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拉号” 的银白色光晕在亚空间出口骤然收拢时,舰桥观测窗正对着一片从未载入星图的星云。那片星云呈现出罕见的虹色漩涡,每一缕气体流都泛着珍珠母贝般的虹彩,凯的手指在全息星图上反复滑动,眉头拧成了结:“星图数据库匹配度 0%,这是完全未登记的未知星域。” 他调出光谱分析仪的数据,瞳孔微微收缩,“前方七光年处有类地行星信号,大气成分含氧量 23%,但…… 能量特征曲线完全偏离已知模板。”
雷诺放下手中的旧扳手,走到主控台前。观测窗的自动滤光系统缓缓调节透明度,一颗悬浮在虹色星云中的星球逐渐清晰 —— 它的地表覆盖着连绵的荧光植被,从太空望去,像一颗被泼洒了荧光颜料的玻璃球,绿色、蓝色、紫色的光晕在地表流动,甚至能看到条状光带在大气层中穿梭。“舰灵有什么感应?” 他看向星璃,后者的额间晶体正泛起细碎的蓝光。
星璃的掌心光雾化作星球的立体投影,表面布满细密的光点,如同跳动的脉搏:“舰灵说这颗星球在‘呼吸’。” 光雾中浮现出波动的能量曲线,与凯屏幕上的图谱相互呼应,“地表存在未知的能量场,频率在 110-130 赫兹之间,和任何已知生物或地质活动都不匹配。刚才有股能量脉冲扫过舰体,像在‘打量’我们。”
小林抱着培育皿跑过来,星尘草的银纹在观测窗透入的虹光下格外明亮:“让我看看!” 她盯着凯调出的地表特写,突然惊呼,“那些植被的形态太奇怪了 —— 你看这片区域,它们的‘叶片’是半透明的棱柱状,排列得像水晶簇,还在向外辐射荧光!” 画面放大后,能清晰看到那些 “水晶簇” 的顶端正滴落发光的液珠,落地后化作淡淡的光雾消散。
“启动远程探测阵列,重点扫描荧光浓度最高的南半球。” 雷诺的声音沉稳,指尖在控制台上轻点,激活了舰体两侧的探测天线。老周抱着工具箱冲进来,身后跟着两架悬浮无人机,金属外壳泛着哑光银:“无人机检查完毕!换上了防腐蚀采样臂,搭载了分子分析仪,就算遇到强酸环境也能撑十分钟 —— 比‘老兵’号当年那台用灭火器改造的采样器强百倍。”
凯的屏幕突然弹出警报提示,却是代表 “发现未知信号” 的绿色闪烁标识:“能量 signature 捕捉到了!” 他将数据投屏到主全息屏,一条蜿蜒的紫色曲线与数据库中数万条记录并列,差异一目了然,“峰值强度是地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 17 倍,而且存在周期性的能量跃迁,像是生物在传递信号。” 他推了推眼镜,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这绝对是全新的生态系统。”
星璃的光雾突然剧烈波动,投影中星球的光点开始集群移动:“南半球的光带在收缩!舰灵感应到那里有大型生物活动,能量场正在同步变化。” 投影放大,能看到一条数百米长的光带正在植被丛中游走,所过之处,荧光植被的亮度骤然增强,如同被唤醒的灯海。“它的移动轨迹很规律,不像随机觅食,更像在‘梳理’能量场。”
“准备无人机采样。” 雷诺的手指在无人机控制界面滑动,调出南半球的地形三维图,“目标区域锁定在光带活动轨迹的边缘,避开大型生物密集区。凯,计算最佳航线,规避能量场强区;老周,负责无人机的实时状态监控。” 他看向小林,“需要采集哪些样本?”
