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1.南华锄奸
曲江渡口的晨雾像被揉碎的棉絮,漫过浈水江面时,沾湿了岸边的芦苇。四月十七的天光刚刺破云层,南华寺的钟声便撞碎了雾霭,一声叠着一声,漫过丹霞山的赤色峰峦。我站在寺前那株千年菩提树下,望着山门匾额上“宝林道场”四个金字——据传是六祖慧能亲书,笔锋里藏着岭南的湿热与坚韧。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倒衬得寺内的死寂越发诡异,连香炉里的残烟都凝在半空,仿佛怕惊扰了什么。
“陈懿、刘兴就在大雄宝殿分赃,”张龙的声音压得极低,他刚从斥候那里得来消息,指尖往殿顶的琉璃瓦上点了点,“三百匪兵分守前后院,寺里的僧人被捆在后院柴房,有个小沙弥趁乱逃出来说,他们昨晚从珠玑巷抢了十车绸缎,正忙着往包袱里塞呢。”他身后的特战队员已拉开突火枪的保险,铅弹在枪管里滚动,发出细碎的“咔嗒”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
吴燕殊的银狐突然窜上菩提树梢,蓬松的雪白尾巴朝东厢房方向点了点。她顺着狐尾所向望去,嘴角勾起一抹冷峭:“那边有暗哨,三个,都藏在经幡后面。”话音未落,她已抽出腰间软剑,剑鞘撞击腰侧的声响惊飞了树梢的麻雀,剑光在雾里晃了晃,竟映出经幡上“风幡不动仁者心动”的字迹。
我抬手示意暂缓,目光落在大雄宝殿前的唐代木雕“六祖伐竹”上。那木雕高三尺有余,六祖慧能身披粗布僧衣,赤脚站在竹林里,手中竹刀正劈向一根顽竹——刀刃切入竹节的刹那被定格,刻痕深如剑伤,连竹纤维的纹路都清晰可见。“这木雕倒像在教咱们,”我低声道,指尖划过冰凉的木痕,“劈柴要顺纹理,锄奸得找要害。”
白砚突然扯了扯我的衣袖,掌心摊开一张字条,是刚从珠玑巷俘虏口中审出的供词,用炭笔写在糙纸上,墨迹洇了边角:“陈懿疑心重,昨夜因分赃与刘兴争执,刘兴带五十人守东跨院,酒后常骂陈懿‘老狐狸’;陈懿在大殿坐镇,亲信二十人环伺,佛像后有暗门通后山。”
“机会来了。”我对身旁的雷芸使了个眼色。她立刻解下腰间的玉佩——那是昨夜从刘兴手下搜出的“刘”字佩,玉质粗劣,刻痕歪歪扭扭,却被常年摩挲得泛着冷光。“你带两个特战队员,扮成投靠刘兴的散兵,”我附在她耳边,气息扫过她的鬓角,“就说从梅关劫了批蜀锦,想献给他做晋见元军的贺礼。他贪酒好色,见了绸缎定会亲自验看,趁他摸布料时动手。记住,留活口,要让他招出陈懿的布防。”
雷芸接过玉佩,指尖在上面摩挲片刻,原本柔和的眉眼陡然锐利如剑:“放心。”她转身与两个队员换上匪兵的破烂衣衫,粗麻裤上还沾着泥点,腰间藏着淬了麻药的短刀,往东跨院走去。黄丽早已攀上寺墙的青砖,瓦片被她踩得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她趴在墙头,弓弦半拉,箭尖对准跨院门口的两个守卫——那两人正靠着柱子打盹,腰间的刀鞘都歪了。
大殿方向突然传来“哐当”一声脆响,像是摔了酒杯,接着是刘兴的怒骂,酒气隔着雾都能闻见:“陈懿那厮敢吞老子的份!等老子见了元军万户大人,看他还能在曲江嚣张几时!”
