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航天项目的加入,让四人的时间表几乎被挤压到了极限。
白天要上课,要跑两个实验室,要开组会,晚上还要熬夜看文献、推公式、写代码。
苏想更是拼尽了全力。
她知道自己基础最差,必须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勉强跟上大家的步伐。
她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吸收着一切知识,数学的、计算机的、现在甚至还包括航天的。
就在他们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李泽川又干了一件先斩后奏的大事。
这天,团队开会讨论航天项目的一个难点时,李泽川一边心不在焉地听着,一边摆弄着他的笔记本电脑。
忽然,他像是看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吹了声口哨。
“喂,哥们儿几个,看看这个。”
他把电脑屏幕转向大家。
是一个官方网站的页面——首届“北斗杯”全国高校嵌入式算法设计竞赛的通知。
竞赛规格很高,奖励丰厚,更重要的是,主题与实时数据处理和高效算法紧密相关,和他们现在做的两个项目都有一定的契合度。
“有点意思啊这比赛。”
周炽凑过去看了看,“嵌入式算法,考验硬核实力的。”
陈知行也浏览了一下要求:
“赛题很有挑战性,适合锻炼。”
苏想看着那些要求,只觉得头皮发麻,又是一个她需要拼命才能仰望的比赛。
李泽川看着他们的反应,嘴角勾起一抹惯有的、带着点痞气的笑容,懒洋洋地说道:
“哦,忘了告诉你们了。
我看这比赛挺合适的,手一滑,就用咱们团队的名义报上名了。
报名截止时间是昨天,刚好赶上了。”
“什么?!”
“你报了名?!”
“李泽川你又不商量!”
周炽和陈知行几乎同时出声。
周炽是惊讶中带着点兴奋,陈知行是皱眉中带着不赞同。
苏想则是彻底懵了,感觉刚刚减轻一点的压力又排山倒海般压了下来。
“商量什么?”
李泽川耸耸肩,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等跟你们商量完,黄花菜都凉了。
这种比赛,报了再说呗!
赢了血赚,输了不亏,就当练兵了。
怎么?怕了?”
他挑衅地看着周炽和陈知行。
“谁怕了!”
周炽果然受不得激,“比就比!正好检验一下咱们最近的成果!”
陈知行沉默了一下,推了推眼镜,最终也没反对。
确实,这是一个极好的实战检验机会。
然后三人的目光一起投向脸色发白的苏想。
苏想只觉得呼吸困难。
一个全国数学建模决赛还不够,现在又要来一个嵌入式算法竞赛?
她感觉自己快要被榨干了。
但看着周炽跃跃欲试的眼神,陈知行审视的目光,以及李泽川那副“你敢拖后腿试试”的痞样,她知道自己没有退路。
她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手指,用尽全身力气,极小幅度地点了点头。
李泽川满意地打了个响指:
“行!全票通过!那就这么定了!
准备迎接下一场硬仗吧,菜鸟们!”
一场新的、突如其来的竞赛风暴,就这样被李泽川任性又果断地掀了起来。
苏想觉得自己真的像个陀螺!
她几个新室友看着她每天早出晚归,都直呼牛逼!感觉她们上的都不是一个北大!
苏想真的没办法!
数学系的本专业课程不能落下。
刘教授计算机项目的子课题进入了关键验证阶段。
张教授航天项目的算法攻坚刚刚开始。
李泽川偷偷报名的“北斗杯”嵌入式算法竞赛也拉开了序幕,赛题难度极大,时间紧迫。
四个人几乎成了实验室的常住人口。
咖啡和浓茶成了标配,每个人的眼下都挂着浓重的黑眼圈。
团队分工也更加明确:
周炽主要负责航天项目核心算法的头脑风暴和数学推导,他是灵感的源泉,经常能提出天马行空却极具突破性的想法。
陈知行如同团队的cpU和调度中心,负责统筹全局,将周炽的想法理论化、严谨化,并分配任务。
他同时深度参与两个项目的数学模型构建和最优化问题求解。
李泽川是绝对的实现主力,负责将理论和算法转化为高效可靠的代码。
他穿梭于两个实验室的计算机之间,键盘敲得飞起,经常为了优化一个底层函数而通宵达旦。
而苏想,则活成了团队里最忙碌的“陀螺”。
她无法像周炽那样提出开创性构想,也无法像陈知行那样掌控全局进行深度数学推演,更无法像李泽川那样写出高效优美的代码。
但她却成了所有环节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和“辅助”。
在刘教授的项目里,她负责海量测试数据的生成、预处理和结果验证,需要极其的细心和耐心。
在张教授的航天项目里,她负责文献检索、资料整理、以及协助陈知行进行大量繁琐的数值计算和模拟实验。
在“北斗杯”竞赛中,她负责赛题分析、竞争对手情报搜集、以及最耗时的——环境搭建和基础代码调试。
她就像一块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的砖,同时为三个项目提供着基础支持。
她需要不断切换思维,刚弄完航天项目的轨道计算公式,马上又要去调试嵌入式平台的交叉编译环境,接着又要去验证计算机项目的数据一致性。
她经常忙得忘了吃饭,靠着周炽强行塞给她的面包和李泽川“施舍”的水果度日。
她的大脑时刻处于高速运转和切换状态,甚至晚上做梦都在跑数据和调试程序。
陈知行看到了她的极限,试图帮她分担,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确实只有她做最细心、最不容易出错。
周炽会时不时给她打气,用他过剩的精力感染她。
李泽川虽然嘴上依旧嫌弃她动作慢,但会默默地把一些最繁琐的调试工具脚本写好扔给她用。
苏想咬着牙坚持着。
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只能用这种最笨拙、最辛苦的方式,努力跟上大家的脚步,努力为团队做出贡献,努力……赚取那份维系姐姐生命的“奖金”。
她的身体和精神都绷紧到了极限,像一根被拉到极致的弦,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断裂。
但她不敢停,也不能停。
姐姐的病、父母的期望、王德贵的威胁、团队的信任……
像无数条鞭子,抽打着她这个孤独旋转的陀螺,只能继续疯狂地、透支地转下去。
喜欢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80年替考北大后我成了学术妲己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