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雪山联寨 蓝海织网
初秋的雪刚给横断山脉的雪山镶上银边,林舟就收到了滇西北雨崩村的求助。这个藏在雪山深处的村落,世代靠马帮运输物资,可每到雨季,山路泥泞滑坡频发,药品和粮食常困在半路。更棘手的是,村里的老人们不懂汉语,与外界沟通难,生病时连症状都没法说清。团队要做的“雪山智慧联村系统”,既要打通物资运输的“路”,也要架起语言与健康的“桥”。
工程师们背着设备进山时,恰逢雨崩村的转山季。向导扎西牵着马走在前面,马蹄踩在湿滑的石板路上打滑:“去年有个游客摔下山坡,就是因为没提前知道前方塌方,你们的系统要是能预警,就安全多了。”团队在沿途安装了“边坡震动传感器”,一旦监测到山体位移,就会通过村里的广播和手机App发出预警;同时,用无人机搭建了“空中物资通道”,针对药品、急救设备这类急需品,能在两小时内从县城送到村里。
更让村民惊喜的是“多语言健康交互模块”。系统收录了藏语、傈僳语等六种当地语言,老人对着手机说出“头疼”“咳嗽”,就能自动翻译成汉语并匹配症状库,推荐附近的村医或远程问诊。扎西的奶奶有多年的风湿,以前去县城看病,要靠扎西当翻译,常说漏症状。这次她对着手机说“膝盖疼得站不起来”,系统不仅联系了乡卫生院的医生,还把热敷、按摩的教程用藏语视频推了过来。“就像家里多了个会说藏语的医生!”扎西奶奶摸着手机屏幕,笑得满脸皱纹。
同一时间,东南沿海的“蓝海智慧渔系统”也迎来了丰收季。在福建东山岛,渔民老陈正通过系统的“洋流预测模型”调整渔网位置。以前他靠看云识天气、凭经验找鱼群,常常空网而归;现在系统根据海水温度、洋流方向,每天推送“最佳捕鱼区”,还能监测到禁渔期和保护鱼类的活动范围,避免误捕。“你看,今天系统说东北方向10海里有大黄鱼群,咱们去了准能捞着!”老陈指着屏幕上闪烁的鱼群热力图,渔船开足马力驶向大海。
系统还帮渔民解决了“卖鱼难”的问题。通过“渔获溯源模块”,每一条鱼从捕捞时间、海域位置到检测报告,都能生成专属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全过程。“以前鱼卖不上价,就是因为大家不信是野生的,现在有了这个‘身份证’,城里的超市直接上门收,价格还高了两成!”老陈的儿子小陈,正用系统连接的直播平台,向网友展示渔船打捞的场景,镜头里,刚出水的大黄鱼蹦跳着,弹幕里满是“想买”“要新鲜的”。
初冬时,两个系统意外“联动”了。东山岛的渔民通过“蓝海系统”,得知雨崩村缺过冬的海产干货,自发组织了“渔寨助山村”活动,把晒干的墨鱼、虾米通过“雪山系统”的无人机通道送过去;而雨崩村的村民,则把自家种的青稞、松茸寄给东山岛的渔民。扎西在给小陈的留言里说:“雪山的风会吹到海边,咱们的情谊也能跟着系统走!”
林舟在办公室里,看着两地传来的照片:雨崩村的孩子们捧着海产干货笑得开心,东山岛的渔民晒着青稞酒的瓶子合影。他在世界地图上,给雪山和蓝海的标记画了一条连线——一边是白雪皑皑的山间村落,一边是波涛汹涌的蓝色海洋,看似遥远,却被技术紧紧连在了一起。
窗外的研发中心,那棵爬山虎已经爬到了三楼,枝叶间还挂着未落的霜花。林舟知道,技术的根系还会往更远的地方延伸,或许是草原上的牧歌,或许是山谷里的学堂,只要有人需要连接,就会有新的故事生长出来。
喜欢重生之逆流职场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重生之逆流职场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