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的寒风裹挟着沙砾,刮在何大清的军帽上噼啪作响。
刚抵达边境前线指挥部,阵地上就传来了密集的枪声——印度军队不顾我方多次警告,再次向我方哨所发起猛攻,炮弹落在冻土上,炸起漫天烟尘,几名边防战士已在冲突中负伤。
何大清站在了望塔上,望着远处印军阵地飘扬的旗帜,眼神冷冽如冰。
连日来,印军的挑衅愈发肆无忌惮,从零星交火升级到炮火覆盖,边境沿线的多个哨所已被非法侵占,当地藏族同胞的家园遭到破坏,局势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何大清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接通了中央的保密电话。
“首长,印军已发起全面进攻,我方阵地受损,战士伤亡增加,请求发起全面反击!”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
电话那头,军委首长的语气同样坚定:“何大清同志,中央批准你的请求!印度当局执迷不悟,必须给予沉重打击,让他们知道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记住,速战速决,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震慑敌人,稳定边境!”
“是!保证完成任务!”何大清挂了电话,转身对着参谋团队下令:“通知各部队,一小时后召开战前总动员大会,明晨六点,发起总攻!”
夜幕降临,高原上的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
数万将士整齐列队,身着厚重的御寒军装,手持钢枪,目光灼灼地望着主席台上的何大清。
篝火在阵地上燃起,映红了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
何大清走上高台,腰间的指挥刀在火光下泛着冷光。
“同志们!”他的声音穿透寒风,回荡在旷野中,“印度侵略者霸占我们的土地,杀害我们的同胞,践踏我们的尊严!身后,是祖国的山河,是亿万人民的期盼!我们是铁血军人,是保家卫国的勇士!明天,我们就要发起反击,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家园!”
他举起手臂,高声喊道:“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何大清与大家并肩作战,宁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有没有信心?”
“有!有!有!”将士们的呐喊声震彻山谷,刺破夜空,连远处的积雪都仿佛在震颤。
誓言如铁,信念如钢,高原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雪域的黎明。
随着何大清一声令下,全线总攻正式打响。
早已蓄势待发的三路大军,按照预定战术迅猛推进。
东路部队凭借地形优势,迂回穿插,直捣印军后方补给线;西路部队集中炮火,对印军据点实施精准打击,炸开缺口后,步兵迅速突入;中路部队作为尖刀,如利刃般撕开印军防线,一路势如破竹。
我军将士早已适应高原环境,加之何大清战前的周密部署,每一步推进都精准高效。
印军则完全陷入混乱,士兵们不适应高原作战,补给线被切断,重装备在山地中毫无用武之地,只能仓促应战。
面对我军的凌厉攻势,印军节节败退,阵地接连失守,士兵们丢盔弃甲,争相逃窜。
何大清坐镇指挥部,实时关注前线战报,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
“命令东路部队加快推进,务必在天黑前拿下达旺!”
“让西路部队分出部分兵力,清剿残余据点,不留后患!”他的每一道指令,都精准命中印军要害。
这场反击战打得极为迅猛,仅用三天时间,我军就收复了被印军侵占的大部分领土。
一周后,印军的主力部队被分割包围,陷入绝境。
第十五天,我军已逼近印度东北部重镇,兵锋直指其首都新德里。
消息传回印度国内,朝野震动,恐慌蔓延,印度政府甚至开始紧急筹备迁都事宜,试图躲避我军的锋芒。
就在印度政府急着求和、双方开始接触协商和谈事宜时,何大清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置攻占城镇的基础设施。
这些城镇里,有印军修建的公路、桥梁、仓库、军营,还有部分民用设施。
参谋人员向何大清请示:“将军,这些设施要不要全部拆除?”
何大清亲自前往前线城镇视察。看着眼前的公路,他眉头紧锁:“全部拆除,需要投入大量兵力和时间,而且耗费钱粮,我们的补给线还在抢修,没必要在这上面浪费资源。”
可要是不拆,他又放心不下:“这些设施都是印军当初为侵略而建,公路能快速运兵,桥梁能保障补给,仓库能囤积弹药。现在不处理,和谈后印军卷土重来,这些就成了他们再次挑衅的资本,我们不能给他们留下可乘之机。”
思来想去,何大清最终做出决定:“所有基础设施,摧毁一半保留一半!公路拆毁关键路段,桥梁炸断部分承重结构,仓库、军营拆毁核心区域,民用设施尽量保留,不影响当地百姓生活。”
命令下达后,部队立刻执行。
工兵们精准作业,炸毁公路的险要路段,让其无法快速修复;炸断桥梁的一侧桥墩,使其失去军事运输功能;拆毁军营的武器库和指挥室,只留下空荡的营房。
整个过程速战速决,既没有浪费过多兵力,又彻底破坏了这些设施的军事价值。
身边的参谋不解地问:“将军,为何要留一半?”
何大清望着远处的雪山,语气深沉:“我们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不是为了破坏。保留一半,日后和谈划定边界,若是这些区域划归我方,剩下的设施还能修复利用,减少重建成本;若是划归印度,残缺的设施也不足以让他们再犯我边境。这是最务实的选择。”
很快,中印双方的和谈正式启动。
何大清率领的解放军,用十五天的闪电反击,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印度政府彻底认识到了中国的实力和决心。
而那些被摧毁一半的基础设施,也成了这场战争的见证——既彰显了我军的铁血,也体现了何大清作为指挥官的务实与远见。
雪域高原上,战火渐息,和平的曙光即将到来。
何大清站在阵地上,望着飘扬的八一军旗,心中默念:边境安宁,百姓安康,这场仗,值了!
喜欢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四合院:1935年父子双穿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