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堂”坐落在“龙渊”基地最深处,依傍着一道天然的地底灵脉分支而建,与其说是一座建筑,不如说是一处被精心改造过的洞天福地。厚重的青石墙壁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只有模拟天穹柔和的光线透过琉璃瓦洒下,在布满岁月痕迹的石板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古老的檀香、书卷的墨香,以及地脉灵泉散发出的淡淡清新气息,时间在这里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
陈掠影的隐居生活,就在这片近乎与世隔绝的静谧中,悄然展开。
每日的作息,规律得如同精密的钟表。
清晨,当天穹模拟出第一缕晨曦时,陈掠影便已醒来。他不需要闹钟,体内混沌原点的自然脉动,便是最精准的计时器。简单的洗漱后,他会在庭院那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岁月的古树下,进行名为“溯源静桩”的站桩。这并非锤炼筋骨,而是将心神彻底放空,与脚下大地深处那磅礴而沉静的灵脉产生共鸣,感受其生生不息的流淌韵律,同时引导丹田内的混沌原点,以一种极其缓慢、近乎自然呼吸的方式,汲取着天地间最精纯的原始能量,温养己身。站桩时,他周身会笼罩一层极淡的、几乎看不见的混沌光晕,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仿佛化作了庭院的一部分。
上午,是理论研习与力量探索的时间。静思堂拥有一座规模不小的私人藏书阁,里面收藏着大量关于能量本质、上古秘闻、各派修炼法门、乃至一些残缺的关于“混沌”、“起源”、“寂灭”等禁忌知识的孤本、残卷。地藏教官定期会送来一些经过筛选的、更高权限的加密资料。陈掠影如同饥饿的旅人,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他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力量体系,而是广泛涉猎,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力量的根源和世界的构成。林墨虽然仍在沉睡,但他之前留下的研究笔记和数据模型成了陈掠影重要的参考。他会花费大量时间,结合自身的体会,去验证、推演那些深奥的理论,常常对着一行古老的文字或一个复杂的能量结构图沉思数个时辰。
下午,则是实践修炼的重头戏。静思堂配有专门的修炼静室,墙壁和地面铭刻着强大的聚灵和防护阵法。在这里,陈掠影开始系统性地、深入地探索和锤炼自身的混沌之力。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形态变化和能量外放,而是开始尝试更加精细、更加本质的操控。
他盘膝坐在静室中央,意念高度集中。掌心之上,一缕灰蒙蒙的混沌气流缓缓浮现。他不再试图让它变成火焰或冰霜,而是引导它进行最基础的“结构重排”。他尝试让气流内部的能量粒子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观察其性质的变化。时而让气流变得极度凝聚,重如山岳;时而让其变得轻灵缥缈,柔似流水;时而模拟出锐金之锋,无物不破;时而演化出生机勃勃,滋养万物。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对微观层面的感知和控制力要求极高,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一次成功的演化,都让他对混沌“演化万物”的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还开始尝试将混沌之力与自身更加紧密地结合。不是简单的覆盖或加持,而是尝试将气流融入血液、骨骼、乃至每一个细胞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淬炼”。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如同将自身投入熔炉重塑,但带来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秩序混沌道体”愈发凝实,对能量的亲和度与承载力与日俱增。
傍晚,他会进行身法和战术演练。在空旷的庭院或特制的训练场中,将混沌气流运用于移动、闪避、发力等各个方面。混沌之力加持下的身法,不再是简单的快,而是带着一种融入环境、扭曲空间的诡异莫测。他的攻击也不再拘泥于形式,心念一动,气流可刚可柔,可聚可散,防不胜防。
夜晚,是深度冥想和内视的时间。他会彻底放松身心,意识沉入丹田,与混沌原点进行最深层次的沟通。不再是主动引导,而是如同朋友般交流,感受其脉动,理解其意蕴。在这种状态下,他偶尔能捕捉到一些源自原点深处的、更加古老、更加模糊的意志碎片和信息流,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却让他对自己的血脉源头产生了更多的猜想。
日子就这样在平静而充实中一天天过去。外界的信息通过地藏教官定期来访和加密信息渠道,断断续续地传来。局势依旧紧张,归墟教残余势力活动频繁,各大势力摩擦不断,但大规模的冲突暂时没有发生。雷昊的情况没有好转,依旧在深度治疗舱中沉睡。林墨的灵魂创伤稳定,但苏醒遥遥无期。孙小灵,依旧杳无音信。
每一次听到这些消息,陈掠影的心都会沉重几分。但他将这份沉重化为了修炼的动力。他知道,自己现在的静修,并非逃避,而是积蓄。只有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在未来的风暴中,保护想要保护的人,去做必须做的事。
地藏教官每次来访,除了检查他的修炼进度,更多的是与他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引导他树立更坚定的信念和更宏大的格局观。“力量越强,越要明白为何而用。守护的初心,不可或忘。”
在这样极致的专注和沉淀下,陈掠影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他对混沌之力的掌控越发精妙入微,心性也愈发沉静如水,古井无波。静思堂的日常,看似平淡,却如同深海下的暗流,默默积蓄着足以翻天覆地的力量。破茧成蝶,或许只待一个契机。
喜欢烈阳手札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烈阳手札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