得很近。
“吴融,你告诉我,你到底是什么人?”
办公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
就在这时。
办公室的门被猛地推开,档案科的马副科长一脸兴奋地冲了进来,手里举着一本泛黄的日记。
“处长!处长!重大发现!”
他完全没注意到办公室里紧张的气氛。
喜欢黄埔刚毕业,系统逼我当谍战之王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黄埔刚毕业,系统逼我当谍战之王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