“动手!”我低喝一声,率先冲向大雄宝殿。张龙的突火枪队立刻呈扇形散开,枪口对准殿门的铜环,黑洞洞的枪口在雾里泛着幽光。吴燕殊的身影如一道白虹,踩着飘动的经幡飞上殿顶,银狐紧随其后,利爪撕开琉璃瓦,碎瓦“哗啦啦”落进殿内,露出里面的景象:陈懿正站在释迦牟尼佛像前,手里把玩着串东珠,珠子在晨光里滚出细碎的光;十几个匪兵围着满地绸缎,正用匕首割成小块往包袱里塞,有个矮胖匪兵甚至把锦缎往怀里揣,蹭得满脸都是丝线。
“天璇破!”吴燕殊的软剑从瓦缝刺入,剑尖精准挑飞陈懿手中的东珠串。珠子“噼里啪啦”滚落满地,有几颗弹到匪兵的靴底,惊得他们手忙脚乱,怀里的绸缎掉了一地,像铺了层碎裂的彩虹。王婉婉扛着铁尺撞开殿门,两扇木门“吱呀”作响,最终“轰”地撞在墙上,木屑纷飞。她的尺风横扫而出,前排的匪兵被连人带刀扫倒,像捆柴禾似的撞在供桌上,香炉、烛台摔得粉碎,香灰混着碎瓷片溅了满地。
陈懿毕竟是混了三十年的老匪,慌乱中竟抽出腰间的弯刀,刀身泛着青黑,显然淬了毒。他劈向王婉婉的面门,刀风带着股血腥气:“一群毛贼也敢来抢地盘!”刀锋离她的鼻尖只剩三寸时,王婉婉的铁尺陡然横起,“当”的一声巨响,弯刀被震得反弹回去,陈懿的虎口瞬间裂开,血珠滴在佛前的蒲团上,洇开小小的红点。
“你爷爷我是大宋的兵!”王婉婉铁尺再进,尺端的寒光直逼陈懿咽喉,她的额角渗着汗,却笑得凛冽,“今天就替曲江百姓除了你这祸害!”
就在这时,东跨院传来黄丽的箭啸,“咻”的一声划破晨雾,接着是雷芸的低喝,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喘息:“刘兴拿下了!”
陈懿闻言脸色骤变,像被抽了魂似的往后缩,右手猛地去扳佛像的莲花座。“咔嚓”一声轻响,佛像后竟真的露出道暗门,黑黢黢的洞口像头野兽的嘴。我脚尖点地,青峰剑如流星追至,剑刃贴着他的后颈划过,带起一串细密的血珠,溅在佛像的金漆上:“往哪跑?”
陈懿僵在原地,暗门的木把手还在他掌心颤抖。张龙的队员立刻上前,用浸了盐水的麻绳捆住他的手腕,绳结勒进皮肉里,疼得他龇牙咧嘴。一个队员从他怀里搜出封信,信封上盖着元军的朱印,信纸是糙纸,字迹潦草却透着谄媚:“若献曲江、潮州二地,愿为大人牵马坠镫,乞潮州总兵之位……”
“带下去,”我踢了踢他的腿弯,看着他狼狈跪倒,“跟刘兴关在一起,让他们‘好好聊聊’分赃的事。”
清理战场时,阿黎正给被捆的僧人松绑,她的动作轻柔,解绳结时特意避开僧人的伤口。老方丈望着满地狼藉,合十叹息,念珠在他指间转得飞快:“阿弥陀佛,这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时赐名‘宝林’,历经隋、唐、宋三代战火,却从未如此狼狈……多谢官爷为民除害。”他指着后院的竹林,“那里有个溶洞,是历代僧人避难用的,洞口藏在竹林深处,仅容一人通过,进去后却能藏上千人,你们若需屯兵,尽管用。”
我跟着方丈往后院走,竹林里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带着股清苦的草木气。溶洞的入口果然藏在一片丛生的箭竹后,被藤蔓遮掩着,若不细看,只会当是个普通的山坳。弯腰进去时,头顶的钟乳石擦过发髻,再往前几步,眼前豁然开朗——整个溶洞如大殿般空旷,钟乳石如冰柱倒悬,石笋从地面钻出,在火把的映照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地面竟被前人凿得平整如镜,角落里还有石桌石凳,像是天然的议事厅。
“这溶洞能通到丹霞山深处,”方丈指着深处的三道微光,“有三条岔路,左路往兴宁,走三个时辰能到煤矿;中路去英德,穿过后山就是铁矿;右路通清远,沿古道走五日可抵贺州。”
白砚立刻展开羊皮地图,火把的光在图上投下晃动的影子,她指尖在兴宁、英德、清远三地画了圈,炭笔在麻纸上留下清晰的痕迹:“兴宁有煤矿十二处,是炼焦的关键;英德产铁矿,去年被元军占了,王婉婉的父亲说那里的铁矿能锻出百炼钢;清远是往贺州的要道,过了连江就是广西地界——这溶洞简直是天造的练兵场!”