小林立刻调出采样清单,在全息屏上罗列出来:“植被组织、土壤样本、大气成分、还有那些发光液珠 —— 如果能收集到的话。” 她指尖划过投影中的 “水晶簇” 植被,“注意不要破坏样本的结构,这些荧光物质可能对温度和压力很敏感,‘老兵’号当年采到的外星苔藓,就是因为储存温度不对,半小时就失去活性了。”
老周拍了拍无人机的外壳,后者发出轻微的嗡鸣:“放心!这次的恒温采样舱能精确控制在 ±0.1c,还有惰性气体保护系统。” 他调出无人机的摄像头画面,镜头穿过大气层,清晰捕捉到地表的细节 —— 那些棱柱状植被高约三米,表面布满纳米级的细孔,荧光正是从细孔中渗出,在空气中形成淡淡的光雾;地面覆盖着一层柔软的黑色苔藓,踩上去会留下发光的脚印,几秒钟后又缓缓消退。
“无人机一号出发。” 凯按下发射键,其中一架无人机化作银色流星,冲破大气层,朝着目标区域飞去。主控台的屏幕分屏显示着飞行参数和实时画面,老周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激活了无人机的隐形涂层:“能量场对通讯信号有轻微干扰,已经切换到量子加密频道。‘老兵’号当年在陨石带丢了三架采样器,就是因为信号被干扰,这次绝对不会重蹈覆辙。”
无人机接近地表时,突然有一群巴掌大的生物从植被间飞出,它们长着透明的膜翼,翅膀上布满发光的脉络,飞行时留下细碎的光痕,如同流动的星尘。小林凑近屏幕,眼睛发亮:“太神奇了!它们的膜翼在主动收集空气中的能量粒子,你看 —— 每次扇动翅膀,荧光就会变亮一次。” 凯迅速调整无人机的追踪模式,镜头紧紧跟随着这群生物,“分子分析仪显示它们的体液中含有高浓度的荧光蛋白,结构和地球生物完全不同,氨基酸序列里有三个未知碱基。”
突然,地面的黑色苔藓开始发光,形成螺旋状的光纹,与空中生物的飞行轨迹相互呼应。星璃的额间晶体亮起:“舰灵说这是生态系统的‘共鸣’,苔藓和膜翼生物在交换能量。刚才的能量脉冲就是这种共鸣产生的。” 她的光雾模仿出螺旋光纹的形态,“这种互动模式在已知数据库中没有任何匹配记录。”
无人机抵达采样点,伸出细长的采样臂,对准一株 “水晶簇” 植被的侧芽。采样臂顶端的激光刀发出淡红色的光,精准地切下一小块组织,随即收入恒温舱。就在这时,远处的光带突然转向,朝着无人机的方向移动,速度比之前快了一倍。“不好,大型生物过来了!” 莉娜突然起身,手按在腰间的步枪上,“要不要启动无人机的防御系统?”
“先别急。” 雷诺盯着屏幕,光带移动的轨迹虽然靠近,但始终保持着五百米的距离,“舰灵没有检测到敌意信号,可能只是好奇。凯,让无人机加快采样速度,优先收集土壤和液珠样本。” 凯立刻操作无人机切换模式,采样臂同时伸出三个探头,分别插入土壤、接住植被滴落的发光液珠、采集大气样本,整个过程不到十秒。
当无人机升空准备返航时,那群膜翼生物突然围了上来,围绕着无人机飞行,翅膀的荧光在机身表面形成流动的光层。小林紧张地攥紧拳头:“它们想干什么?不会损坏采样舱吧?” 星璃的光雾轻轻触碰全息屏,“舰灵说它们在‘馈赠’—— 你看,无人机的采样舱外面沾了一层发光颗粒,是生物主动分泌的。” 凯调出颗粒的分析数据,突然笑了:“这是高纯度的能量载体!比我们的灵能水晶效率还高 30%,简直是意外之喜。”
无人机冲破大气层时,地表的光带突然发出强烈的荧光,照亮了大半个南半球,随后缓缓恢复平静。星璃的光雾也随之明亮起来:“舰灵收到了‘告别信号’,这颗星球的生态系统很温和,没有攻击性。” 老周松了口气,擦了擦额头的汗:“刚才吓得我手心冒汗,‘老兵’号当年采个样本都得冒着引擎过载的风险,现在虽然设备先进了,可这未知的生态还是让人紧张。”
