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关于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的通知,如同一块被投入平静池塘的巨石,在青林镇看似波澜不惊的水面下,激起了汹涌的暗流。文件被迅速传达到每一位班子成员手中,那寥寥数语的选拔标准和稀缺的名额,瞬间成为了所有人目光交汇的焦点。
李腾是先从陈默的电话里得知消息,随后才在正式文件上看到了白纸黑字的规定。他的心,从接到电话那一刻起,就再未能真正平静下来。他知道,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通往一个更广阔平台的可能路径。但他更清楚,在青林镇这块棋盘上,他远非唯一的棋子,甚至可能不是最受青睐的那一颗。
果然,消息传开不到两天,镇政府大院里关于推荐人选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便开始悄然弥漫。而第一个明确亮出旗号的,正是分管乡镇企业、交通的副镇长钱卫东。
钱卫东推荐的人选,是镇企管站的副站长,刘建军。
刘建军此人,在青林镇也算是个知名人物。他约莫三十四五岁年纪,比李腾大了近十岁,是八十年代初顶替父职进入镇政府工作的“内部子弟”,初始学历只是高中,后来通过函授拿了一个大专文凭。他身材微胖,脸上总是挂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介于谦恭和圆滑之间的笑容,见人说话滴水不漏,尤其是在领导面前,更是表现得勤恳周到。
刘建军长期在钱卫东分管的领域工作,从最初的办事员一步步干到企管站副站长,对镇里几家集体企业的历史沿革、人际关系乃至一些不便明言的“账目”都颇为熟悉,是钱卫东处理具体事务的得力干手。他处理过砖瓦厂与周边村的用地纠纷,也参与过石灰窑安全生产事故的善后,在这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他展现出了老练的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虽然方法有时不免带着些旧式干部的“江湖气”,但总能将事情“摆平”。
钱卫东推荐刘建华的理由,在班子内部和一些中层干部看来,是充分且难以驳斥的:
第一,经验丰富,熟悉基层。 刘建军在青林镇工作超过十五年,足迹遍布全镇各个角落,处理过大量复杂具体的基层矛盾和事务,其经验远非李腾这样的“新兵蛋子”可比。钱卫东在非正式场合多次强调:“青干班培养的是未来的领导骨干,不是学术研究员,实践经验是第一位的。刘建军同志经过多年摔打,沉稳老练,知道基层水深水浅,出去学习,回来就能用上。”
第二,成绩突出,能力全面。 钱卫东着重列举了刘建军在企管站期间,协助他“稳住”了几家濒临倒闭的镇办企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和群体性事件,为维护镇里稳定做出了“看不见的贡献”。他强调刘建军不仅懂经济,更懂“人情世故”,具备处理复杂局面的综合能力。
第三,资历足够,顺理成章。 刘建军作为中层副职干部,年龄正好卡在青干班要求的上限边缘,这次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获得此类系统性培训的机会。从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的角度出发,推荐他也显得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李腾的优势和劣势都同样明显。优势在于:年轻,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知识结构新,思维活跃,尤其是在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方面展现了过人的潜力和扎实的作风,获得了县长间接的肯定。而劣势也同样突出:工作时间短,缺乏处理复杂矛盾和独当一面的经验,在某些老派干部眼中显得“书生气”未脱,不够“成熟”。
这场推荐人选的角逐,表面上是对两个年轻干部能力的评判,实则牵动着青林镇领导班子内部更深层次的权力格局和理念分歧。
推荐人选需要经过镇党委会研究决定。会议召开前,各种私下里的沟通、试探和说服工作早已紧锣密鼓地展开。
钱卫东态度坚决,四处为刘建军造势,强调经验和稳定的重要性,话里话外暗示李腾“太嫩”,“需要再多锻炼几年”,甚至在一些场合,隐晦地提及李腾与吴国忠走得太近,有“站队”之嫌,试图影响其他班子成员的看法。
而镇长吴国忠,则毫无保留地站在了李腾一边。他在会前分别与几位态度可能中立的班子成员进行了沟通,极力推崇李腾:“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再抱着老经验不放!李腾同志有文化、有思路、有锐气,他写的竹编厂报告,县里都认可!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青林镇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和思维!培养干部要看长远,要看潜力!刘建军同志是不错,但格局和上限,恐怕也就如此了。我们应该把机会留给更有未来的年轻人!”吴国忠的意图很明显,他希望通过支持李腾,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培养年轻干部方面的话语权,并将李腾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组织委员赵为民一如既往地谨慎,不轻易表态,但他的倾向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书记周德海的态度。人武部长陈大壮对此事兴趣不大,倾向于不掺和。而纪委书记孙玉梅则更看重干部的个人品质和工作实绩,她对刘建军工作中某些“和稀泥”的做法有所保留,对李腾的扎实和锐气则有一定好感,但她在人事问题上发言极为慎重。