我当即拍板:“派三个特战大队驻守南华寺,以溶洞为基地。一队往兴宁,清剿煤矿的汉奸矿主黄老三,他认了元军千户当干爹,苛待矿工,得夺下煤源;二队去英德,夺回铁矿,交给王铁匠锻打突火枪的枪管;三队沿清远古道往贺州,联络广西义军首领韦拔群,带上文天祥大人的亲笔信,告诉他们,咱们不是孤军。”
张龙立刻点出三个大队,队长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一队队长接过地图,指节因用力而捏得发白:“属下带弟兄扮成逃难的矿工,半夜摸进矿场,先斩了黄老三的狗头,再给矿工们分粮食——听说他们三个月没见过米了,只要给口饭吃,定会跟着咱们干。”
二队队长拍着胸脯,甲叶被他拍得“哐当”响:“英德的铁矿有元军百人驻守,属下带突火枪队绕后,先炸了他们的火药库,再用烟熏洞口,保准一个都跑不了!”
三队队长望着清远方向的微光,眼里闪着光:“韦首领去年跟文大人在赣州见过,属下带文大人的信物去,再备些伤药——听说他们缺药材,定能让他信咱们。”
分配完毕,三个大队即刻出发。队员们的脚步声在溶洞里回荡,惊起栖息在钟乳石上的蝙蝠,“扑棱棱”飞进深处的黑暗。溶洞深处的风带着潮气吹出来,拂过脸颊时竟有些暖意,仿佛远古的战鼓在岩层后回响。我望着队员们消失在岔路的背影,突然明白南华寺的钟声为何千年不绝——它不只在祈福,更在见证,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为这片土地的安宁,举起刀,也埋下种。
傍晚时分,雷芸押着刘兴来见我。这匪首被打得鼻青脸肿,左眼角乌青,嘴角淌着血,却仍梗着脖子,唾沫星子溅到地上:“要杀要剐随便,想让我招陈懿的同党?做梦!老子在潮州混了二十年,骨头硬得很!”
我往他面前扔了块饼,是阿黎用寺里的糙米混着野菜做的,边缘烤得微焦。“谁要你招同党,”我蹲下身,盯着他的眼睛,火把的光在我脸上投下明暗交错的影,“是让你写信给陈懿的残部,说你已降了元军,元将许了你英德铁矿的管理权,要他们今夜往英德汇合,共商投靠大计。”
刘兴愣住了,嘴里的饼掉在地上,沾了尘土:“你们……要放我走?”
“你只是颗棋子,”吴燕殊的银狐突然窜到他脚边,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咆哮,雪白的毛发根根倒竖,“若敢耍花样,它会先撕了你的喉咙。”银狐的利爪在地上划出浅浅的痕,尖牙闪着寒光。
刘兴吓得缩了缩脚,裤腿竟湿了一小块。他最终还是哆哆嗦嗦拿起笔,右手被捆着,用左手写的信歪歪扭扭,墨迹浓淡不一。我让雷芸带着两个队员,扮成刘兴的亲信,押着他往英德去——那里,二队的队员已在铁矿周围布下天罗地网,挖了陷阱,埋了炸药,就等陈懿的残部自投罗网。
夜色降临时,我登上南华寺的钟楼。木质的楼梯被踩得“吱呀”作响,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骨头上。站在楼顶往下望,丹霞山的轮廓在月光里泛着青光,峰峦如沉睡的巨兽,山脊线起伏如刀削。山下的溶洞里,士兵们正在打磨兵器,铁器碰撞的叮当声顺着风传上来,与寺里的钟声交织在一起,竟有几分和谐。
白砚走上楼,手里捧着新统计的名册,麻纸被她卷成筒,怕被风吹散。“收编的匪兵里有一百三十七个会造船,”她展开名册,指尖划过一个个名字,“都是潮州来的船工,说能造海鳅船,正好派往洞庭湖支援李铁;还有两百多个百姓,其中八十多个是兴宁的矿工,让他们去兴宁,正好熟悉矿场的巷道,能省不少事。”
我接过名册,指尖划过那些名字——张三、李四、王五……大多是寻常百姓的名字,却在今夜有了不同的意义。突然想起梅关的青石板路,那些被马蹄踩出的深槽,不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脚印叠出来的吗?就像此刻,我们在南华寺播下的种子,终将在兴宁的煤矿、英德的铁矿、贺州的古道上,长成护佑这片土地的森林。
钟声再次响起,这次却带着别样的意味——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来者的召唤。远处的浈水在月光里如银带,载着我们的船,正往潮州去。而陈懿的残部,此刻大概已收到刘兴的信,正揣着抢来的财物,往英德的陷阱里钻。
岭南的夜,从来不是死寂的。风里藏着剑声,水里裹着火种,而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喜欢一剑照汗青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一剑照汗青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