当无人机返回舰体对接舱,小林立刻带着样本奔向实验室。凯将收集到的能量数据与星图关联,在全息屏上标注出这颗星球的位置:“我建议将这里命名为‘棱镜星’,因为它的生态系统像棱镜一样折射能量。” 他调出刚才的采样视频,回放着膜翼生物围绕无人机的画面,“这些数据足够我们更新半个生态数据库了,尤其是那个能量共鸣机制,说不定能应用到灵能核心的优化上。”
实验室里,小林正用显微镜观察植被样本。屏幕上,“水晶簇” 的细胞结构清晰可见,每个细胞都像一个微型棱镜,能将光线分解成不同颜色的荧光。“太不可思议了!” 她将图像投屏到舰桥,“这些细胞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直接吸收星云中的能量粒子,两种能量转化同时进行,这在已知生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老周凑过来,指着屏幕上的发光颗粒:“这玩意儿要是能批量提取,咱们的灵能导管就再也不用怕堵塞了!” 他拍了拍凯的肩膀,“赶紧分析一下成分,看看能不能复制合成 —— 当年‘老兵’号要是有这东西,我也不用天天敲导管了。” 凯笑着点头,手指在分析仪上飞快操作:“已经在做了,初步判断是一种有机 - 无机复合结构,合成难度不小,但值得试试。”
蒂姆抱着记录仪,正在整理刚才的影像资料:“我把膜翼生物的飞行姿态做成了动态模型,还有苔藓的光纹图案,回去发给殖民地的科研站,肯定能引起轰动。” 他调出一段特写,画面里发光液珠落在土壤中,瞬间融入苔藓,激起一圈圈光涟漪,“这简直是天然的科幻纪录片素材,比‘老兵’号当年拍的陨石带片段精彩一百倍。”
雷诺走到观测窗前,棱镜星的虹色光晕在他眼中流转。他想起第一次驾驶 “老兵” 号探索未知星域时,连像样的探测设备都没有,只能靠肉眼观察,遇到未知信号就赶紧逃跑。而现在,他们不仅能安全地进行远程观测,还能采集到珍贵的样本,甚至与未知生态系统产生温和的互动。“把所有数据分类存档,标记为‘棱镜星生态系统 V1.0’。”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休整两小时,我们去看看星云中的其他星球,说不定还有更多发现。”
星璃的掌心光雾化作棱镜星的模型,表面的光点依旧在规律跳动:“舰灵很期待下一次探索。” 她看向雷诺,眼里闪着蓝光,“它说棱镜星的‘呼吸’很温柔,像一首缓慢的歌。”
小林抱着装有发光颗粒的样本瓶走过来,瓶中的颗粒在黑暗中发出柔和的光,照亮了她的笑脸:“你看,它们还在发光呢。” 她将样本瓶放在主控台上,与雷诺的旧扳手并排摆放,旧工具的锈迹与新样本的荧光形成奇妙的对比,“有了‘奇美拉号’,我们真的能去到任何地方,发现更多这样的奇迹。”
凯突然调出新的探测数据,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星云东侧发现两颗类地行星,其中一颗的能量信号和棱镜星有相似之处,但强度更高。” 他抬头看向众人,眼里满是兴奋,“准备好进行下一次探索了吗?说不定还有更奇特的生态在等着我们。”
老周已经冲向引擎舱,声音隔着通讯器传来:“我去给无人机做保养,再升级一下采样臂 —— 下次争取采到大型生物的样本!” 莉娜笑着摇了摇头,重新擦拭起步枪,枪身在荧光下泛着冷光。蒂姆则立刻打开记录仪,镜头对准了观测窗外的虹色星云,嘴里念叨着:“这次一定要拍得更清晰,让殖民地的人好好开开眼界。”
雷诺看着眼前忙碌而兴奋的伙伴们,又看向观测窗那颗依旧在发光的星球,嘴角扬起笑意。深空的探索从未停止,而“奇美拉号” 带来的,不仅是更安全的航行,更是发现未知的勇气与可能。棱镜星的荧光还在远方闪烁,像一盏指引前路的灯,照亮了他们接下来的星海征途。
喜欢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