所有的目光,最终都聚焦到了党委书记周德海身上。他的态度,将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党委会如期在镇小会议室召开。气氛严肃而微妙。当议题进行到研究推荐青干班人选时,钱卫东首先发言,慷慨陈词,将推荐刘建华的理由一条条摆出来,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吴国忠随即进行反驳,他肯定了刘建军过去的贡献,但话锋一转,强调青干班的战略意义是为未来培养接班人,大力列举李腾的优势,特别是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认为李腾更能代表青林镇干部的未来形象。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逐渐激烈。其他班子成员也陆续发言,有支持刘建军的,也有倾向于李腾的,但大多言辞谨慎。
周德海一直静静地听着,手指间夹着的香烟缓缓燃烧,烟雾缭绕中,他的表情深邃难测。他听着钱卫东强调的“稳定”与“经验”,也听着吴国忠鼓吹的“潜力”与“未来”。他目光偶尔扫过会议室墙壁上那张青林镇行政区划图,仿佛在权衡着这片土地上更深层、更长远的利害。
当争论稍歇,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他时,周德海将烟头在烟灰缸里缓缓摁灭,清了清嗓子。
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
“卫东同志和国忠同志说的,都有道理。”周德海开口了,声音平稳,听不出倾向,“刘建军同志经验丰富,是镇里的老黄牛,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功劳苦劳都有。李腾同志年轻有为,有知识有冲劲,展现了很好的发展潜力,县长也肯定过。”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停留在桌面上那份县委的红头文件上,语气变得凝重而富有决断力:
“但是,我们要看清大势。县委开办青干班,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解决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是为了培养十年后能扛起红星县发展重担的骨干力量!它要的不是按部就班的‘维持会长’,而是能够适应新形势、开拓新局面的‘闯将’!”
他抬起眼,目光锐利:“论经验,李腾确实不如刘建军。但经验可以积累,而眼光、思维和学习能力,很多时候是与生俱来或者需要在年轻时系统塑造的。李腾同志在短短时间内,展现出的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和思考深度,是符合青干班选拔导向的。我们不能因为怕年轻人不成熟,就永远不给他们成长的机会!那样,我们的队伍就会真的‘青黄不接’!”
说到这里,周德海的手在桌上轻轻一按,做出了最终决定:“我认为,推荐李腾同志参加这次青干班,更符合县委的战略意图,也更有利于青林镇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当然,刘建军同志也是好同志,要继续发挥好传帮带作用。这件事,就这样定了吧。”
一锤定音。
钱卫东的脸色瞬间变得极其难看,嘴唇动了动,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重重地靠在了椅背上。吴国忠的脸上则露出了胜利的笑容,看向周德海的目光中带着感激。
会议结束后,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镇政府大院。李腾得知结果时,正在整理文件,他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一股巨大的、混杂着喜悦、激动与压力的热流涌遍全身。
他赢了。在这场至关重要的内部角逐中,他凭借自身的潜力展现和周德海富有远见的拍板,战胜了资历更深的对手。这不仅仅是一个培训名额的胜利,更意味着他正式被确立为青林镇年轻干部中的“领头羊”,进入了组织重点培养的序列。
然而,他也清晰地看到了钱卫东那未加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前方的路,在展现机遇的同时,也布满了更加明晰的挑战与潜在的荆棘。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肩上的担子更重,注视他的目光更多,他必须更加努力,才能不负这沉甸甸的信任与期望。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何以为民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