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衍提的“电商运营教学”刚定了方向,联盟里的农户就先炸了锅,老周拿着智能手机反复摩挲,皱着眉跟苏景妧念叨:“我连打字都费劲,还学什么开店?万一弄错订单,岂不是砸了联盟的招牌?”不止老周,好几个年纪大的农户都犯了怵,连之前拍短视频很积极的李婶,也小声说怕“学不会拖后腿”。
苏景妧和顾衍没急着开课,反而先在村办公室辟了个“电商体验角”,摆了两台电脑和几部备用手机。顾衍特意把小林团队请回来,让学生们带着农户“先玩后学”——教他们怎么在联盟店铺里看订单、查物流,甚至让他们试着给网友回复评论,老周第一次成功回复“明天就发货”时,忍不住拍了下桌子:“原来这玩意儿也没那么难!”
正式开课时,苏景妧把课程拆成了“三节课”:第一节课学基础操作,从登录店铺到确认收货地址,一步一步写在纸上,学生们手把手带着练;第二节课学“售后沟通”,模拟网友问“花生酱会不会太咸”“大米怎么保存”,让农户们试着回答;第三节课学“简单上新”,教他们拍产品图、写一句“自家种的花生,无添加”的文案。
有次上课,邻村的张叔卡在“修改收货地址”这一步,急得额头冒汗,顾衍没直接上手,而是让他跟着步骤再试一遍,自己在旁边提醒:“你看,点这个‘订单详情’,再找‘修改地址’的按钮,跟你找自家田埂的路一样,顺着标记走就对了。”张叔照着做,真的改成功了,后来还成了联盟里的“电商能手”,经常帮其他农户处理订单。
两个月后,联盟里有十五户农户学会了独立运营子账号,能自己接单、安排发货,有天晚上,苏景妧刷到李婶发的朋友圈——她拍了自家刚打包好的红薯干,配文“今天发了八单,比种地时还开心”,下面还附了订单截图,顾衍也收到老周的消息,说他帮邻村的农户处理了一笔定制大米的订单,对方特意留言“要吃你们联盟种的米”。
中秋前,联盟搞了次“农户电商比拼”,看谁的子账号销量高,最后老周和李婶并列第一,两人捧着小林团队设计的“电商之星”奖状,笑得比收庄稼时还灿烂,苏景妧和顾衍站在人群后,看着农户们围着电脑交流运营技巧,顾衍轻声说:“以前是咱们领着大家走,现在他们自己也能跑起来了。”
苏景妧望着远处亮着灯的村办公室,那里还有农户在琢磨怎么优化产品文案,晚风里混着新收玉米的香气,她忽然想起刚来时的田埂,那时只有零星的稻穗,如今却连起了一片“共富”的天地——而这条路,还会有更多人一起走下去。
中秋的玉米刚收完,顾衍就接到了一个让整个联盟都沸腾的电话——市里的外贸公司想订一批有机大米和花生酱,出口到东南亚,订单量是联盟以往最大订单的三倍,可没等农户们高兴完,外贸公司发来的检测标准就让大家傻了眼:大米的农残检测项目比国内多了八项,花生酱的蛋白质含量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连包装都得用可降解材料,印上外文标识。
老周拿着检测单,在联盟办公室里来回走:“咱们的米明明是按有机标准种的,怎么还要这么多检测?这包装换了,成本不就上去了?”苏景妧没慌,先联系了县里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又带着样品跑了两趟市里,才弄明白关键:“出口的标准更严,但只要咱们能达标,以后就能打开更大的市场。”
顾衍则盯着包装问题想办法,他打听着找到一家生产可降解包装的工厂,可对方报的起订量太大,单独订不划算,苏景妧灵机一动,联系了周边两个同样做农产品出口的合作社,三家一起拼单,把成本降了下来,样品寄到外贸公司那天,两人守在电话旁,直到对方说“检测合格,包装也符合要求”,才松了口气。
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订单要在一个月内交货,联盟的加工场地不够,手工装罐速度太慢,苏景妧和顾衍连夜开会,决定把村里的旧仓库改造成临时加工车间,再从每个村抽调两名年轻农户,组成“打包突击队”,顾衍还特意请了食品厂的师傅来教大家标准化装罐:“每罐花生酱必须装到刻度线,盖子要拧三圈半,这样才能保证密封。”
李婶以前装红薯干都是凭手感,现在要按克数称重,一开始总出错,她就把秤放在家里,闲下来就练,连做饭时都要称称米的重量,张叔则主动承担了外文标签的粘贴工作,怕贴歪了,他先用铅笔在包装上画好线,再一点一点对齐,田埂上少了闲聊的身影,大家都扎在加工车间里,连晚上都要加班到九点多,却没人喊累。
交货前三天,外贸公司派专员来考察,看到加工车间里整齐的流水线、墙上贴着的检测报告,又去农田里抽查了几处土壤,忍不住点头:“你们的标准化做得比很多大合作社都好。”交货那天,三辆货车停在联盟门口,农户们看着一箱箱农产品被搬上车,老周激动地拍了拍顾衍的肩膀:“咱们的东西,也能卖到国外去了!”
苏景妧和顾衍站在货车旁,看着车渐渐驶远,顾衍忽然说:“等这批订单结了,咱们就建个正规的加工厂房,再引进更专业的检测设备,以后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订单,都能接!”苏景妧笑着点头,晚风里带着刚封装好的花生酱香气,她知道,联盟的路,已经从田埂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喜欢快穿苏景妧的日常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快穿苏景妧的日常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