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涯进入第四年,顾言澈和苏念晴的研究都已进入收获期,几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让他们在各自领域内崭露头角,未来的职业路径也逐渐清晰。随着博士毕业的临近,一个更为现实和长远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毕业后,是留在美国继续发展,还是回国?如果留下,是继续租房,还是考虑购房?
某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公寓的落地窗,洒在并排的书桌上。两人没有像往常一样埋头于论文或数据,而是面前摊开了笔记本电脑、记事本和计算器。屏幕上同时开着房产网站Zillow和trulia的页面,以及一个精心制作的Excel表格。
“房东发邮件了,问我们明年是否续租,租金要涨5%。”苏念晴看着邮件说。
“嗯。我们在波士顿至少还要待两到三年,博士后阶段。长期租房,租金是纯支出。”顾言澈盯着电脑屏幕上的房贷计算器,手指飞快地敲击着键盘。
“所以……我们在考虑买房了?”苏念晴的语气带着一丝不确定,又有些兴奋。买房,这在国内是件大事,在异国他乡更是如此。
“不是冲动消费,是可行性分析。”顾言澈切换到一个新的Excel工作表,表头已经列好:项目、现状数据、预测数据、风险评估、结论。“我们把购房看作一个长期投资和生活方式选择项目,进行综合评估。”
典型的“顾言澈式”开场。于是,一场关于“家”的理性探讨,以项目分析的形式展开了。
第一步,需求分析。他们列出了核心需求:地理位置(必须在mIt\/harvard通勤30分钟内,社区安全)、房屋类型(公寓或联排别墅,易于打理)、户型(至少两居室,一间自住,一间书房或未来客房)、预算(基于两人博士后预期收入、现有积蓄和可承受的贷款额度)。
第二步,市场调研。他们花了数个周末,在网上筛选符合条件的房源,并预约房产经纪人实地看了十几套房子。从剑桥的公寓到萨默维尔的联排,他们仔细比较每套房的户型、采光、房龄、物业费、地税、学区评级(虽然暂时用不上,但影响保值)、周边环境。顾言澈负责记录硬数据(面积、价格、税费、贷款利率模拟),苏念晴则更关注居住体验(社区氛围、采光、布局合理性)。
第三步,财务建模。这是顾言澈的强项。他建立了一个详细的财务模型,对比长期租房与购房的现金流差异,计算首付比例、每月房贷、地税、保险、维护费用等总持有成本,并与租金上涨趋势进行对比。同时,他还模拟了不同利率变化、房价波动对资产净值的影响,评估潜在风险。
第四步,利弊权衡。他们在一张白板上列出购房的pros and cons。
pros(优势):建立资产,抵御通胀;月供相当于强制储蓄;居住稳定,不用频繁搬家;可按照自己喜好装修布置;心理上的归属感。
cons(劣势):首付和交易成本高,流动性差;承担房屋维护责任和市场波动风险;未来工作地点变动可能带来不便;占用大量资金,影响其他投资。
这个过程持续了数周。他们像讨论科研课题一样,冷静分析每一个数据点,争论每一个假设条件。有时会因为对某个社区的未来升值潜力判断不同而各执己见,但最终都会回归到数据和逻辑上来达成共识。房产经纪人惊讶于他们的专业和冷静,称他们为“最像在做尽职调查的买家”。
在一个看了房回来的夜晚,两人坐在沙发上,对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列表和电脑屏幕上复杂的财务模型。
“压力测试显示,即使一方暂时失业,我们的积蓄也能支撑房贷一段时间。”顾言澈指着模型的一个输出结果说。
“萨默维尔那套联排,虽然房龄老点,但社区安静,院子也适合以后……养条狗?”苏念晴眼睛亮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顾言澈看了她一眼,嘴角微扬:“纳入考虑因素。不过优先级低于结构和财务指标。”
“知道啦,理性先生。”苏念晴笑着靠在他肩上。
最终,经过反复权衡,他们锁定了一套位于剑桥和萨默维尔交界处、靠近红线地铁的一个小型联排别墅。社区安静友好,通勤方便,房况良好,价格也在预算范围内。财务模型显示,从长期来看,购房比租房更划算,且能带来更大的稳定性和心理满足感。
做出决定的那天,他们再次漫步到查尔斯河畔。夕阳下,河水泛着金光,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
“就要在这里,有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家了。”苏念晴望着河景,感慨道。
“嗯。不只是房子,是未来几年生活和的基地。”顾言澈握住她的手,“也是我们共同做出的第一个重大资产决策。”
“感觉……像又完成了一个大项目。”苏念晴笑道,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是最大的一个项目。”顾言澈肯定地说,目光望向远处,那里有他们选中的、即将成为“家”的方向。
这次购房计划,没有浪漫的冲动,只有极致的理性分析。但正是这种理性,让他们的决定格外坚实。它将两个人的未来,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不仅是情感上,更是财务上和生活方式上。他们用处理科研难题的方式,为彼此规划了一个温暖而可靠的现实港湾。查尔斯河畔,不仅将见证他们的学术成长,也将见证他们共同构筑的、实实在在的家。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