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北京的春意渐浓,玉兰花开满枝头,毕业的气息也愈发浓厚。大四下学期进入了最紧张、最关键的阶段——毕业论文的收官时期。图书馆、实验室通宵达旦的灯光,成为了毕业生们的常态。苏念晴和远在波士顿的顾言澈,也同步进入了这场大学学业最终战的冲刺阶段。
苏念晴的毕业论文题目与她之前的科研项目一脉相承,聚焦于利用她和顾言澈共同开发的那个单细胞注释算法scGNN-Att,在一个新的疾病数据集上进行深入应用和验证,旨在发现新的细胞亚群和疾病相关通路。工作量巨大,数据分析繁琐,论文写作更是需要字斟句酌。
与此同时,顾言澈在mIt的URop项目也接近尾声,他需要将三个月的研究成果整理成一份完整的技术报告,这某种程度上也是他本科毕业论文的海外加强版。他的课题涉及复杂的量子蒙特卡洛方法在新型拓扑材料模拟中的应用,理论深奥,计算复杂。
十二小时的时差,让他们的“并肩作战”有了新的形式。常常是苏念晴在图书馆熬夜撰写论文主体部分时,顾言澈在波士顿的清晨刚刚开始一天的工作;而当顾言澈在实验室挑灯夜战时,苏念晴可能刚刚入睡。但他们通过共享文档和即时通讯软件,创造了一种异步的协同。
苏念晴会将写好的章节草稿放在共享文档里,顾言澈有空时会进行批注,从逻辑严谨性、图表呈现到英文表达,提出犀利的修改意见,其严苛程度不亚于期刊审稿人。同样,顾言澈也会将报告中遇到的数学推导难题或结果解释的瓶颈,截图发给苏念晴,苏念晴虽然不一定完全理解物理细节,但往往能从逻辑和表达的角度,提出让他豁然开朗的建议。
“你这个因果推断的段落,逻辑链有点跳跃,需要补充一个中间假设。”
“你报告里的这个图表,颜色对比度不够,建议用这个色系。”
“这句话的英文表达太‘中式’了,可以改成这样……”
“这个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的差异,解释部分可以更直接一些,避免过度解读。”
他们成了彼此最严格、也最知根知底的“第一读者”。这种跨越太平洋的智力支持,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论文质量,更成了他们排解压力的独特方式。在疲惫不堪的深夜,看到文档上对方新留下的彩色批注,或收到一条关于某个难题的灵感分享,都会成为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随着论文逐渐成型,最后的部分——致谢(Acknowledgements)提上了日程。这是整篇论文中,唯一可以抛开严谨学术语言,自由抒发个人情感的部分。
苏念晴在一个凌晨写完了论文的最后一个结论段落。窗外天色已泛白,她毫无睡意,新建了一页,标题写上“Acknowledgements”。她沉思良久,指尖落在键盘上,开始敲打。她首先感谢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实验室师兄师姐的帮助,参与项目的合作者……然后,她的手指停顿了,光标在段落末尾闪烁。
她深吸一口气,继续写道:
“最后,我愿以最诚挚的心意,感谢我的男友顾言澈。感谢他在过去四年中,亦是我最亲密的战友和最可靠的同行者。本论文的核心算法源于我们共同的智慧碰撞,而整个研究过程,乃至我大学四年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他无私的支持、深刻的启发和始终如一的陪伴。从图书馆的137号座位到太平洋两岸的深夜讨论,他的存在是我探索未知世界时最坚实的地基和最温暖的光。谨以此文,纪念我们共同奋斗的青春岁月。”
写到这里,她的眼眶已经湿润。这些文字,不足以表达她心中情感的万分之一,但这是她在学术的殿堂里,能给予他的、最正式、最郑重的致意。
几乎在同一时间(波士顿的下午),顾言澈也完成了他的技术报告。在致谢部分,他以其一贯简洁、克制的风格写道:
“…感谢导师xxx教授的指导。特别感谢我的女友苏念晴。她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洞察力为本研究提供了跨学科的宝贵视角,其持续的鼓励与深刻的讨论是本研究得以完成的重要支持。感谢她四年来的陪伴与理解。”
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女友”一词的出现,以及对其学术贡献的明确肯定,在顾言澈的标准里,已是极致的情话。他将苏念晴视为平等的学术伙伴,并将她的支持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他们没有事先约定,却默契地在各自学术生涯第一份重要的正式成果中,为对方留下了最特殊的位置。这不仅仅是一种浪漫,更是一种宣言:他们的爱情,与他们的理想和追求紧密交织,彼此成就。论文致谢页上的彼此姓名,是比任何情书都更厚重、更恒久的承诺。
当苏念晴最终提交论文,当顾言澈发送出报告终稿,巨大的疲惫和如释重负感涌来的同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他们不仅圆满完成了大学学业的最终考核,更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为彼此四年的感情镌刻下了一座小小的、却意义非凡的里程碑。毕业论文的致谢页,将成为他们青春档案里,最熠熠生辉的一页。
喜欢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请大家收藏:(m.motiedushu.com)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磨铁读书更新速度全网最快。