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宣传部的日子,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精准而快速地运行着。李腾强迫自己迅速适应这种节奏。他每天总是最早到办公室,打好开水,擦干净桌子,然后开始阅读当天的《东原日报》、《东月日报》以及《人民日报》,用红笔勾画出重要的政策论述和评论员文章,仔细揣摩其行文逻辑和用语分寸。
他开始理解,宣传部的工作,核心是“引导”与“塑造”。这与他在青林镇直接面对群众、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方式大相径庭,但底层逻辑却有相通之处——都需要吃透上级精神,摸清实际情况,找到最有效的沟通或执行路径。
他的“导师”孙浩是个工作狂,对稿件要求极为严苛,一个标点符号、一个不够精准的用词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李腾跟在他身边,默默学习,帮忙处理诸如收集资料、核对数据、初步筛选基层报送的信息等基础性工作。他做得一丝不苟,交给孙浩的材料总是分类清晰、重点突出,渐渐赢得了这位苛刻前辈的初步信任。
这天上午,新闻科召开科务会,刘科长传达了部领导的一项新指示:为配合全省即将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宣传部需要系统总结、提炼并推广一批东月市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形成有分量的系列报道和内参材料。
“这项工作意义重大,是展示我市农村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刘科长环视全场,“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都谈谈,有什么思路?”
科室里的老同志们纷纷发言,有的建议聚焦几个传统农业大县,有的认为应该突出乡镇企业的成就,讨论热烈,但思路大多集中在已有的、规模较大的典型上。
李腾坐在角落,认真听着,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要点。他的脑海里,却不自觉地浮现出青林镇的景象——云雾村那片顽强生长的茶园,竹艺合作社里老师傅们灵巧的双手,“月亮湾”山谷里游人的笑语。这些画面,与同事们讨论的“大典型”相比,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却如此真实、鲜活。
当讨论稍歇时,刘科长目光扫过,落在了一直沉默的李腾身上:“李腾同志,你刚从基层上来,对农村情况熟悉,也谈谈你的看法?”
突然被点名,李腾心里微微一紧,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他合上笔记本,抬起头,语气平和但清晰地说:“刘科长,各位老师,我刚来,还在学习。听了大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是,我们东月市山区面积大,像青林镇这样工业基础薄弱但生态资源丰富的乡镇很多。是不是可以在关注传统‘大典型’的同时,也挖掘一批像青林镇这样,立足自身生态优势,探索‘小而美、特而精’发展路径的案例?”
他略微停顿,看到刘科长示意他继续的眼神,便鼓起勇气接着说:“比如青林镇,他们没有盲目上工业项目,而是抓住‘生态’和‘特色’做文章。茶叶示范园虽然规模不大,但引入了科学种植和标准化管理;竹艺合作社走文创路线,产品打进了省城甚至外贸市场;还有他们正在摸索的生态旅游……这些尝试,投资不大,但接地气,能实实在在带动农民增收,也符合中央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我觉得,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
他没有空谈概念,而是结合青林镇的具体实践,条分缕析,将“生态产业化”这个相对新颖的概念讲得具体而生动。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几位老同志也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刘科长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若有所思:“嗯……‘小而美、特而精’,‘生态产业化’,这个角度有点意思。避开同质化竞争,发挥自身优势,确实是很多山区乡镇应该思考的路子。李腾同志,看来你对青林镇的情况很了解啊。”
李腾坦然回答:“报告科长,我在青林镇经发办工作过一段时间,亲身参与了一些项目的推进。”
“好!”刘科长一拍桌子,“那这个关于青林镇的典型案例,就由你先牵头弄个初稿出来!要快,要实,要把他们的做法、成效,特别是面临的困难和下一步的思考都写清楚。孙浩,你帮着把把关。”
这个任务来得有些突然,但李腾没有推辞,立刻应道:“是,科长!我一定尽力完成。”
会后,孙浩走到李腾身边,拍了拍他肩膀:“行啊,小李,没看出来,肚子里有货。放手去写,需要什么资料跟我说。”
李腾感受到了一种被认可的鼓舞。他立刻投入工作,首先给青林镇的赵晓波打了个电话。电话里,赵晓波听到是市委宣传部要总结青林的经验,先是有些意外,随即表现出了极大的配合度,详细提供了茶叶标准修订的最新进展、外贸订单的生产情况以及茶园防冻防灾的后续管理数据,语气中甚至难得地带上了一丝积极。
“李主任,哦不,李腾同志,你在市里能想到为青林发声,我代表镇党委政府谢谢你。”赵晓波最后说道。
“赵委员言重了,这是我应该做的。”李腾诚恳回应。
接着,他又联系了老王和小陈,获取了竹艺合作社和“月亮湾”露营地的第一手动态。握着电话,听着来自青林熟悉的声音和那些他亲身参与、如今正在茁壮成长的项目进展,李腾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力量。
利用周末加班,李腾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开始撰写这份题为《绿水青山间的探索——东月市青林镇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调研》的初稿。他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扎实的数据、生动的细节和清晰的分析,勾勒出青林镇如何在困境中找准定位,如何将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通过小小的茶叶、竹编和山水,点燃了乡村的希望。他既写了成功的喜悦,也坦诚地记录了遇到的阻力、技术的瓶颈和市场的风险,并提出了自己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周一一早,他将一份工整的手写稿交给了孙浩。孙浩花了半个多小时仔细阅读,期间不时点头,最后放下稿子,看着李腾,眼神里带着赞许:“小李,这篇稿子……写得很好!材料扎实,观点鲜明,文字也干净利落。特别是对困难和问题的分析,很客观,很有深度,不是那种光唱赞歌的八股文。我稍作修改,就报给刘科长。”
果然,刘科长看完稿子后,大为欣赏,直接在科务会上表扬了李腾:“大家都看看李腾同志写的这篇青林镇的调研材料!这才是沉到基层、带着思考写出来的东西!有血有肉,有情有理!为我们这次的典型宣传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切口!”
这一刻,李腾感受到了一种与在青林镇时不同的成就感。在基层,成绩是看得见的茶园、摸得着的竹器;在这里,成绩是得到认可的思考和文字,是一种无形却更具传播力的影响力。
晚上,他和张薇一起吃饭时,张薇看着他,眼睛里闪着光:“听说你今天被刘科长当众表扬了?可以啊,李腾同志,这么快就在宣传部露脸了。”
李腾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主要是对青林的情况熟。而且……也多亏了你之前的提醒。”
“跟我还客气什么。”张薇嗔怪了一句,随即认真地说,“不过,你这第一步走得确实漂亮。但要记住,这里藏龙卧虎,还是要保持低调,继续学习。”
“我知道。”李腾点点头。他明白,一次的锋芒初露并不代表什么,在这个新的战场上,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这一次小小的成功,无疑给了他巨大的信心。他不仅证明了自己能够适应这里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种将基层实践经验与上层宣传需求相结合的有效方式。这让他对未来的三个月,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何以为民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